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泰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是(  

    A.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B.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啬鬼是:老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

    C.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

    D.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两个氢原子核聚合成一个氦原子时 发生聚变。 这个过程中,少量的质量转变成巨大的热量。 解决这一聚变过程的控制问题,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实验装置。 此类设备效果都不理想。 近日,中国科学家有了重大突破。这项突破显示   中国的聚变研究已经遥遥领先。

    A. 才 从 为了 但是 / 出   B. 就  在 为  不过 而  /

    C. 才 / 为了 然而 不过 了   D. /  但是 为  可是 但 了

     

  •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开发区的白主任,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新港的协议。

    B. 科学上的发明创造都需要人们为之付出艰苦的劳动,决不是一挥而就的。

    C. 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本小册子言不及义,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借鉴之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D. 正所谓,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幸福国度。

     

  • 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组是(  

    ①师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②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岂,哪)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疑惑)   ④而闻者 (清楚)   万顷之茫然  (越过)  ⑥余其能行古道  (嘉奖)  ⑦ 术业有专(学习,研究)  ⑧ 纵一苇之所(到、往 ) ⑨ 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  ⑩ 崖当道者(界限,边界)

    A.①③④⑦⑩ B.①②⑤⑧⑨ C.②④⑥⑦⑨ D.③⑤⑥⑧⑩

  • 5、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丫鬟金钏投井一事而自悔,独在屋中垂泪,宝钗见状连忙劝慰她,并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做装裹用。

    B. 临近年底,贾珍开了宗祠准备祭祀,让贾蓉去领皇上春祭的恩赏,说哪怕用一万两银子供祖宗,也不如这个有体面。说明贾家奢华无比,并不在意这点银子,只因是皇上的恩赏,才更觉体面。

    C. 邢夫人禀性愚犟,只知顺承贾赦以自保,次则贪婪财货为自得。家里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她手,便克啬异常。

    D. 宝玉无人时问紫鹃为什么唬他。紫鹃解释并提起老太太要定下宝琴的事。宝玉说她傻,说自己只愿死了,把心迸出来她们瞧见了,然后化灰,化烟,被大风吹散了才好。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简约是艺术创作的匠心提炼和精准表达。科技正重构舞台艺术呈现,赋予艺术“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简约美。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中国式浪漫为“双奥之城”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总导演张艺谋在创作感言中写道:“我们可以用简约的方式呈现开闭幕式,让全世界和我们在一起。”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简约,是北京冬奥会的关键词,也是以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为代表的大型庆典艺术的风格趋势。简约并非简单,而是艺术创作的匠心提炼和精准表达。机械舞台移动,可看作山脉涌动;光影交错辉映,可译为日月起落;虚拟视觉成像,可形塑万里山河……科技元素潜藏在视觉语言结构中,为观众创造着美好的视效体验。依托图像处理算法,冬奥会开幕式震撼人心的“冰瀑”环节中,一滴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呼之欲出,唤起人们心底的文化情结。“冰雪五环”环节采用三维水墨动画、裸眼全息水墨动画等手段,以笔墨精神再现冬奥历史,观意取象、气韵相生。

    新的科技手段,为艺术表达带来更多可能性。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巨幅“画卷”,到2022年奥运历史上首个画质达到16K的巨型光影屏,从舞台呈现到通信保障,从技术实力到管理理念,科技迭代带来了美学升级,产业发展为艺术表达带来“硬核支撑”。

    人工智能、5GAR(增强现实)、裸眼3D、云计算、数字孪生以及仿真技术等被大量运用于创作中,有限的表演区域释放出无限的想象空间,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互动体验。舞台上的“冰立方”怎样拔地而起?航天工作者借鉴火箭发射塔架的设计理念,自主研发出了全新的电机驱动系统——在“冰立方”底部布置了16套由链条、钢丝绳和导轨组成的机械结构。这16位“大力士”相互配合,将“冰立方”稳稳地从舞台平面上托起。奥运五环如何“破冰而出”?“冰立方”和五环由LED屏组成,“雕刻”的视觉在激光与冰立方3D视效的结合下产生。雪花为何“如影随行”?节目《雪花》中,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对超过600人集体采用实时人工智能动作捕捉,整个过程以毫秒计,小演员和地屏上闪亮的“雪花粒子”的交互追踪毫无延迟,总流程不超过0.1秒。这样的交互表演既优化了场景,实现了小朋友与雪花的互动,也使场景更具真实感,建构具有童话梦境效果的视觉整体。

