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A. 余威震于殊俗
B.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C. 为天下笑者,何也?
D.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众嬷嬷引着(林黛玉),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
B. 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返回渔港的路程中,看到一条巨大的鲭鲨向他飞速游来,他知道那是一条毫无畏惧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C. 鲁四婶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了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在拿我们家开玩笑么?”
D. 云安县西有小汤溪,土俗云:此溪龙与云安溪龙为亲。这真是不经之谈。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士大夫之族 族:类
C.君子不齿 齿:提及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及:比得上
4、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这本拼凑起来的“名家”短篇小说集,几乎没有精彩之作,顶多有一两篇基本上还差强人意。
②关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苏轼、郦道元等古人有不同的见解,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③从长远的写作能力的形成来看,这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不足为训。
④新课标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⑤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相互对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分庭抗礼,从而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⑥金马奖最佳新导演、 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奖得主陈建斌感谢8年来爱人的鼎力相助,不离不弃。
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是历史使命,西方经济学不可奉为圭臬。
A.①②⑤⑥ B.①③⑥⑦ C.③④⑤⑦ D.②④⑤⑥
5、下列各句中,关联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 ① 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 ② 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 ③ 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 ④ 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 ⑤ 是微不足道的。
① ② ③ ④ ⑤
A. 不 只不过 在 也 又
B. 不 只不过 从 都 甚至
C. 不仅 而且 从 都 甚至
D. 不仅 而且 在 也 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开历史关上的门
——访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
李韵
因为举办“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方能够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
9月16日上午,记者敲响宾馆的房门。还未落座,他便道:“我看到前两天你在头版头条登的那篇保护老建筑的文章了,大家都很欣赏。”拿出9月13日的本报,他指着《老建筑,别都拆了》一文赞不绝口。
“知识分子应是文化先觉者”
第一次专访冯骥才,是2003年2月21日。三天前,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
在一间几乎被各种木制门窗、建筑构件塞满的所谓客厅里,他指着那些老物件有些激动地说:“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不能!所以,现在第一位的是‘抢救’,而且是十万火急!”
回忆起10年前关于抢救工程的动意,他提到了几位著名的文化大家。当年,他跟启功、季羡林、于光远等先生一起在北师大开会,共同呼吁紧急抢救民间文化,并向年轻学子们发出著名的“把书桌搬到田野上”的号召。
“这十年的历程显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工作时,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还没签署,2003年联合国才将非遗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我们的目标是文化自觉,这是全民的;而知识分子应该是当中的先觉者。当整个社会迷惘时,知识分子应该先清醒;当整个社会过于功利时,我们要给生活一点梦,美好的梦,给一点理想和精神的东西。”
“责任是第一位的”
人们认识冯骥才是缘于他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而他自己说,这两种艺术于他是天性、是性情式的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则是责任、是自己的选择。
因为责任,在绝大多数人对民间文化的内涵还没有什么认识的时候,他就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开始抢救与保护行动了。199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天津市要大规模拆除老城、改建新城的消息。这意味着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天津城、义和团重要的塘口、五四运动的遗址,还有地域文化里面数不尽的财富,都将灰飞烟灭。他急了,拿出自己的一笔稿费,请了近百人,把整个老城考察了一遍。一年多拍了3万多张照片,选出2000张印成画册。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到各局局长,每人送一本。最终,他们的努力有了结果,天津市委决定留下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因为责任,在抢救估衣街的那段时间,他被天津媒体封杀;因为责任,他几乎放弃了钟爱一生的文学创作;因为责任,他几乎卖掉了自己所有的画作……
“责任是第一位的。”冯骥才说得似乎很轻松。
“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
在别人退休、可以颐养天年的年龄,冯骥才担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同时受聘于天津大学,担任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2012年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第一次走进学院,立刻被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气息笼罩了。院子里,一座古门楼,一个石雕,一块长江纤夫石,无言地彰显了学院所追求的历史与人文的内涵。
学院“博物馆化”是冯骥才的追求。学院现有7个博物馆,每一个都不大,却都很精致,剪纸、年画、雕塑、蓝印花布、木活字印刷、民间画工等,包罗了诸多民间文化种类。在这里,冯骥才把民间文化的精华搬进博物馆,正如他所说,“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就是想让大地灿烂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
他说,促使自己到大学工作的最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真正的文化学者匮乏,大学急需造就新人。“目前能够在非遗保护一线独当一面的学者,几乎全是60岁以上,急需后备力量。”他认为学生最需要的,一是视野,二是责任,三是能力。他也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到了青年时,你不可能改变他,只能影响他。所以他尽量用学院的一切——硬件、软件、思想、方法去影响学生,把学生的未来与时代的需要连接起来。
“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话题回到正在展出的“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上。
“这是我对自己70年人生的一种梳理。”冯骥才思索了一下,“70年里能做和所做的事太多太多。我只是拣了我最倾心、最重要的四个方面。”
直视记者的眼睛,他认真地说:“告诉你,这话我没对别人说过,其实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四驾马车”展览中有一幅作品,是冯骥才在开展前一天连夜创作的——“古村落抢救保护,这是我今后最主要的工作。”一个曾在皖南见过的古老的木门撞进脑海。
