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语的是( )
A.因其固然
B.然而不王者
C.约为婚姻
D.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荆轲遂去,终已不顾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死且不避//若属皆且为所虏
B.得复见将军于此//于是项伯复夜去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D.窃为大王不取也//如今人方为刀俎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德国人口中的“默克尔妈妈”以务实、审慎又令人放心的平淡作风,在政策连贯往往会比变迁更受到垂青的富裕高龄化国家里,把执政艺术拿捏得炉火纯青。
(2)民进党的实力在哪里?如果以为有几个急“独”社团和一批追随者推崇,就自我膨胀、头脑发热,必然会目不见睫,在迷途上越走越远。
(3)《人民的名义》这一剧作的成功,说明创作出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并不难,敢于触碰敏感题材,说真话,说人话,讲能引发当下人感怀的道理,就足以让观众感到甘之若饴。
(4)莱特兄弟在拒绝众人要求他们演讲的时候说“鸟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飞不高的”,短短的一句话诠释了静水流深,智者无言的道理。
(5)教书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除了教书,真的别无长物,百无一用是书生,教书先生更是职业固化。
A. (1)(3)(5)
B. (1)(2)(4)
C. (2)(3)(4)
D. (2)(4)(5)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女兵作家谢冰莹的《故乡》中写道:长期漂泊在外的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越来越浓。此文还塑造了忠厚善良、关爱子女、慈祥温和的父亲形象。
B. 杨小凡的小说《桥墩儿》以顺叙、插叙的方式记叙了主人公九妮先后失去丈夫、儿子的不幸的命运。在结构上采用双线结构法,以对儿子兴旺的介绍、村里人称她为“九妮”的来由以及九妮与建国的爱情经历为主线,以九妮思念和寻找儿子为辅线。
C. 狄更斯的小说《穷人的专利权》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以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为中心构思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堕落、丑恶的本质。
D. 凤凰的小说《医生》叙述了一个大地震后灾民自救的故事,以巧妙的构思,演绎了地动山摇时的一个感人瞬间:生死相处的人们,对只有百分之一希望的生命,给予百分之百的人性救助,而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鲁鲁(节选)
宗璞
鲁鲁原是孤身犹太老人的一只狗。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世没有任何影响。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了房子悲哭,人们打他,他也不肯离去。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这小村中习惯把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栓在大树上。
晚上,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
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10岁的姐姐温柔地说:“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吧。拉拉手吧?”这话今天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他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
“好鲁鲁!”姐姐高兴地和他握手。“爸爸妈妈!鲁鲁愿意住在我们家了!”
爸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我们明天吃什么?”弟弟忙说:“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过了十多天,鲁鲁情绪显然已有好转。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却忽然往山下城里跑去了。他要去解开一个谜。
黄昏时他进了城,在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他坐在门外,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主人是回到这里来了罢?怎么还听不见鲁鲁的哭声呢?有人推开窗户,有人走出来看,但都没有那苍然的白发。鲁鲁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早上,人们气愤起来,拿来绳索棍棒下决心要处理他。他又饿又渴又累,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但是没有。这时他想起了那温柔的小手,便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姐弟俩很难过,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自己的人呢!你一定会回来的吧。
他们终于等到了鲁鲁回来。姐姐冲过去弯身抱着他的头,他抵着姐弟俩的手,又给爸爸妈妈作揖。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
从此鲁鲁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整个小村沸腾了。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他们终于可以回北平去了。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鲁鲁是不能去的。最后的决定是把他送给T市爱狗的唐伯伯。
T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10里外便听到水声隆隆。车经这里的那天,姐姐发着烧,还执意要下车去看。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鲁鲁在前,弟弟在后,向观瀑亭上走去。急遮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气迷蒙,一直飘到亭上。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很远。她努力想走近些看,但它们越来越远,什么也看不见了,倚在爸爸肩上晕了过去。
姐姐因病住进了医院,从此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没有几天,他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他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
范家人走时,唐伯伯叫人把鲁鲁关在花园里。在飞机上,姐姐和弟弟为了不能再见鲁鲁,一起哭了一场。他们听不见鲁鲁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嚎叫,看不见鲁鲁因为一次又一次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他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
鲁鲁发疯似地寻找主人。唐伯伯总是试着和他握手,同情地、客气地说:“请你住在我家,这不是已经说好了么,鲁鲁。”
有一天,鲁鲁又不见了。过了半年,大家早以为他已离开这世界,他竟又回到唐家。他瘦多了,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他又一次去寻找谜底后,又历尽辛苦回来,只是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
但后来他却有了观赏瀑布的癖好。他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号。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小狗以人的心理,细腻地描摹小狗鲁鲁的内心活动,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小狗内心复杂的情感。
