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善读书的关键是思考。如果只读书而不假思索,那么学到的只能是个别词句,而非精神实质,这种读书是徒劳无益的。
②电影《芳华》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展现了军队文工团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爱情故事和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
③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各界代表长歌当哭,深切缅怀惨遭日本侵略着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
④高中三年的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困境与困难,我们应该发扬百折不回的精神,才有希望到达目的地。
⑤某心理专家的报告博闻强记,引经据典,深人浅出,给与会的各地代表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⑥这次旅行活动中,高一年级三班的同学克服了山高路窄、天气炎热等困难,一鼓作气,率先登上了山顶。
A. ②③④ B. ①②⑤ C. ①④⑥ D. ③⑤⑥
2、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
A. 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 也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
B.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 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
C. 也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 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
D.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 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学生进驻社区是新时期上山下乡的尝试,他们虽然经验不足,甚至毫无经验可言,但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也能差强人意。
B.鲁迅的杂文大都短小精悍,内容深刻,很有战斗力。
C.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D.感谢您对我们的鼎力相助,以后您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
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轰隆的巨响,振聋发聩,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B.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这些带有鲜明的乡村特征的事物是否也许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C. 我们不应该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怨自怜命运怎么这么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D. 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的东西,就是使人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5、以下关于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新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由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
B.《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蒋海澄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的长诗,此诗为狱中所写。
C.编年体史书《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史学著作,记录了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240年的历史。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驼刺为何守望大漠
查干
自从大地上出现了沙漠,就同时出现了沙漠植物。其中,叫做驼刺的植物,分布尤为广泛。如果自然界冥冥中有统领者,小小驼刺去守望大漠戈壁,是不是自然之神所委派?而坚忍不拔,忠于职守的驼刺,一守即千年,从未动摇从未间断过。假如诸君不悭吝,就为它点个赞,竖个大拇哥,如何?
我也相信,是由这位自然之神,在统筹管理着这一丸地球,使它井然有序地运转再运转,让万千生灵安居乐业。何谓大自然?就是狭义的自然界。它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它一直客观地存在着,绝非虚幻,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吧。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间万物,各司其职。比如蜡梅,宋·王安石所描摹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它带着春的信息,匆匆赶来,甚至等不及绿叶来扶持,为踏雪寻梅者,为苏醒中的大地,送来一袭清香和最早的色彩和暖意,凌寒而生发的。因为这是它的分工,务必到位。我们不能左右,甚至懒于去思考它的来龙去脉。同样,对于坚贞不渝守望大漠的驼刺,我们曾有过感叹和钦佩,却很少去呵护和关照,甚成忽略不计。
驼刺,又称:骆驼刺、骆驼草。6月开花,8月花势最盛。它的根系,发达惊人,一般长达15米至20 米,甚至达30米。那是为了从沙漠和戈壁深处,汲取地下水分和营养所需的缘故。它,生得自然,又耐旱,最具利他精神。在戈壁、沙漠之中它是骆驼最倾心的生命食粮。故称:骆驼刺。不论生长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顽强地生存下去。甚至为了保存自己有限的水分,使自己变得十分矮小,却把根系扎入大地深处汲取生命之养于骆驼刺。这苦命的、朴拙的野草,已将全部生命支撑着同样苦命的骆驼存活于沙漠戈壁之中。
在雨水充沛的地带,是见不到驼刺的。它选择的就是戈壁荒漠,临旱而生。也不知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它的种子在没有水分的情况下,是如何发芽、扎根,去存活的?
在大漠戈壁中,驼刺是最具生命张力的一种植物。它低低矮矮的,一丛丛一片片地在生长,只等待骆驼来享用,并把飞沙固定在自己周围。每当我读到,孤独的骆驼,长途跋涉之后,低首去啃驼刺的这一苦涩的剪影,我的眼里,便不由噙满泪水。
资料称:每当七月,在风势加重之时,驼刺的刺,就会去刺破自己的叶片。而从叶片流出的液汁,极富糖分,如果收集起来晒干多余的水分,就可以缩成一块块的糖,好吃不说,竟然成为了一种贡品。据说,唐玄宗在位时,由于这种糖比蜜还甜,并呈时尚的琥珀色,便被封为贡品,赐名:刺蜜。刺蜜就这样,沿着四通八达的丝绸之路销售到了中原各地。
另外,新疆有关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刺蜜不仅有益人体,甚至可防顽疾,健身。它也可以制作成调料。驼刺还有个不可低估的伟大作用,那就是防风、固沙。凡有驼刺生长的地方,都形成小小沙包,飞沙被驼刺扯住了腿,老老实实呆在那里。有时,飞沙过猛,会把驼刺掩埋,但顽强的它,很快攻破沙罩,重新冒出头来。这一功能,其他植物是没法比拟的。在腾格里沙漠的腹地,我曾看见一小片一小片的驼刺,在漠风中簌簌抖动,它暗绿色的短枝在阳光下与金黄色的沙漠形成强烈的对比,似在宣读生命的绿色宣言。
它的周边竟然还开有一丛丛蓝色的小花,它们是不是为呵护驼刺才生发的呢?在一丛小花底部,还爬着两条沙漠壁虎,安然地在睡觉。显然,这一绿色的小世界,是生命之地,是大自然的一帧特写镜头。它的出现,竟然使我忘记,大漠、飞沙、干旱以及寂寥的天空中匆匆掠去的流云。
驼刺的刺,很尖锐亦很细,一是为了防止水分流失;二是为了防身,保护自己。但骆驼却适应它的刺,是因为骆驼口腔两侧有大量尖锐的肉刺,它可以去磨损仙人掌、驼刺之类植物的尖刺,真乃一物降一物,不,应该说,它是专为骆驼降生在大漠戈壁的。似在说:其他生物请勿靠近。
