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来宾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来来往往

    B.所以留者   的原因

    C. 还……呢

    D.芷阳间行   取道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②其实对古人的意趣爱好是没办法强求的,谢灵运求仙访道,陶渊明东篱赏菊,周敦颐独爱莲花,这些人的乐山乐水,恰恰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不同的气息。

    ③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④无论你是否喜欢,无论你是否情愿,每一个学习汉字长大的人,都无法摆脱汉字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以及汉字背后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⑤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⑥择一段闲情在缤纷繁华的世界里为自己演绎一份清欢,即便春尽花谢、冬来梅开也是属于一个人的山河静世,一个人的物换星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①⑤⑥

     

  • 3、下面是某公园举办菊花展览时悬挂的一副对联,其中脱落了两个字。请你为它补上( )

    湖静赏(   )月,花香(   )万家。

    A.双 飘 B.满 醉 C.双 醉 D.满 飘

  • 4、下列黑体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 秦军汜(sì)南     夜缒(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B. 共(gòng)其乏困    若不阙(jué)秦       许君焦瑕(xiá)

    C. 秦伯说(yuè)      杞(  )子、逢孙、杨孙戍(shù )之

    D. 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①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_____②___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③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④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⑤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_____⑥___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即使   也   可是 甚至 无论 都

    B. 即使   也   可是 乃至 而且 也

    C. 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都

    D. 如果   就   但是 甚至 而且 都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又飞回来了

    京格格

    小镇在北方,四季分明。马嫂望着衣带渐宽的河床叹息着:蒲河都开了,咋不见鸟儿的影子?

    婆婆去世了,儿子去南方读研,五十岁的马嫂从岗位上退下来。马嫂以往照亮无数人的精气神一点点暗下来,她感觉自己成了孤灯一盏,从未有过的空落。就连门外料峭的春寒,在她门前打个转,也“嗖”地就走了。

    打从丈夫马哥出事,天塌了。马嫂的心上了一把锁,用她的话说,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哪个都是她的命,一个都不能舍。

    转眼,马哥已走了二十一个春秋。马嫂的青丝也被风雪刮得褪了色,守着儿子侍候着婆婆,任凭月老踏平门槛,鸟儿飞来飞去,马嫂的心搅碎了一朵又一朵泛起的浪花。

    可不知咋了,这第二十二个春天刚刚掀开三月的盖头,马嫂耳边总是回荡着鸟儿叽喳的声音,整夜翻腾着无法入睡。天一放亮,马嫂就脸不洗头不梳奔向蒲河岸。

    让马嫂失望的是,没有鸟的天空混沌沌的。封冻的河面如男人铁青着脸,白杨耷拉着头杵在两岸,桃枝没有一丝笑容。马嫂长叹一声,趁小镇还没醒来赶紧回了。

    这里是马哥的家乡,马嫂是羞成一朵花那会儿被大卡车送来小镇插队的。在马家村遇到一身绿军装的马哥,第一次见面就在这蒲河岸。当时河床干瘪成一条龙须沟,堤坝窄得就剩两条车辙,他俩一人一条车辙拘谨地迎风走着。那天的风很柔很软,吹开了一树桃花。鸟儿飞过来飞过去,他说,这鸟儿不单羽毛美歌声更美。她笑眯了眼说,她也喜欢听鸟儿唱歌。车辙的尽头成了一条小路,他们肩头挨着肩头,幸福被鸟儿带向天空。

    一年书信纷飞。鸟儿再飞来时,马哥回来了。她成了马嫂。

    二十二个春天了,马嫂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春天后的春天是她的期盼,鸟的歌声撑起她的天空。马哥出事时,部队首长把一枚军功章递给她,她感觉沉得捧不住。她是烈士的家属,儿子是她的希望。婆婆临终时还说,让她为自己活活吧。

    多少个春天里,马嫂不敢看街上鸟儿似的飞来飞去快乐的身影。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经历了生活的多少艰难,她的心里有多少凄苦。这么多年,马嫂熬过来了,婆婆去世了,儿子长大了。

    现在,马嫂的心里空空的。渐渐地,马嫂喜欢恋床,夜长梦也长。

    梦里马哥又回来了,一身绿军装非要看她穿旗袍的样子。说他在那边很好,儿子大了,老人也送走了,让马嫂该为自己活了。马嫂醒来时枕头湿了一大片。马嫂翻出当年压在箱底的旗袍,左看右看穿在身上,把散乱的头发盘起。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由自主地笑了,问自己这样要干吗呀?家里除了自己就是自己,给谁看呀?

    一天接一天,梦中马哥再三央求她穿上当年的旗袍去蒲河边,他会在那里等她听鸟儿唱歌。马嫂信了他的话。

    马嫂,一大早打扮成这样,去干吗呀?

