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歧义者将矛头尤其指向她的父亲,责备他把未成年孩子置于五风十雨中冲锋陷阵。
②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③如今荣膺诺贝尔和平奖的马拉拉褪尽童稚天真,尽显老成持重。
④事前有周密的计划、部署,遇事有正确的应变措施,就不至于举棋不定、左右为难了。
⑤郎朗当晚的演奏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他的手下,键盘是活的,音乐是活的,和乐队的配合更是琴瑟和谐。
⑥足球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就在于进攻。你不进攻,别人就会反戈一击,置你于死地。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⑤⑥ D. ①④⑥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越国以鄙远 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A.“以”和“而”相同,两个“封”相同。
B.“以”和“而”不同,两个“封”不同。
C.“以”和“而”相同,两个“封”不同。
D.“以”和“而”不同,两个“封”相同。
3、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宝贵 英明 通红 战友
B.制造 报答 提高 寻求
C.角色 语文 经常 兴趣
D.非常 偶尔 清楚 风景
4、下列选项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籼稻(shān) 国粹(cuì) 舳舻(zhóu lú) 檄文(xí)
B.参省乎己(cān xǐng) 跬步(kuǐ) 孱头(cán) 槁曝(pù)
C.横槊赋诗(shuò) 分蘖(niè) 芣苢(fú yǐ) 兜鍪(móu)
D.契阔谈嬿(yàn) 瘪三(biē) 蹩脚(biè) 句读(dòu)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粪土当年万户侯
C. 秦伯说,与郑人盟
D.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礼学与理学
刘晓东
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常之大。
礼是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礼很多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从而能够使人产生君子意识。不是只求做良民,更要做君子。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它只是教化,没有一些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这是我们对礼学和理学的大致划分。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人格。礼,第一步是从外开始的,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可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persona),并且这种“人格面具”也不是只有一套,而是有若干套。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却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如果都能做到符合自己的角色,做到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贬低,恰如其分地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因此后世尤其是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全面,他们要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来探讨如何利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一旦出现新的问题,皇帝便召见懂礼的人议礼,各抒己见,力求把涵盖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问题都暴露出来,并进行解决。但是唐代以后,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以至于不仅是礼的制度应该有变化,礼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来思考。
这就产生了理学。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制心的,这是一种转变。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学都有一个原始基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天赋人权”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天赋良知”。由此,理学就有了很大的突破。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而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这样就淡化了人在社会中有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理学对礼学是有发展的。首先,将应然变为自然,礼学是应当这样做,到了理学,是你自愿地很自然地来这样做。其次,变治世为治心,把礼学的治世变成了个人精神的修养。第三,变外铄为内拓,把外部对人的影响变成自己内心向外的拓展。第四,变行相界为本体界,实际上就是把礼学哲理化。这些就是理学对礼学的改变。
两千多年的礼学与理学的传统,对我们的民族性产生了一些深层次的影响。尤其是礼学,让我们知道应当怎么做,而不是让我们必须怎么做。我们不能认为礼学与理学和现实社会没有什么关系,它对我们整个民族性的深层次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礼学与理学建立的是中国传统式的美德,但是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公共道德,中国是把私德夸大作为公德,这是咱们中国化的。我们中国传统只是把自己私人道德无限扩大,当成一种公德,这固然很好,但是这个路走起来相当漫长,我们应当有一个公共道德的标准。
(摘自《光明日报》2016.1.4,有删改)
【1】下列有关“礼”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识的一项是( )
A. 礼从外部对人的言行进行制约和限定,使人不断学习、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最终用完善的人格来改变自己原先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B. 礼是我们古代社会所倡导的行为准则,它是由外部慢慢渗入人精神心灵内部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
C. 礼作为“人格面具”有多种形式,意在使人们在面对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时,恰当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贬低。
D. 礼通过对人进行教化,使人不仅要做好良民,更要做好君子,但礼有局限性,它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也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银子和精神依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向是( )
A. 理学是从礼学转化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不断出现以往礼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礼的制度就当有所变化,理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B. 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礼学没有提供的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类似“天赋良知”的观点提出以后,人在社会中的等级差别也就随之消除了。
C. 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凭借人的“自省”精神,向内去观察自己,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
D. 理学对礼学是有发展的,它把硬性要求变为自愿,把巩固社会秩序变为提升个人修养,把外部对自己施加影响变为自己内心向外部拓展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在《祝福》中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提到两本理学著作——《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意在点明他的身份和思想:捍卫封建道统,崇尚孔孟之道。
B. 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就是说要约束限定自己,按照礼的规范行事,他希望以此来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秩序混乱的社会局面,重建社会秩序。
C. 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代表着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这意味着礼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理学从此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D. 礼学与理学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式美德,把私德无限扩大当成一种公德,固然很好,但我们仍然有建立一个公共道德标准的必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总结万物竞相自由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表现同仇敌忾的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4)《登飞来峰》中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
(2)《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6)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毛泽东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端,发出了“ , ,谁主沉浮”的疑问,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2)《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 。
(3)《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丁•易水诀别时悲壮地高唱道“ , ” 。
(4)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荠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李清照看来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而在毛泽东笔K则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 。” (《采桑子 •重阳》)。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写出了客人尊贵、宾客欢宴的场面。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蔑视权贵的句子“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3)《阿房宫赋》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阿房宫里的宫女有很多原来在六国身份是很高贵的。
12、阅读下面古诗及注释,完成额题。
关雎
《诗经国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②洲:水中的陆地。③窈窕(yǎotiǎo):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ú):配偶。⑤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⑦寤(wù):睡醒。寐(mè):睡着。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⑨悠:忧思的样子。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⑾友:友好交往,亲近。
【1】本诗选自《诗经·国风》,从艺术手法来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属于赋、比、兴中的“___________”。
【2】请从诗中找出“流”的两个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__
【3】“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形象地描摹了___________的过程。
【4】下列对这首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用了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和谐,也细腻地表现了情态。
B. 本诗采用“重章叠句、回环推进”的方式,《诗经》中有大量这样的作品。
C.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通过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心理。
D. 本诗和《蒹葭》一样,表达了追求美好事物但无法获得的情感。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延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①,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②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③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④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 《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注】①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三等为最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辙自谓必见黜 ( ) (2)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 )
【2】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范镇难之( )
A.责问
B.感到为难
C.怨恨
D.担心
【3】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命辙为之属( )
A.写文章
B.嘱托
C.属下
D.连缀
【4】第④段画线部分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A.辙 性 沉 静 /简 洁 为 文 /汪 洋 澹 泊 /似 其 为 人 不 愿 人 知 之
B.辙 性 沉 静 简 洁 /为 文 汪 洋 /澹 泊 似 其 为 人 /不 愿 人 知 之
C.辙 性 沉 静 /简 洁 为 文 汪 洋 /澹 泊 似 其 为 人 不 愿 /人 知 之
D.辙 性 沉 静 简 洁 /为 文 汪 洋 澹 泊 /似 其 为 人 /不 愿 人 知 之
【5】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6】第①②段画波浪线的两句刻画人物鲜明生动,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7】结合第③段苏辙谏言内容,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光皆不能从”的原因。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生活让我们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