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莆田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未来学校与现在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在对教育“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上,数据记录的广度、深度和宽度都将不同。

    B.“老字号”能否焕发生机,取决于招牌、口碑,还有一直以来舒适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态度和亲民的价格。

    C.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始终本着向善、向上、向美为原则,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生机和力量。

    D.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有密切关系,当班级规模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会基本丧失甚至大幅降低。

  •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例句划线的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

      例句:天雪。

    A. 乃得归。   B. 弓弩。

    C. 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   D. 左右欲相如。

     

  • 3、下列各项中关于古代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史记》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二十四史”全都是纪传体史书。

    B.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调。

    C.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的“崩”指帝王死亡,《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不禄,大夫曰薨,士曰卒,庶人曰死。”

    D. 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的七颗亮星,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小石潭记》用“斗折蛇行”形容溪水像北斗星排列那样曲折。

     

  • 4、下列选项中,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了自己对孙权的仰慕,同时暗含朝廷“无人可御外侮”之意。

    B.作者用刘义隆草草出兵结果惨败的典故,是对当时的执政者急功近利、急于出兵而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

    C.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能为国效力的满腔豪情,同时蕴含着报国无门的悲愤慨叹。

    D.作者将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进行对比,表达对国家暂时安定的欣慰。

  •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怅廖廓    苍茫大地  峥嵘岁月  书生义气

    B.浪遏飞舟  五岭逶迤   颓圮     凄婉迷茫

    C.河畔      星辉班斓   笙萧      天伦之乐

    D.青苔      披荆斩棘   花辨       窗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意象是指一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超现实的。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高远清澹的意境,不仅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3】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依据材料内容,意境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古诗文名句填空

    1)柳永在《雨霖铃》中借“月”写别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而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借“月”抒胸中万千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定风波》中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的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声慢》中用了叠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表达了接纳更多人才的愿望。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用比喻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故园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琵琶行》以侧面烘托之法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英雄的流风余韵荡然无存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并序》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4)《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表达出“君子治学”要善于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来丰富自己。

    (2)杜甫在《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异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话,借助“酒”“月”两个意象来抒发自己感伤的情怀。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2诗歌的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口,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登泰山记》)

    (乙)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礌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口。”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游灵岩记》)

    【1】古文在流传中常常有缺字,后人阅读时需要联系前后文,考虑字词用法去填补。下面三句中均有缺字,选出填入空缺处相对合理的字的一项是(     

    (1)当其南北分口,古长城也(2)登□周望万山(3)而灵岩有朗公石口。

    A.之 则 矣

    B.者 则 焉

    C.者 乎 焉

    D.乎 者 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状如礌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B.其状如礌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C.其状如礌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D.其状如礌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古时指山南水北,“阴”则指山北水南。如“华阳”指华山的南面。

    B.“晦”,为农历每月三十,“朔”为农历每月初一,可推“戊申”为除夕日。

    C.“行宫”,指京城以外帝王的临时居所。如“佛狸祠“原是北魏太武帝行宫。

    D.“政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所记登泰山路线不同于古时登山路线。他沿着泰山正南面三谷中的中谷进山,途经中岭的天门溪水,又沿西面的山谷走,终到山顶。

    B.《游灵岩记》第二段有对泰山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补充说明的内容,又详述了琨瑞之谷被称为朗公谷的原因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名物的沿革。

    C.姚鼐叙写游泰山按明显的时间顺序,日观峰看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的时序显示出泰山的非凡气势,写游灵岩则时序不明显。

    D.这两篇散文叙述与描写并用,自然生动,富有情致。描写时注重“炼字”,如“明烛天南,的“烛”字、“寒光动寺壁”的“动”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巅崖限道者                  当:横在,挡在

    B.其高当岩之十九               度:推测

    C.张而军行                         帷:帷帐

    D.乃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俾:使派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2)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庄子·养生主》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左传·僖公三十年》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史记·项羽本纪》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等的深刻思考,阅读这些经典,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以上经典中的句子一定能给你很多启发,请你就其中一句或相关联的两三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