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滨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②假舟楫者,非能 

    ③使人听此朱颜

    ④商人别离 

    ⑤五十者可以帛食肉 

    ⑥则其民于河东

    ⑦则聚而笑之 

    庠序之教 

    ⑨故木受绳则 

    ⑩其圣人也亦远矣

    A.①⑦/②⑤⑩/③⑥/④/⑧⑨

    B.①⑤/②⑨⑩/④⑥/③⑦⑧

    C.①⑦/②⑤⑩/③④/⑥/⑧⑨

    D.①⑦/②⑤⑩/③/④⑥/⑧⑨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修守战具 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B. 闻道也固先乎吾   皆出于此乎

    C. 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吾尝终日思矣

    D. 斧斤时入山林 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所写的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又叫《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B.李白很善于写歌行体的诗,歌行体流转自然,音节、格律自由。

    C.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一切现实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D.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大诗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旁边

    君既若录   见:表被动

    B. 夙兴夜寐,室老矣 靡:没有

    嬉戏莫忘   相:互相

    C.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雨雪:下雪

    家来贵门   谢:辞别

    D.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扶将:扶持,服侍

    后世人   谢:感谢

  • 5、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大喜,

    B.与子弟角

    C.成以其小,

    D.其能

    E.日进宰

    F.数家之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年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 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九十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九十六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 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C.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D.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

    【2】林庚先生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请简要概括其成就取得的原因。

    【3】文中说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请根据全文概述这三种“魅力”的体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2)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流露出同样的情绪。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善用典故,他先用___________一句写出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那个寻常巷陌的败落之景,又用___________一句写活了刘义隆潦草举兵北伐,被打败后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形象。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黑云沉沉、水气升腾的景象。

    (2)青少年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关注国家天下事,学习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的同学少年面对动乱时局时“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

    (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关于老师的作用,韩愈在《师说》里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描写音乐声调和行人听后的表现来突出送别的悲凉氛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风华正茂的书生们蔑视权贵的一句是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鲁迅对反动派暴行和反动文人阴险论调无法忍受,抒发其强烈愤怒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师表》中,诸葛亮劝诫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奖惩、功过、好坏,即“_____”要坚持同一标准,不应该有所不同。

  •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写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一诗中,写出劳作犹如战斗的紧张气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曹操《短歌行》中,诗人引用《诗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并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念之情。

    (2)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以动写静,以鸡犬之声相闻,表现了村居生活淳朴宁静,充满情趣。

    (3)《琵琶行(并序)》中有不少对秋江月夜的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前者营造出与友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后者则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枋口①作

    【宋】文彦博②

    下马入枋口,漾舟缘碧溪。

    雪消山骨瘦,风定浪头低。

    数里复登岸,群贤俱杖藜。

    徘徊岩石畔,寻觅退之③题。

    【注】①枋口,沁水的出山口,地处风景秀丽的太行山南麓,有盘谷寺等名胜古迹。②熙宁六年癸丑四月己亥,文彦博由于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变法派的排挤,被罢相,出判河阳。 ③退之,即韩愈,韩愈曾因仕途不顺,借李愿归隐盘谷之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开篇点题,移步换景,“碧”字凸现了溪水的灵气与生机,又为雪后的寒冬平添几分绿意。

    B. 颔联描写远景,写雪后苍茫的群山及相逐嬉戏的微风细浪。“山骨”描绘出冰雪消融时的山貌。

    C. 颈联虚写自己与同行者登岸的情景,“群贤俱杖藜”一句想象前贤拿着杖藜—起登岸时的情景。

    D. 尾联将笔锋宕开,卒章显志。“徘徊”“寻觅”等词,写出了诗人一行寻找岩石题字明志的情景。

    E. 诗歌按行旅顺序叙写,注重抒情与写意,物象栩栩如生,于恬淡中见真情,充满清新自然气息。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其一

    《兰亭集序》(东晋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二

    《兰亭记》(唐   何延之)

    至贞观中,太宗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注)之所。房玄龄荐萧翼充此使,使必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注)辩才:辩才禅师。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1】文中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B.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C.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D.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2】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B.癸丑,此处指癸丑年,属于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来纪年,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C.修禊,古代传统民俗。季春时节,官吏及百姓都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

    D.流觞曲水:觞,古代酒器;曲水,弯曲的水道。古代的风俗,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3】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B.文章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

    C.作者的感情由“乐”转为“痛”,由“痛”而转为“悲”,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以至于最后难能自持。

    D.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与______同行”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卡“题目”后的横线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