    街头有好事的,见了她就话里带话地叫着。起初她只是笑不作声,后来扛不住嚼舌的姨婆们纠缠,就实话实说了。

    可谁会相信呢?背后指指点点马嫂感觉脊梁骨刺痛,更有甚者当面就问她。马嫂浑身是嘴也说不清。

    马嫂感觉这辈子活得太憋屈了,她转身奔向蒲河,眼泪哗哗地流,她一步步走入蒲水。岸边不远处的垂钓者,丢下鱼竿奔过来,马嫂感觉到背后有一只热乎乎的手抓住了她,就晕了过去。

    马嫂出院了,提着一袋水果来蒲河边,答谢恩人。

    垂钓者自称马宏强,喜欢钓鱼,常在蒲河岸边消磨时光,还说之前见过马嫂一次次在岸边徘徊……

    “谢谢!要不是你我可能早没命了。”

    “言重了,妹子,谁见了都会搭把手的,不要在意。遇事想开点,没有过不去的坎。”

    “嗯!嗯!你喜欢钓鱼?咋没见鱼?”

    “哈哈,退休后闲着没事,就喜欢上这里,起初我是钓上鱼来就放生,后来干脆改成喂鱼了,我的鱼竿没有钩的。”

    “我当过兵,脾气坏,我本来是为了磨性子,可渐渐地就喜欢上了这里。”

    “你天天出来,又没带回去鱼,家人不会说你吗?”

    “唉,老伴前年得病走了,女儿在国外读书,我自个管自个。”

    “哦,你这么善良,女儿一定差不了。”

    “别夸我了,你的事我可听说了。”

    一句一句的,搭起话来一个下午过去了。鸟儿归巢时,他们的背影,随着夕阳滑入蒲水。

    从此,老马的头顶多了把遮阳伞。马嫂来去的路上,耳边常响起鸟的歌声……

    好心人劝他们一起做个伴。

    梦中,马哥也劝马嫂找个伴。马哥盼望马嫂幸福,马嫂希望马哥安息。

    马嫂与老马的事很快在小镇传开了。

    蒲水结冰了,鸟儿丢下老马与马嫂,唱着歌飞向了远方。

    又一个春天来了,鸟又飞回来了。马哥可以安息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马哥出事后,马嫂“舍不得”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她觉得他们是她的“命”,马嫂愿意承担起抚养儿子、侍奉婆婆的重任。

    B.马嫂因梦里的马哥说“非要看她穿旗袍的样子”,就一反常态穿上旗袍,街头好事者对此“指指点点”,甚至当面问她,马嫂却无法解释清楚。

    C.马宏强用没有鱼钩的鱼竿在江边垂钓这一情节表面上看可有可无,实则不然,表明马宏强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寻找伴侣,引出下文。

    D.“马嫂与老马的事很快在小镇传开了”,马嫂为自己活了一回,获得了幸福,她从“空落”中走了出来,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马哥的情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冻的河面如男人铁青着脸,白杨耷拉着头杵在两岸,桃枝没有一丝笑容”运用比拟手法,意在描写初春蒲河岸边的环境特点。

    B.小说补充交代了马哥和马嫂的恋爱经过这一情节为下文写马嫂对马哥的深切思念甚至在梦中与马哥相见做了铺垫。

    C.小说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借助马嫂前后变化的对比,以及“街头好事者”和老马的衬托,使马嫂这个人物形象更鲜明、更饱满。

    D.小说反复写到“春天”,春天寄寓着美好和希望。马嫂是在春天认识马哥的,是在春天嫁给马哥的,也是在春天过上了新的生活。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动态地写出了大好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樊哙表现出游泳好爽,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他对刘邦所说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在关键时刻不必计较细枝末节,要注重大的行为。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高》中,杜甫远眺秋景,面对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触景生情,不由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2)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诗人开篇借“风”“猿”来渲染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接下来写诗人漂泊不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问题的视角不同,那么体验也不同。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说,学习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获得,就像雕刻,坚持不止,那么“_______________”,但中途放弃的话,“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樊哙认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劝刘邦离开宴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到 家【注】

    黄遵宪

    处处风波到日迟,病身憔悴尚能支。

    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

    大海走鳗寻有迹,老翁失马卜难知。

    援琴欲鼓《拘幽操》,月在中天天四垂。

    【注】诗人参加戊戌政变失败后,抱病滞留上海,清兵围困住处,后被“放归”。这是诗人1898年底被“放归”到家后的作品。

    1诗歌的第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乔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夏四月,公北救刘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袁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击琼等。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都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B.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C.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D.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机警。曹操年少时机警有谋略,但放荡不羁,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大家都不看好他,只有乔玄、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

    B.曹操胆识过人。在延津南面,敌人的骑兵很多,属下建议撤回辎重守卫军营,曹操说这是诱敌之计,不能撤回去,他最终抓住战机,以少胜多。

    C.曹操善于纳谏。曹操北上救刘延时,兵力不如袁绍,他听从荀攸诱敌分兵的建议,袁绍果然分兵西应,曹操日夜兼程直奔白马,最终大破敌军。

    D.曹操宽宏大度。袁军全面溃败后,曹操从收缴的袁绍的信件中,得到了一些许都和自己军中的人给袁绍的信件,他却把这些信件全部都烧了。

    【3】下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这叫“六合”。

    B.《孔雀东南飞里》里“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黄昏”,指现在17时到19时,“人定”,指现在19时到21时。

    C.《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D.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眼下青少年偶像崇拜之风愈演愈烈。有人指出,偶像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偶像崇拜就是“返祖”,是历史的倒退,绝不可取;也有人说,人们总是从偶像中汲取力量来充实自己,塑造自己,问题在于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怎样崇拜。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试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论,写作一篇议论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