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 晋军函陵 越国以鄙远
B.范增数目项王 既东封郑 樊於期乃前曰
C.刑人如恐不胜 与郑人盟 皆白衣冠以送之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阙秦以利晋
2、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项是( )
①英拉是泰国第一位女总理,她穿上高跟鞋身高超过1.70米,显得身材高挑,在泰国女性中称得上 。
②元明清书法家的书法都很有法度和功力,技法娴熟,流利美观,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 的精神气象
③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有数量极丰的各类中国文物精品,其中有上千件中国古代青铜器, 之作至少百件。
A.卓尔不群 鹤立鸡群 出类拔萃
B.出类拔萃 鹤立鸡群 卓尔不群
C.鹤立鸡群 卓尔不群 出类拔萃
D.鹤立鸡群 出类拔萃 卓尔不群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A. 我见相如,必辱之!
B.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C.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选出下列带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 )
A.电灯突然亮起来了。
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
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地响起来。
5、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河畔(pàn) 毗连(pī) 纰漏(pī) 砒霜(pī)
B. 奶酪(lào) 烙印(lào) 炮烙(luò) 拘泥(nì)
C. 滂沱(páng) 匹夫(pǐ) 媲美(pì) 骈文(pián)
D. 剽窃(piāo) 扁舟(piān) 蹁跹(piān) 娉婷(pǐn)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现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相对应,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一方面,这与中国深厚的农业传统、巨大的人口负担、城市化起点低而发展快、城市发展的层次多和区域差别大等独特国情和现实矛盾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主要以现代化工业为中心的传统城市化进程不同,我国城市化一直处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城镇化、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化以及以服务经济为中心的都市化的复杂网络体系中,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需要、矛盾和问题既彼此缠绕又相互冲突,是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呈现出很多独特经验和现实景观的根源。在宏观进程和深层结构上,自新中国建立伊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没有复制或机械照搬某个国家、某种模式,而是在不断探索和改革开放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构成了推进我国城市化的核心机制。我国在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城市内部贫富差距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独特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战略体系。借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获得了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有的雄厚物质基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和近年来国家在基础设施上的大力投入,使我国城乡的公共服务水平已远远高于印度等世界人口大国。
(摘编自刘士林《关于中国式城市化的若干问题与启蒙思考》)
材料二:
城市化进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和个人根据收益和成本的比较进行理性的生产和居住地选择的结果。当前中国仍然大量使用行政手段来直接干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配置,结果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
首先是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和户籍制度改革的矛盾。在现代经济中,知识越来越重要,而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需要人与人之间互动,因此,城市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相比之下,大城市人口密度较高,人口规模较大,更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互动。于是,大城市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聚集地,其劳动生产率也更高,大城市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引擎。发达国家即使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人口仍然在向大城市集聚,大学毕业生在向大学生众多的大城市迁移。虽然事实上人口仍然在向大城市集聚,但是,户籍制度却仍然在制约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在实际操作中,大城市人口限制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低技能者,在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落户条件上普遍采取了歧视低技能者的措施。
其次是人口向沿海城市集聚的趋势和区域间资源配置政策的矛盾。大量的人口向东南沿海城市集聚,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2000年之后,人口大量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省份(或直辖市)仍然是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在人口继续向东南沿海大城市集聚的同时,政府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让经济资源(包括建设用地指标和资金)在区域间的配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明显的政策拐点。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被作为支持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手段。
再者是都市圈的集聚发展和新城、开发区分散发展的矛盾。现代经济增长中,集聚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对于第二、三产业发展均有推动作用。特别是当经济高度开放的时候,接近沿海大港口意味着接近国际市场,而接近区域性的大城市则意味着接近国内市场,中小城市的增长速度取决于它到沿海大港口和区域性大城市的距离。也就是说,不能人为地割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靠行政性的力量以削弱大城市的增长来促进中小城市的增长,其结果可能是对中小城市的增长也不利。
与上述经济规律相悖的是,地方政府盲目做大本地人口,以推进城镇化的名义,规划新建了为数众多的新城新区。新城新区建设数量过多,规划面积和人口普遍超过现实。城市的盲目扩张导致人口和土地的集聚远远落后于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此同时,中国由于对建设用地实施指标规划管理,并且禁止开展建设用地指标的跨地区交易和地区之间的农业用地占补平衡,所以出现了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严重脱节的现象。
(摘编自陆铭《中国城市化路径的困境与抉择》)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应从中国城市的实际出发,根据区域性特点和差异、区域性发展水平、城市的环境容量、人力资本积累的大小、社会溢出负效应的社会风险、城市农村的生态平衡机制,根据城市的个性、功能和潜在的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以及它们的协调发展,选择多元模式的城市化将是中国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因此,各级政府加速城市化的工作不是把人和企业人为地向城市里推,去片面追求城市化的规模,而是要加速改革,加速扫除城市化的一切人为障碍,加速创造城市化顺畅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加速工业化进程,同时推进信息化,为城市化奠定经济基础,重新思考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把现实生活中城市化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中国未来城市化战略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战略。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促进各种城市化主体按照其利益需求和相互关系自主发展,相互协调。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城市化进程一直以现代工业为中心,不同于总是处于复杂网络体系中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B.配置建设用地指标是政府的一种政策手段,主要用来支持处于人口流失状态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证明材料一中的结论,并指出用行政手段来直接干预生产要素配置是必要的。
D.材料三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这里的“市场的选择”不同于材料二的“根据收益和成本”选择。
【2】如何看待用传统意义上的行政手段来推进城市化这一做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下片开头借“____,_____”两句转人到对往昔同学生活的描述。
(2)《荆刺刺秦王》中描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氛围,抒写决死的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回答了子贡提出的“孔文子何以谓之文”的问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表明自己身在官场,心恋故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如今侵略中原的异族的祠庙香火正旺来警告南宋统治者的两句是“ , ”。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洒酒祭月,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慨的两句是“ , ”。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点染环境,描绘出送别客人时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苏轼《赤壁赋》中,作者认为风月长存,声色娱人,由于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而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共享其乐。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在求雨坛上吹风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3)古诗中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常会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1分)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 ,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 。(《寡人之于国》)
(3)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劝学》)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师说》)
1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文后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
②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 ,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2】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13、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乎!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B.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以前假使
C.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次数
D.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如果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B.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斯用兵之效也 蚓无爪牙之利
D.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翻译下面句子。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薛勤教育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鸿门宴上,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细枝末节)”;也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联想、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切合身份,贴合话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