守望,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也是最适合驼刺的词语。驼刺、骆驼,为何使我念念不忘,而且总是出现在笔下,是因为它们所处的艰苦环境,以及它们的利他精神,坚韧而顽强的生存意志,让我心动。沙漠是生态世界的一块伤痕,好在我们国家的绿化治沙事业,这些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据报道,美国航天局发现,近17年以来,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世界植被总量的25% ,也就是四分之一。这不仅让人欣慰,亦让人振奋和喜悦。
沙漠是可以治理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发挥智慧和耐力,向大漠一寸寸、一丈丈地索取绿色,总有一天,我们的地球,会被生命的绿色全然覆盖,这绝非空想。
(摘自《检察日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写驼刺与沙漠相伴而生开篇,照应标题,“守即千年”表达了作者对驼刺的敬佩之情,为全文的叙述奠定情感基调。
B.文章引用王安石的诗句来证明“人间万物,各司其职”观点,引出驼刺守望大漠是“司其职”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诗意美。
C.文章中“沙漠是生态世界的一块伤痕”一处设喻,来表现世界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程度,突出驼刺治理生态的作用。
D.这篇文章写驼刺的景致,详略有致,既有整体的勾勒,又有局部的描写,也有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2】有人觉得文章第二段文字可以删去,你认为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3】这篇散文意蕴丰富,给人很深的启迪,你由“驼刺”得到哪些生命的启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_________,_______。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3)《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兴八首(其一)》以景结情,抒发客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一诗中,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现诗人怅惘痛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2)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桂枝香·金陵怀古》)
(3)《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反面论证,表达与“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相似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阐明老师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认为“礼”在治理国家中有重要的地位,他对子路言志付之一哂,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写大自然中的生物生机勃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作者想象与贤才们久别重逢,欢歌宴饮,畅叙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达词人对国家命运思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3)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里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短歌行》中仿用《管子·形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1)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2)。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3)。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1)卢纶:作者表弟,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见宿:留下住宿。见:一作“访”。(2)旧业:指家中的产业。(3)蔡家亲:也作“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1】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首联两句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B.《登高》诗人由秋及人,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
C.《喜外弟卢纶见宿》诗人与表弟既是诗友,又是表亲,关系亲密,情感真挚,这从尾联可以见出。
D.《喜外弟卢纶见宿》全诗主要写了表弟卢纶来访见宿,诗人之喜可挡生活酸楚。
【2】司空曙诗中“黄叶”与杜甫诗中的“落木”,都是树叶,试比较分析“树叶”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异同。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玚,深所嗟尚,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他年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隐逸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B.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C.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D.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C.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其阴,济水东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士谦乐善好施。他周济乡里无钱办丧事的人家。还曾在某兄弟俩因分割财产不均,互相诉讼的情况下,自己拿出钱财化解了那兄弟俩的纠纷。
B.李士谦有君子德行。他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曾在一次社日聚会上,李士谦面对丰富的食物,却先摆上黍米饭,令前来聚会的老少自愧不如。
C.李士谦是个大孝子。他幼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闻名。他曾经为弄清母亲呕吐的原因,而尝食她的呕吐物,伯父为此深受感动。
D.李士谦性格宽厚。他把闯入家田里的牛牵到阴凉处喂养,比牛主人养得还要好;有人偷割了他的禾苗,他却不加阻拦,甚至放走被家仆抓住的盗粟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2)他年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
【5】李士谦的德行深得乡人爱戴,他死后,人们为他做了哪些事情?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迟子建在《烟火漫卷》中写哈尔滨:凌晨批发市场喧闹的交易,晨曦时分的鸟雀和鸣,城市街道开出的每一种鲜花,食物的香味,澡堂子里氤氲湿润的热气,旧货市场的老器物,老会堂音乐厅的演出,饭馆或礼堂的二人转,风味小吃,服装,交通,做礼拜的教徒……哈尔滨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息,饱含生活的热情。
哈尔滨在历经苦难岁月后,发展起三大动力、十大军工,撑起新中国工业的脊梁;哈尔滨在冰天雪地的极端天气中,发展冰雪文化,彰显独特的审美与浪漫……诗人写哈尔滨人“在苦难中寻找温暖,在残酷中寻找乐观”。
上述材料能给成长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你结合对家乡精神、文化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成长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