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这首唐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数峰无语立斜阳 ②棠梨叶落胭脂色 ③何事吟余忽惆怅 ④马穿山径菊初黄 ⑤荞麦花开白雪香 ⑥村桥原树似吾乡 ⑦万壑有声含晚籁 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A.④⑧⑦①②⑤③⑥
B.⑦①④⑧⑤②③⑥
C.⑧④⑦①⑤②⑥③
D.①⑧⑦④②⑤⑥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何为其然也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或因寄所托
C.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惑而不从师 抱明月而长终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可怪也欤!
C.青,取之于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相与枕藉乎舟中
4、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B.顺风而呼
C.人非生而知之者 D.吾从而师之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在阅读中,我们若发现纰漏和谬说,大可不必当即斧正,以彰显自己的真知灼见。
B. 自学成才的镇人民卫生院王大夫的抽拙作一经发表, 就在国内医学界产生了巨大轰动。
C. 小王的专业是珠宝设计,在原来的单位无法发挥所长,只好辞职另谋高就了。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6、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人们多认为这首诗是伪作。王逸既说其是“屈原之所作”,又说其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他答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的。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使他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羽郊者也。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是屈原这种“独立不迁”人格最为集中的体现。
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 《渔父》体现了隐者和屈原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独立不迁”,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最后身投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的,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 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因此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反映了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 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严谨。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 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渔父》的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面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诗人发出慨叹,写下了表达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怅寥廓,____,______?”
(2)曹操的《短歌行》中,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的诗句是:“____,_____ 。”
(3)曹操在《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_,___”几句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4)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 。”
8、名句名篇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山也。__________,须臾成五采。
(5)__________,悠悠我心。__________,沉吟至今。
(6)__________,海不厌深。__________,天下归心。
(7)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
(8)故国神游,__________,早生华发。人生如梦,__________。
(9)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10)《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子路自信地认为“摄乎大国之间”的“千乘之国”,如果“_______,_______”,他就可以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10、名篇名句默写。
(1)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都运用了“杜鹃”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凄苦。
(2)李白在《蜀道难》中多处使用夸张、衬托手法描写蜀道的高峻与险拔,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行人艰难行走时的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从侧面展现了蜀道的高险。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吞灭强敌的气势,而“____________”句则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出师败还的结果。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2)在《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夜气清冷,不免有几分萧条和冷落,但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心神毫无动摇。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 ,______ ,”描绘出秦人对财宝不珍惜,丢弃的到处都是。
(4)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诗人直接抒情,登高远眺,凭吊古迹,追述往事,对六朝兴亡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游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杜丽娘眼中的后园繁花似锦、但如此美景终也有惨败破落的一天。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下列命《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作者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3】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周公吐哺”二句,是作者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的“忧”自于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4】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13、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各题。
(一)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光居常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以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春暖,伏维机政余裕,台侯万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才,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交往)也。虽愧多闻,至于直、凉,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则固不敢为也。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道,出、处、语、嘿,安可同也?然其志则皆欲立身行道、辅世养民,此其所以和也。……
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周公、孔子亦未尝无过,未尝无师。介甫虽大贤,于周公、孔子则有问矣,今乃自以为我之所见,天下莫能及,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善之,与我不合则恶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进,谄谀之士何由远?方正日疏、谄谀日亲,而望万事之得其宜,令名之施四远,难矣。夫从谏纳善,不独人君为美也,于人臣亦然。昔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或谓子产毁乡校,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介辅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已,介甫不幸亦近是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
《诗》云:“周爰咨谋。”介甫得光书,倘未赐弃掷,幸与忠信之士谋其可否,不可以示谄谀之人,必不肯以光言为然也。彼谄谀之人欲依附介甫,因缘改法,以为进身之资,一旦罢局,譬如鱼之失水,此所以挽引介甫使不得由直道行者也,介甫奈何徇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或龃龉可憎,及失势之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诫有顺适之快,一旦夫势,必有卖介前以自售者矣。有介前将何择焉?……不宣。光惶恐再拜。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有删节)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仅仅
B.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度:考虑
C.令名之施四远 令:让,使
D.幸与忠信之士谋其可否 幸:希望
【2】下列各项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议事每不合 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
B.至于怨诽之多 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
C.以膏泽斯民 以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
D.上乃欲变此 今乃自以为我之所见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B.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C.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D.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王安石变法周年之际,司马光写了《与王介甫书》这封长信给王安石,对变法多所指责。其言论偏于保守,但亦有切中时弊之论。
B.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相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猜疑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D.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行文刚而柔,直而婉,重波迭浪,层层推进,宛转中自有一种咄咄逼人的锐气。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则多用短句,句式整齐,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斩钉截铁的坚决态度,增强了辩驳气势。
【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向俗自媚于众为善
(2)介甫奈何徇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
14、请将题目“从来没有这样 ”(幸福、勇敢、自信、优伤·…)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