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雅安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它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司马迁《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然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 古代室内的座位,首先以坐北朝南为尊,其次是坐西向东,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东朝西。鸿门宴上座次的安排,充分显示了项羽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的个性特点。

    D. 古代人乘车,主帅居中,驭手居左,称车左;参乘(陪侍或保卫人员)又称车右,“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即为此义。

  •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踌(chú)       (pàn)          (xǔ)            顿开(sài)

    B.唐(tuí)       妒(jì)            (yàn)          炙人口(kuài)

    C.吸(yǔn)       意(qiè)          (ké)            明眸善(lài)

    D.静(tián)     免(huò)        怒(yùn)          斗艳(yán)

  • 3、下列句子中,下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刘翔在洛桑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再次打破男子110米跨栏的世界纪录,并于昨天铩羽而归回到上海。

    B.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安土重迁,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出了慷慨的贡献。

    C. 老贝尔曼的充血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D. 巴以冲突的原因之一是巴以双方是以暴易暴,而不是用谈判的方式来缔造和平。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美方一些人为暴力“开绿灯”,严重违背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违犯人类共同价值观,挑战人类道德与文明底线,实则为本国的未来“亮红灯”,不仅自毁信誉和形象,也将遭到暴力的反噬。

    B.在大多数普通乘客看来,高铁是否便民利民,最主要的判断标准就是购票方便,换乘畅通,服务到位,旅途安全等。

    C.调查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就是我们的责任。

    D.习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的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为主,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延伸粮食产业链。

  •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石砾            撕裂            慰籍          自然赐予

    B.阴蔽            迅疾            婉转          一跃而上

    C.催残            鄙弃            倦怠          瞻前顾后

    D.晶莹            甘霖            炽热          深山幽谷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经两千余年,在中华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间的发展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着多个阶段,呈现出多姿多样的发展面貌。

    巴蜀文化与巴蜀文学的发展并非同轨运行,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巴蜀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巴蜀文学刚刚起步时,就出现了以蜀中四贤为杰出代表的作家,掀起了文学高潮,中间没有酝酿期,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汉代巴蜀文学的代表是汉赋,这些辞赋辞采飞扬、体制宏伟,代表了汉帝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魏晋有南北之分,南朝诗歌创作兴盛,而蜀中却无一知名作家。到了唐代,巴蜀文学重新又焕发出光彩,迎来了又一个文学高峰。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贡献如日月高悬,彪炳千秋。唐代两个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前者生长在蜀至二十四岁始离开四川,后者旅居巴蜀达九年,其绝大部分诗歌创作于四川,尤其是律诗名篇。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巴蜀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崇文轻武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导致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苏舜钦、三苏、文同、张孝祥等,都是宋代文坛上的名流。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遭到重创难以复原。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期辉煌,但也出现了元代虞集、明代杨慎、清代张问陶、李调元、彭端淑等著名作家,成为巴蜀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抹余晖。

    巴蜀作家往往具有创新精神,站在当时文学创作的最前沿,作品代表了整个文坛的最高成就。汉赋是在司马相如手中定型的,他的辞赋创作完成了从骚体赋到散体大赋的转变,为汉代辞赋创作奠定了基础。唐诗中的杰出作家陈子昂、李白,在促进唐代诗风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代表了盛唐诗创作成就。薛涛是唐代最为出名的女诗人,与宋代李清照一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女作家代表。五代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宋代巴蜀作家又一次引领风骚,苏轼的诗、文、词创作代表了宋诗、宋文、宋词的最高成就,成为宋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也有一些作家是入蜀后才声名渐显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自古诗人例到蜀”。“初唐四杰”诸人皆曾入蜀,高适和岑参也留下了许多吟咏蜀中山水风物的诗篇。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到四川定居,足迹踏遍蜀中各地,杜甫的七律是在蜀地定型的,同样也代表了唐诗中七律的最高成就。陆游曾表示自己“心未尝一日忘蜀”,而且还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巴蜀文学也不乏女诗人,甚至代有其人。如汉代的卓文君,唐代的薛涛,五代的李舜弦、花蕊夫人、黄崇嘏,宋代的蒲芝、谢慧卿,明代的黄峨,清代的王淑昭、林颀、梁清芬等。巴蜀多女作家的一个前提是家族文学的兴旺,从宋代眉山三苏起,直到清代绵州三李,中间出现数量众多的文学家族,这是巴蜀文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此外,巴蜀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共处,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摘编自王永波《从时空维度看巴蜀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蜀文学刚起步就掀起了文学高潮,汉赋代表了巴蜀文学的最高成就,反映了汉帝国的精神风貌。