B. 鲁鲁去城里的旧住处守候旧主人,最后又回到范家,只是因为他遭到了人们的驱赶,再加上饥渴疲累,这让读者看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奈。
C. 去到唐家后,鲁鲁得到了很好的优待,但他并不吃那一律有牛肉的饭,这反映了鲁鲁对新主人的不满,以及对旧主人的忠诚。
D. 文章以鲁鲁第一次丧家的哀号开篇,又以他第二次丧家的哀号结束,首尾呼应,对小狗被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寄予无限的同情。
【2】文中两次写到了瀑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著名作家孙犁评价《鲁鲁》:“表面是动物的悲鸣,内含是人性的呼喊。”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开头以“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月出后,升于天际的景象,最后又以“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早晨到来,天光照耀的情境,做到了首尾呼应。
(2)《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变的角度来看,“_____”;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____”,而又羡慕什么呢?
(3)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公西华所述志向,孔子评价道:“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________,________ ?”
(5)“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诗人常借这一意象寄托遁世归隐或激越豪迈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简洁生动的人物语言概括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奇异绚烂的云彩,为日出蓄势。
(3)同是写“梦”,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描绘了琵琶女梦醒后的泪痕;秦观在《鹊桥仙》中以“____________”书写了重聚相守时的婉约柔情。
(4)三国时期,英雄豪杰辈出,许多人物被写入古诗文中。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广袤的江山,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写出曹操横执长矛吟诗的场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以装束写周瑜的儒将风度。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3)范仲淹《渔家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个小题。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雄姿英发,羽扇纶巾。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庖丁解牛》一文中表现庖丁宰牛的技术很熟练,刀子能在牛骨缝里灵活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孟浩然①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②,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①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②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抒发了诗人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
B.中间两联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隐者形象。
C.诗中用典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高山”。
D.全诗表达敬意,也表达自己对于归隐生活的迫切向往。
【2】从诗歌抒发情感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分为三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良尝游下邳圯上,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毂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乙)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注]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一击”指张良为韩报仇,在秦始皇东游时,张良与客狙击秦皇,误中副车一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C.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鸣,指平明之后的一段时间,相当于凌晨1至3时,与丑时相对应。
B.伏腊,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
C.高祖,古代帝王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文中指汉高祖刘邦。
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有勇无谋之人。文中之意是后者。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文主要表现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后文主要论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不忍之心的观点,两文都着眼于“忍”。
B.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张良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后人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C.司马迁原以为张良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却发现相貌像个美丽的女子,由此可见不可以貌取人。
D.苏轼认为张良有盖世之才,可以像伊尹、姜太公之一样施行安邦定国的谋略,并认为他刺杀秦始皇之举,事虽不成,其勇可嘉。
【4】翻译下列句子。
(1)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5】综合两则材料分析,老人为什么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出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言行)越出常规或一定范围。
“出圈”也是饭圈常用语,意为某个明星、某个事件走红,不仅在自己固定的粉丝圈中传播,而且被更多圈子外的路人知晓。
近些年,传统文化纷纷“出圈”。“中国诗词大会”使原本只是爱好者津津乐道的古诗词,受到全社会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古诗词教育”热;王佩瑜等戏剧大师,走进校园,参加综艺节目,在年轻受众中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李子柒制作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视频在YouTube热播,成为现象级事件。
传统文化“出圈”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也遭遇了一些尴尬。《弟子规》与当代儿童教育理念的尖锐对立;最近热映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不分时代和风格的“东方元素”的大杂烩,让人心中百味杂陈;传统文化在适应更大众的受众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学校将举办一场辩论赛,正方观点是“传统文化‘出圈’利大于弊”,反方观点是“传统文化‘出圈’弊大于利”,请你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