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含一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B.①张良出,要项伯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①度我至军中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该巷风貌古朴,姓氏驳杂,不足400户居民,竟存在159个不同的姓,经这里继续南迁的族姓,曾回来寻根问祖的人不绝如缕。
②两年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改变、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
③如果你们设身处地,一定会为这里发生的奇迹感到震撼。
④他说,中国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项亘古不变的宏图伟业
⑤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⑥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⑥
3、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通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齐彭殇为妄作 ④足以荣汝身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时常常以籍贯来称呼人,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所以称之为“孟襄阳”。
B.古时候,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例如“汉阳”指的是汉江南面,“华阴”指华山南面。
C.古代天文历法中,农历每月初一称之为“朔”,每月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末一天为“晦”。
D.城墙有内外之分,城是内城的墙,郭是外城的墙。“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可以理解为“城市”。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国家宝藏》就像是邀请全国现众共赴一场文化盛宴,从天才少年呕心沥血,耗尽全力方得到的传世青绿山水画作,到历经坎坷重回故土的石鼓,文物的前世今生让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②春节期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捧红了一口章丘铁锅,一时间洛阳纸贵、章丘无锅,消费者们狼奔豕突只为抢锅,甚至有人直接翻墙进厂买锅。
③据统计,2017年我国游戏产业收入达2000多亿元,繁荣的游戏市场,诞生了不少正向价值的口碑之作,但也有一些负面内容鱼目混珠,如暴力血程、虚无历史等。
④在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之际,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文章,缅怀这位以身许党许国、厥功至伟的人民“总服务员”
⑤国土绿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国家扶持相关政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更需要大量人员宵衣旰食,加强绿化工作实施力度。
⑥刚刚闭幕不久的平昌冬奥会上虽不乏武大靖、羽生结弦等选手的精彩竞技表演,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选手“被”犯规的现象着实让人心寒,裁判此类为渊驱鱼的行为令人发指。
A. ①③⑥ B. ①②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6、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一说可以通到山西,一说可以通到靖边。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我班上有个同学是安塞人,他告诉我,从延安西川流来的那条河,就源自安塞。所以那时候,满怀好奇心的少年的我,常常望着滚滚而来的西川河水,充满遐想。
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去安塞。安塞街道不长,宁静安谧,铺面好多都住着人家。这里只有一个供销社和一座国营食堂,要不是挂着一块县政府的牌子,人们也许想不到它是个县城。此时的我,已经工作多年,少年时代的浪漫情怀所剩无几,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洞。
③这是我对安塞最初的印象。
④其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他们打腰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自愧虽然去过安塞,却不曾发现安塞还有这样一种灿烂的艺术。
⑤我心旌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为此,我又专程去安塞看打腰鼓。安塞这时已修建起相当气派的大礼堂。当时著名的民歌手贺玉堂,在他的窑洞前,为我放声高歌,那奇高的嗓音,让我叹服。他还就近找了几个腰鼓手给我表演,我再一次被那腰鼓感染了,久久难以平静。然而,几次提笔,又搁下。从生活到艺术,有时不是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后来我认识到,那是因为我内心的认知和感情,还未到火候。
⑥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西府千阳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就像以前发表作品一样,心里浮起一阵快意,不过很快就烟消云散,一切如常。
⑦后来,这篇文章不断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而且,它好像变成了一群鸟儿,扑棱着翅膀,落上了如大树小树一般的各种语文课本。此时我才意识到,它已成了我的代表作,贴在我的身上了,长在我的身上了。于是,我常常会想起安塞。
⑧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
⑨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
⑩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
⑪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这北国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孩子们忘情地歌舞。
⑫杏花的气质是温婉秀丽清清浅浅,桃花的风度是激越轩昂风风火火。如果说杏花的魂灵是水,那么桃花的性情就是火,矢志不渝地燃烧。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
⑬安塞的丘陵沟壑里,奔腾着不少河流:延河、杏子河、西川河、小川河、小沟河、双阳河……现在发现,在它的地层下,有更多的石油河。整个安塞大地,是包着一团火的。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这片土地一样,心底回荡奔突着滚烫的热血。
⑭早在古代,安塞就有“上郡咽喉”之称,常有重兵把守,山山岭岭都回荡过战鼓助阵的声音。唐朝“安史之乱”期间,伟大的诗人杜甫,望着安塞的芦子关,写下了感时忧国的诗篇。在解放战争中,安塞出过一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塞西支队,它的队长安塞人田启元更是威名远扬。1947年,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正是在真武洞,彭德怀将军召开了五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留下了一帧英姿勃发的照片。有人说,冲着安塞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山大峁一声喊,随时都会出现九路烟尘、八百悍将、三千五百雷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
⑮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
(有删改)
【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步维艰:说明作者创作过程的艰难。
B.万马驰鸣:比喻社会各方人才尽显其能。
C.烟消云散:形容因发表作品的快感很快消失而沮丧失望。
D.鳞次栉比:形容如今的安塞高楼林立,富有现代气息。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作者看见宁静安谧的安塞县城和真武洞,浪漫情怀顿失。
B.第④段写作者看到安塞的后生打腰鼓的场景,激发出了创作冲动。
C.第⑨段对金色雕塑的描写和第⑩段对打腰鼓娃娃的描写相映成趣。
D.第⑭段写安塞厚重沧桑的历史,孕育出这里气势磅礴的腰鼓艺术。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目为“桃花鼓声安塞”,突出了腰鼓是安塞的一种灿烂的艺术,让作者感到震撼,促使他写作安塞腰鼓。
B.安塞满山桃花和桃花瓣的故事,让少年的作者着迷,充满遐想,也展现了安塞独特的美。
C.作者不喜欢江南秀丽轻浅的杏花,更喜欢北国激越轩昂风风火火的安塞桃花。
D.文章写桃花鼓声安塞,还讲述安塞悠久的历史,目的就是为了交代腰鼓艺术的历史渊源。
E.某种艺术形式或地域文化对人精神成长的作用。高迈劲健的安塞腰鼓能为娃娃们的一生奠定下积极昂扬的生命底色。
7、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
(2)在《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为国捐躯的精神的语句是“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对“真的猛士”的评论是“真的猛士,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3)故木受绳则直, 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 。 《劝学》
(4)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用心躁也。《劝学》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军营中分享牛肉、奏响军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背诵《沁园春·长沙》,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点明作者写作的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类比,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外力或工具。
(3)《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
(4)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说出了年纪小的人也可以被他尊为师的理由。
(5)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12、阅读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完成题目。
【1】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
B.“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示了“我”身后还有一些将要陆续征服的高度。
C.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D.诗歌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
【2】在诗歌最后,诗人写到的蜘蛛意象有何深意?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①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注】①赍:携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三径”,意出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以三径代住宅庭院。“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费用。
C.“元嘉”,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汉武帝创年号后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故以年号作皇帝称呼。
D.“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靖节先生”即如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擅长写文。他曾写《五柳先生传》以自比;在担任彭泽令时又作了表明其归隐之志的赋文《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为家里贫穷,就去做了州祭酒,此后,还相继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务。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率性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2)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鼓励北大师生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挺身而出,他大声疾呼:“我的同学们,老师们,我问你们,你们有没有这个勇气和力量?”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最后向新时代的青年人发出号召,“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上述材料能给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