    B.李白和杜甫的生平和创作与蜀地密切相关,李白出于蜀,杜甫入于蜀,都是巴蜀文学优秀作家的代表。

    C.出生于蜀地的苏轼创作了代表宋代诗、文、词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这可能与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宋代巴蜀文学的繁荣有很大关系。

    D.巴蜀文学之所以在宋代之后的元明清时代走向衰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受战争的影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均遭重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体上采用“总一分”的论证结构,先概括巴蜀文学的总体状况,再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具体分析。

    B.文章在论述巴蜀文学发展的历程时,阐述了它经历的三次兴盛和两次衰败的过程及部分原因。

    C.文章采用司马相如、李白、苏轼等著名作家的例子,论证巴蜀作家具有创新精神和杰出贡献。

    D.文章通过分析巴蜀家族文学的兴旺以及民族交流融合的现象,论证了巴蜀女作家众多的基本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巴蜀文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随中华文明的兴衰而兴衰,创造出许多传世的佳作。

    B.从“初唐四杰”到高适、岑参、杜甫,再到陆游,无不证明“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道理,说明经过蜀地的熏陶,才能创作出优秀诗篇。

    C.唐代的薛涛和宋代的李清照两位女诗人是巴蜀众多女性诗人中的重要代表,也是各自时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最高峰。

    D.以宋代眉山三苏和清代绵州三李为代表的家族文学的兴旺,是巴蜀文学发展中的一个特点,为当地文学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对自然景物的深沉思索唤起了作者的少年记忆,“________________”两句领起了作者对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追忆。

    (2)《离骚》一文中描写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原是写姑娘思念情人,诗中借用,表达作者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任凭小船漂荡,越过茫茫江面的心境。

    (6)《归园田居》中诗人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惊扰了他深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2)《纪念刘和珍君》描写作者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无法忍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纪念刘和珍君》中对真的猛士的评论: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2)《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3)仰天大笑出门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7)___________________,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8)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 。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 。(《采薇》)

     

  • 10、名篇名句默写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的文学作品常常善于把抽象化的感觉形象化,如苏轼《赤壁赋》中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陶渊明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的两个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氓》中表现女子早起晚睡勤劳持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否则会重蹈覆辙。

    (3)《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点明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与之相近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原来姹紫嫣红开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轮鞅:指车马。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B.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C.“野外罕人事”与“虚室绝尘想”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D.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2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律:这里指《礼记》。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郑玄在注释《礼记》“礼不讳嫌名”时说:“嫌名,谓声音相近,若禹与雨,邱与丘也。”即下文所说的“嫌名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贺进士 举:参加……的考试

    B.劝之举者为非  非:错误

    C.子与贺得罪 且:将

    D.之于律 质:质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贺争名者毁 不知日

    B.考之经 师不必贤弟子

    C.不察也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D.讳亲之名 耻学于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

    B.当时有人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其原因便是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谐音,触犯了嫌名律。

    C.韩愈鼓励李贺去参加进士科考试,而被人指责,他不敢反对避讳,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D.那些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不去学习周公、孔子的品德却避讳父母的姓名。韩愈认为这些人糊涂,并且认为他们的反对没有任何依据。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士 君 子 言 语 行 事 宜 何 所 法 守 也 今 考 之 于 经 质 之 于 律 稽 之 以 国 家 之 典 贺 举 进 士 为 可 邪 为 不 可 邪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近代民主革命者林觉民把对妻子、家庭的爱转化为大众的爱,毅然参加起义,壮烈牺牲。当代科学家屠呦呦率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提取青蒿素,使人类征服疾病迈进了一步……

    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因此执着探索、无私奉献、攻克难关,以己之力引领众人前行,维护国家安宁,促进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前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责任可大可小,关键在于行动。

    “五四”青年节,我校高一年级将举行以“以行动践行责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面对全年级师生演讲。

    要求:(1)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2)符合演讲稿的写作要求。(3)如果文中需要用到自己的姓名,请统一用“李华”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