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雅舍小品·双城记》中,梁实秋笔下的双城指的是( )
A. 台北和巴黎 B. 台北和西雅图 C. 台南和北平 D. 台中和伦敦
2、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
B. 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C. 《雨霖铃》应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千古名句。“雨霖铃”是题目。
D. 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
B. 置身西湖苏堤,脑子里充斥着许多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白娘子许仙、梁祝和苏小小的故事历历在目。
C. 当今中国政治外交上很好地继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智慧,因而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舞台上能纵横捭圔,游刃有余。
D. 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热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中国人曾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我们,我们愿意捐助一切,与中国永结秦晋之好!”
B. 虽然这道题比较难,但是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C. 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羞羞的铁拳》,票房超过了11亿,其他同类型的国庆献礼只能望其项背了。
D. 面对外敌的肆意入侵,我们要团结一致,积极斗争,争取生存机会,决不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坐以待毙。
5、下列各句,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何厌之有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大王来何操 ⑤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⑥燕王拜送于庭 ⑦群臣侍殿上者..⑧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军中无以为乐 ⑩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⑪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 ①④⑨/②⑦/③⑧/⑤⑪/⑥⑩ B. ①④/②⑦/③⑧/⑤⑪/⑥⑩/⑨
C. ①⑩/②④⑦/③⑧/⑤⑪/⑥/⑨ D. ①④⑩/②⑦/③⑧/⑤⑪/⑥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葬的“难度”
“如果有来世,我选择做棵树,继续在母亲的哺育下成长。”近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发表网文《执意树葬的母亲》,引起人们对生态葬的关注。
生态葬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海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2016年2月24日,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全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文件:《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民政部称,《意见》属于倡导性文件,不是硬性要求。截至2015年,由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安葬率达65.8%,“国家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呼吁生态葬也显得迫在眉睫。但民政部坦言:“节地生态安葬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如何安葬亲人,是一道关于道别方式的人性选择题。
2015年10月29日,陈敏取出姐姐的骨灰,骨灰从她指缝间缓缓滑落,流入专门用来树葬的环保骨灰盒。姐姐陈泳2014年1月11日因病不治身亡,三个月后,母亲得知噩耗哭晕了几次,她要求让女儿“回家入土为安”。
可是,想要“入土为安”谈何容易。“姐姐没有东莞户口,我们没有资格买墓地,就算有也买不起。”2014年6月,陈敏给姐姐报名。“但我们不敢告诉母亲是树葬,只是说已经‘入土’了。”
“没有墓碑,以后就找不到了”
东莞自2008年举办海葬,2012年举办树葬以来,每年组织免费集体海葬树葬活动2次。但近两年,报名遭遇“冷空气”。由于参与人数太少,活动被减半。直到2015年10月29日,也就是报名树葬15个月后,陈泳才得以树葬。
骨灰还林是一种不留标志,将骨灰深埋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葬法。泥土填埋后铺上草皮,陈敏他们被要求不做任何记号,“没有墓碑,以后就找不到了。”
不保存骨灰,不设墓碑的生态葬法除了海葬、树葬,还有草坪葬、花坛葬。
位于广州市萝岗区新塘公墓的中华墓园于2010年开展花坛葬业务。6年来安葬逝者的骨灰不到300位,仅占园区业务量0.4%。该负责人说:“市场反应不热烈,需要慢慢引导,不可能一下子要求大众接受,毕竟(骨灰盒)降解了,(骨灰)就没了。”从数据上看,群众对“不留骨灰”的生态葬接受度不高。
“奖励提高十倍才能起到杠杆作用”
其实,广州在推行树葬之初的设计,是一棵树下安葬一具骨灰。
“1989年3月26日,广州在白云山脚下划地150亩,取名‘思园’,在全国首创树葬,报名踊跃。”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每棵树下安葬一具骨灰,不到十年场地就饱和了,随后在两棵树间埋,2000年又满了,最后只好密集安葬。”
2012年,“思园”已满,广州暂停树葬。
据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王宏阶说,推行生态葬是利国利民的大事,需要财政加大投入解决,除了场地、配套措施等,还有补贴。从2013年开始,广州对骨灰撒海发放每位1000元补贴。在王宏阶看来“太低了,将补贴提高十倍都不为过。补贴不只是起到鼓励作用,更应该起到经济杠杆作用”。
一场思想革命正在进行
移风易俗的殡葬改革是一场挑战传统的思想革命。而殡葬改革伴随着“叫好不叫座”的现状,已推进了整整60年。
民政部对殡葬改革的表态,有种“持久战”的味道:殡葬改革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触及人民群众思想和价值观的最深层面,要注重措施配套、政策衔接,要稳步推进、持之以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如果补贴提高到原来的十倍甚至以上,肯定会有很多群众考虑生态葬这种安葬方式。
B. 国家推行生态葬是在现有人口规模下基于国家渐趋紧张的资源环境形势而做出的决定。
C. 对于生态葬这种环保的安葬方式,民众普遍接受度不高,其中思想观念落后是主要原因。
D. 这篇报道以广州生态葬的历史进程、实施情况为主要内容,在坦言目前困境的同时,透露出对生态葬前景的担忧。
E. 在新形势下,政府加大对生态葬的投入力度,保证生态葬的配套设施建设,并大力宣传是推进生态葬的当务之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葬是指遗体火化后,以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不留任何标志,这不仅是丧葬方式的改革,更是一场挑战旧习俗的思维革命。
