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作用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红烛啊!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C.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D.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寥廓 萧瑟 安详 黯然 打渔船 桀骜不驯
B.榆阴 磅礴 典押 拜谒 短小精捍 星辉斑斓
C.凄婉 逶迤 浸渍 遏止 旁征博引 意气风发
D.叱咤 浮躁 屠戮 忤逆 陨身不恤 博闻强识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让孩子选择未来,①不是放手不管不问,②在既有的经验和孩子的意愿之间,寻找最恰当的平衡点,并③给孩子更多的尊重。自主选择,④一种意愿,⑤一种能力,⑥这种能力呼应了时代的要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要 尽力 不仅是 也是 因为
B. 并 而是 尽可能 是 更是 /
C. 也 / 一定要 不但是 同样是 所以
D. 虽然 而是 尽可能 是 / 当然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凋谢。
B. 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离开。
C. 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因为。
D. 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A. 左右欲刃相如 B. 常以身翼蔽沛公 C. 北虽貌敬 D. 欲流之远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秋时代,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或政权,结盟聚会是为了消除冲突。冲突频繁,会盟燕享频繁,成了春秋最基本的特色。会盟要讲“礼”“赋诗”,从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诗礼风流”。
西周人重“礼”,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30余年间,谈礼之风盛行。一部《左传》,“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夫礼,所以整民也。”“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其每评一事之得失,辄曰:“礼也”、“非礼也”;似乎国之兴亡,皆系于“礼”。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六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乃同步而兴。事实上,会盟燕享的赋《诗》引《诗》,几乎也集中在春秋时期。在会盟燕享中,列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赋《诗》言志便成最佳选择。会盟燕享中的诗礼交锋,直接影响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列国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现在熟谙《诗》礼、智能达变上。鲁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会,各国大夫皆赋诗言志,而齐国的高厚歌诗与舞不配,结果惹怒晋国,高厚只好落荒而逃。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封逃难到鲁,叔孙豹让乐工诵《茅鸱》骂他,他竞茫然不知。鲁昭公十二年,宋华定到鲁国出差,鲁人赋《寥萧》以示友好与祝福,他毫无反应。这些在当时都是“国际笑话”。因而这个时代要求士君子必须熟谙《诗》礼,出使四方而能专对。鲁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国参加会盟,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临终前要儿子跟孔子学礼。熟谙《诗》礼,关乎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即春秋时所谓的“文”。鲁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评论郑国的贤臣是: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善为辞令”。
在礼治思潮下,整个时代的士君子,无不以《诗》礼为立身之本,以求自我实现。因此,春秋大国曾兴起研究《诗》礼的热潮;一些小国,为了交往大国,也不得不研究诗礼;连当时的戎狄也加入此列。但这时不像汉唐那样研究《诗》的本意或寻求圣人的微言,而是将《诗》认作与“礼”有诸多联系的圣典。《左传》几乎是把《诗》作为“礼经”来用的,其所有的引《诗》段落似乎或多或少都与礼有些联系。“礼”成了《诗》的第一生命。所有引《诗》赋《诗》者,无一不是精通礼仪者。
总之,会盟燕享,促成了赋《诗》引《诗》的热潮;礼治思潮,促成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在春秋会盟燕享的外交大平台上,诗与礼绾结,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1】下列关于“诗礼风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会盟燕享是春秋时期的外交平台,各国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诗礼交锋”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
B. 春秋时代,一面是战火狼烟,一面是诗礼风流。诗礼是时代的风尚,也是士君子的法宝,还是列国公卿生活的组成部分。
C. 《诗》礼可使行为变得文雅,甚至连骂人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在用《诗》礼包装之后,也显得温柔雅洁,不失风流本色。
D. “诗礼风流”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它的出现与频繁的会盟燕享有重要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春秋时代对诗礼的研究,不是为了探寻《诗》的原意或从诗中寻求圣人的微言大意,而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政治的礼的需求。
B. “礼治”思潮的高涨,与会盟燕享时的赋《诗》引《诗》的风气的盛行,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不是偶然巧合。
C. 庆封、宋华定因为在会盟燕享中不懂赋《诗》之意成了世人的笑谈,从侧面说明了世人对诗礼的推崇。
D. 西周与春秋,虽同重一个“礼”字,但春秋人注重的是礼的仪式性,而西周人则把礼当做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礼风流”的背后是你争我斗,列国都想在会盟燕享中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
B.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六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二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同步而兴。
C. 春秋时代,要求士君子对《诗》礼了如指掌,出使四方而能专对,孟僖子就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
D. 春秋各国曾经掀起研究《诗》礼的热潮,在这场诗礼盛宴中,有的国家是主动加入的,也有不少国家是被迫卷入的。
7、名篇名句默写。
(1)《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情景,默写相关的句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________________。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学习反省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月亮描写了乐曲结束后听众沉浸在音乐意境中的情境。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的丰功伟绩都化作了历史陈迹。
(5)《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来侧面烘托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作者表明宁可死去也不愿意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是:“___,____”。
(2)梁元帝《采莲赋》中言及少男少女们在小舟上既嬉闹而又担心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
(3)《短歌行》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______,_____”。
(4)《氓》中最后一节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示诗人心在宦海而心系田园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
(6)《离骚》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句子是:“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的雄伟形势。
(2)苏轼的作品中曾写到曹操军队的战船, 如《赤壁赋》中“________”写出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顺江而下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 则形象描绘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 ,_________ ”两句, 既流露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也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奈。
(4)悬挂在天上的月亮时常会进入我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 这在必修上册课本所学的诗词中很常见, 如“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12、回顾《孔雀东南飞》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仍更被驱遣 B. 汝是大家子 C. 为仲卿母所遣 D. 渐见愁煎迫
【2】下列句中的“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及时相遣归 B. 会不相从许 C. 嬉戏莫相忘 D. 仰头相向鸣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B. 《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也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选自南朝宋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C. 这首诗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在文学史上因其文学价值而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D. 诗中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借飞禽的离散相依,暗示了焦、刘两人婚姻的破裂,给全诗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成皋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数月,楚军食少。项王患之,乃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案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智斗,不能斗力。”项王三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羽曰:“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矫杀卿子冠军,罪二;救赵不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公,何苦乃与公挑战!”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项王使龙且将兵,以救齐。客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太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虏齐王广。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患之,乃为高俎 患:担心
B.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 益:更加
C.汉王笑谢曰 谢:推辞
D.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被:披上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土卒/毋令楚乘胜/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
B.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
C.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
D.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军正在荥阳东面围攻钟离昧,听说项羽大军到了,就全部撤往险要的地方防守。项羽也在广武驻兵屯守,与汉军对峙。
B.当项羽以煮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时,刘邦说,我曾与你一起在北方接受怀王的命令,结为兄弟,所以我父亲就犹如你父亲。
C.善于骑射的楼烦连杀楚军数人,却被项羽瞪眼呵斥,吓得双目不敢直视,双手不敢张弓发箭,随即奔回营垒。
D.有人劝龙且,救齐国时可以修筑深沟高垒固守,让齐王派遣信使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但龙且没听取意见。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汉王数羽曰:“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矫杀卿子冠军,罪二。”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80.3%,创历史新高,数字化阅读超过半数,有声阅读成新增长点。在这个全民“低头族”的时代,中年人喜欢“听”书,也有一些人喜欢泡书店,喜欢纸质书着的感觉。年轻人更喜欢带上一本Kindle,便捷又轻巧。小朋友的阅读方式是纸质阅读加电子阅读。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已超85%,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的家庭已超九成。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阅读的体会出发,阐述你对全民阅读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