画面上是一座徽派建筑的门。蓝绿色的油漆已斑驳,但形制优美。阳光将树影投在门上,光影中写满了岁月的深远。画上,冯骥才写了一句话:“每一扇门都是历史关上的,都等待着我们打开。”
(选自2012年9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冯骥才工作繁忙,能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体现了他对“四驾马车”展览活动的重视,更确切地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B. 2003年,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受此影响,联合国将非遗列入了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C. 早在1994年,天津市将要进行老城改造时,冯骥才就着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民间文化保护活动,这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反映了他的文化先觉意识。
D. 冯骥才将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博物馆化”的举措,既使部分民间文化的精华得以保存,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熏陶、影响年轻学子的作用。
【2】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导语部分写冯骥才对记者《老建筑,别都拆了》文章的评价,将话题引到“文化遗产保护”上来,并为主体部分的详细报道作了铺垫。
B. 文中对首次专访冯骥才的回忆、对其以志愿者身份保护天津老城的插叙,主要目的是使报道更加曲折起伏,增强可读性。
C. 正文第二部分最后一段,写“冯骥才说得很轻松”,主要是为了表现他对自己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甚感欣慰且如释重负的心理。
D. 通讯多处直接引用冯骥才的原话,有利于展示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E. 冯骥才称“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从“四驾马车”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一驾车”指的应是“教育”,因为培养后继人才是重中之重。
【3】文章选择以冯骥才的绘画作品作结,有何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天姥山天黑后熊龙的吼叫使山林震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自己摆脱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阿房宫赋》中指责秦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毫不珍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六国论》中阐述燕国招致祸患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六国论》中表现诸侯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用来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时间飞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用“落叶”“江水”来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1)莫春者, 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复道行空,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使天下之人,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从走路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写作者乘小舟在浩大江面自由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经典春水意象写出作者无法消解的愁绪。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作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的雄心,只怕也会是“___________”的结局。
(6)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借写日观以西峰“皆若偻”来烘托泰山之高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1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宋】王安石
霸主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②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③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二江:宋朝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东府:位于金陵城中,曾是东晋丞相、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③泰离麦秀: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当年的宗庙宫室长满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黍离》;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麦秀歌》。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揭示建都金陵的王朝兴亡交替、创业艰辛而难以守成的历史事实,引发怀古之情。
B.王诗颈联虚写,以丰富的想象述说前朝旧事,“东府”“后庭”的典故,表达对荒淫逸乐以致亡国的感慨。
C.王词上片绘景,以“登临送目”统领全篇,勾勒了水、陆、空的壮阔场面;下片怀古抒情,表达深沉之叹。
D.两首怀古之作体现了作者的学识,也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还可见作者的睿智和匡时忧国的怀抱。
【2】两首诗歌同为金陵怀古,表达了哪些相同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前民之未饥,越州赵公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民取息钱者,令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谨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余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节选自《曾巩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B.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C.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D.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廪,指粮仓,也指粮食,而下文“岁廪穷人”中的“廪”指发放口粮。
B.朔,指农历每月第一天,这是用月相纪日的称呼,古人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C.民不幸罹旱疫的“罹”指遭受,与《屈原列传》中的“‘离骚者’,犹离忧也”的“离”含义相同。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视事、致禄、乞骸骨、休致等词,表示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心事件是“救灾”,但作者先介绍救灾前的准备工作。这样处理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也能突出赵公的形象。
B.赵公提前下令属县详细调查了受灾人数、河防设施、粮食征集等各方面情况,要求各地落实成文,可见其未雨绸缪,行事严谨。
C.按旧例,地方上救济粮仅发放三千石,而赵公却有突破常规的做法,通过各方筹措,总共免费发放了四万八千余石救济粮。
D.赵公仁厚爱民,在救灾中采取了各类惠民的抚慰措施,让百姓觉得有了依靠和归宿;一些举措甚至当时就被推广到天下。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取息钱者,令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2)旱疫被吴越,民饥谨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者写这篇《越州赵公救灾记》的目的。
14、进人高中校园,开始了高中生活,也就是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展望未来,你有什么畅想?请以“起跑线上的畅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