    当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科技已不仅仅是手段、工具、元素,其本身也起着表意的作用,传递人文温度。北京冬奥会的点火方式惊艳世界,奥运历史上首次以绿色环保为原则打造的主火炬,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奥林匹克精神。冬奥会闭幕式上,通过AR虚拟实时渲染技术,让中国结的红线从四面八方汇聚于鸟巢上空,编织成巨大的红色中国结,缠绕在巨型雪花火炬周围。传统花纹的中国结、浪漫冰花围成的中国结、红绸飘舞的中国结……不同质感和元素的中国结被冰花包围。这是中国与世界的联结,也寄托着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发展和技术革新带来了新的艺术表达,但艺术意蕴的深远始终依赖于创作者对文化的理解与对时代的感悟。创作者可以在古代与现代、艺术与技术的不同维度挖掘创意、寻找灵感,更多更精彩的中国故事将继续被世界看见。

    化繁为简、简而有质,张弛有度、形散神聚。创作者以内容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不断寻找着中国故事的“打开方式”。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判断,从一个个细节感悟背后的精神、价值与力量。它可以是火炬,是中国结,是那朵“人类共同的雪花”,也可以是“中国红”与“冰雪蓝”,是“闹花灯”“折柳寄情”的东方美。人们在技与艺的美中,获得文化的共鸣和共情。

    (摘编自王瑨《让艺术焕发简约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举办过的两次奥运会都用简约的方式展现出了中国式的浪漫,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相比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现了美学升级,更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观。

    C.在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上,16位孔武有力的工作人员共同托起了“冰立方”,使冰立方拔地而起。

    D.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撑,但最终依赖的还是创作者对文化的理解和对时代的感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篇文章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论证了文章的观点,即科技有助于艺术焕发简约之美。

    B.文章第三段引用古人之语,可以看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追求简约契合了我国的文化传统。

    C.文章第五段采用多个设问的形式,很好地阐述了科技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广泛应用。

    D.文章第六段对不同质感和元素的中国结进行介绍,旨在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简约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约的艺术风格并不是意味着创作者将艺术简单化处理,而是需要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匠心提炼,实现精准表达。

    B.在科技的助力下,舞台艺术有了重构的可能性,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山水、日月、冰瀑等景观被搬到了舞台上。

    C.我们应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它虽然可以化繁为简,使艺术简而有质,但不利于创作者挖掘创意、寻找灵感。

    D.观众可以从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火炬、中国节等细节中感悟其背后的精神、价值与力量,从中获得文化的共鸣和共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根据要求补写出空缺处的句子。

    ①《滕王阁序》中表现“地势偏远,南海幽深;天柱高耸,北极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卫风·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年少时一起玩耍,欢欢乐乐,说笑亲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与我何干。表现孔子这一思想的句子是:不义而富而贵,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记录了孔子对快乐的理解:他鄙视不义而得富贵,能从“_______”这样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并乐在其中。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有风时水面上月光浮动的样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无风时水中的月影比喻成璧玉。

    (3)《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表现女主人公早起晚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 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 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_________

    (4)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舞银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与太公试比高。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村中庆典将近、乐声不断,山村美好淳朴的风土人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写女子正处青春年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对仕宦浮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以及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C.“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D.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通过回忆中秋月景来写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下片借咏中秋无月,赏月不得,抒发思乡的羁旅之愁。

    【2】词上片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文言文阅读

    汤琵琶传

    【清】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莫之能善也,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日: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戏下:麾下。轸石王子:作者自称。土锉:土锅。不偶:命运不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大概

    B.洞庭,风涛大作李东垣善琵琶   泛:泛舟

    C.其临敌令曾壮士声   为:替

    D.自是猖狂自放,日酒色   荒:放纵,逸乐过度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善弹琵琶的一组是(

    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B.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C.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D.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他后来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日荒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叙事状物,抒情色彩浓厚。

    5将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咸习其技,莫之能善也,王以为恨。

    (2)人争贱之,而予肃然加敬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决定在5月8日母亲节举行“热爱劳动,感恩父母”的演讲活动,为此,就在五一劳动节放假期间,倡议学生给父母做一顿饭,并将做饭的过程和陪父母吃饭的照片或视频保存下来。这一活动得到了当地各界的好评,认为这可以让孩子们理解父母的辛苦,知道生活的不易,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热爱劳动,感恩父母”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不脱离材料内容作文;2.运用并列式结构,最少二个分论点;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