B. 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王宏阶认为,生态葬的推行遇阻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的补贴太低了,如果补贴能够起到经济杠杆的作用,一定会让所有的民众接受生态葬。
C. 陈敏给逝去的姐姐报名生态葬表明她的姐姐生前就拥有对待生命的洒脱和利他的德行。
D. 东莞2012年举办树葬以来每年都举行这样的活动,但近两年遭遇冷空气,报名人数减少。但广州2012年“思园”被葬满,说明广州民众比东莞民众更能接受生态葬,广州民众更热爱环保,关注国家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3】为一种新型的环保安葬方式,生态葬推行不顺利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原文概括回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写了女子出嫁后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毫无闲暇的情形。
(2)《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邻近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炊烟袅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诗人借山、海来抒发自己对人才的渴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3)小华同学想从所学的诗文中选取两句话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学习、做事贵在坚持,可选择诗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篇名句默写。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_____”;而“_____”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
(3)《阿房宫赋》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瞰的角度动态地写出大好秋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水草轻盈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阐明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句默写。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孔子问及弟子的理想时,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的回答可以看出他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的性格。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直接说明自己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2、阅读南宋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更无”句写出了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在对比中凸显了此人的渺小与失意。
B.“素月分辉”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的景象,“表里俱澄澈”写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上下全都清亮明洁:不仅写景,还寄寓了深意。
C.下阕开头“应念岭海经年”三句,写作者想起在岭南一年的官场生活,自己心胸如冰雪一样明洁,表达了作者虽然被罢官北归而问心无愧。
D.下阕中“尽挹”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而“不知今夕何夕”写自己借酒沉醉,抒写时光流逝、功业难成之叹。
【2】本词和苏轼的《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语句,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①,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②官南都,在告③,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注]:①朱夏:夏季。②“廷尉董崇相”:董祟相,即董应举,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廷尉。廷尉,汉代为九卿之一,掌刑狱。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⑧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第一段中的“极热”、“冷极”分别指什么?
“极热”是指:________________
“冷极”悬指:________________
【2】对第三段的划线句“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世间有些人,固然身处寒冷的时节,偏远的地方,但把名利和权势也带到了那里。
B.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名利和权势仍在手里。
C.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倍受冷落,而表面上仍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D.这世间有些人,原本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又重新获得了名利和权势。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因为仰慕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
B.作者写盛夏时节,梅树“花实俱往”,更显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
C.作者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情谊,请朋友作诗唱和,并画夏梅图赠送给他。
D.从文章内容推断,张谓《官舍早梅》诗中所描写的应是仲春时节的梅花。
【4】本文和《病梅馆记》都写“梅”,分析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想要借“梅”来表达怎样的想法。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多元发展,世界瞬息万变。时代号召我们踔厉前行,不能懈怠。也有人说当下社会应活出从容淡定,漠视名利,选择躺平。
“躺平”一词在网络上一时走红,对于“躺平”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体验或经历,发表自己的观点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禁止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