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关于思维形式和规则的科学理念。它______,因此它具有无限的科学理论和魅力。
(1) 揭示事物世界的本质
(2)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3)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等方法
(4)反映实践现实
依据人类在认识过程中的客观实践的事实
A.①⑤③④②
B.④①⑤②③
C.⑤③②④①
D.③⑤②①④
2、下列选项中不存在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字而幼孩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拜送书于庭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项王未有以应 寿毕,请以剑舞
C. 长于臣 贪于财货
D. 臣死且不避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和文艺阵线内部对待文化遗产的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B.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
C.姚鼐,明代著名散文家,字姬传,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人,“唐宋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惜抱轩全集》等。
D.茹志娟,当代著名女作家。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深情厚谊。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顶峰,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B. 海明威是英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C. 杜甫的诗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都是七言律诗。
D.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强调继承《诗经》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
6、语言是心灵的桥
——周伟东
⑴精神的堕落是从语言开始的。如果一个时代的语言,除了偶尔玩弄一些新词汇以外,再也了无新意;如果生活中的对白都成了白开水,报纸上的社论成了死教条,作家失去了想象力,学生的作文干瘪得像公文,主谓宾的搭配陈旧如生锈的链条,那么,指望这个时代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怕是痴人说梦了。
⑵灵感来自自由,文章出自随意,此为网络为文之道。缺乏思索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时下大肆流行的网络文章的苍白便逐渐暴露了出来。原本试图通过网络用中文的砖石架一座思想的风雨廊桥,让寻找情感彼岸的人们内心有所宣泄、寄托和自得的满足,而最终却只能是贫血、低智、啰嗦、车轱辘故事……
⑶语言的贫乏本质上是心智的贫乏,而心智的贫乏下的倾听与阅读就如同遥望风景时却满眼都是凡夫俗子呆滞的表情。一切深奥的思想都蕴涵于语言之中。思想不必仰仗理论,因为思想首先表现为语言。而那些网络文学中随意创作信手拈来的语言文字是否就是思想就另当别论了。
⑷当我们追溯着时间的河流,与先秦的那些智者们相遇,我们很难分清刻在竹简上隽永的话语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语言。仅将语言视为一种载体,试图将语言从思想中剥离出来是可笑的。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对于精深奥妙的中文,对于听泉眠云、饮露餐菊的智者,尤为如此。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因素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赖于某种物质形式才能得以保存,比如音乐离不开笙管笛箫,雕刻离不开泥土金石,物质的流失与毁灭对于文化的损害是难以避免的,惟有语言可以口口相传,并进入灵魂深处,被智慧的人们赋予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线索。当然,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层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毕竟,语言的对象是物。物质世界的嬗变,古典生活器具和生存方式的流逝,也必将导致语言本身及其传播媒体的变化。语言和传统的进化是历史必然。然而纵观时下作家语言之邋遢,学者文句之夹生,又教人如何能够对眼下这些的时髦文本产生文化上的信赖?更何况那些所谓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宣泄,爱写不写,随心所欲,写自己,自己写,轻松的环境,轻松的心态,随意的潇洒……有人把这叫做进步,其实所谓的进步也只是一种好听的命名而已,我们完全可以命之以另外的名字。这使我想起梭罗的名言:“文明改善了我们的房屋,却没有改善房屋里的人。”很多人认为21世纪里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却不知长此以往,丧失了民族智慧的中文将如何孕育思想,没有思想的文化又将在哪里着陆?
⑸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五四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能说没敞开思想不表达情感?那些精微奥博、深透劲锐、惊心动魄之作,大都善于从文言中获取质感、力量、气韵与胸襟,而使人获得启迪的深思和激进的力量,时代要有生机,语文要有新意,否则山水人文转眼都老得优雅不起来了,也就失去生机失去生命。
⑹在文化意识上,我是如此的守旧,与此同时却也不甘心放纵自己化为故纸堆中的书蠹。我只希望在安装了空调设备的现代书房里,依然会有一盏传统的明灯照亮我的稿纸和电脑。新和旧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多少前朝旧宅的深深庭院里,处处是花叶掩映的古树。房子和树是老的,花和叶是新的。优雅的语文不可能洗尽铅华、摒绝丝竹。浓妆艳抹的时代固然已经远去,淡扫蛾眉的分寸又何尝不正是修养之所在。留住文字的绿意也罢,为传统文化招魂也罢,我却总以为从语言中能寻找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从语言的酒窖中伊始发酵出中华思想的醇绵。就从个人而言,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实流露涌动的情感,精炼的句读背后,潜藏的正是睿智的心神。
【1】“语言是心灵的桥”,作者以犀利的文字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即:
【2】“语言是心灵的桥梁”,下列说法不宜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 一切深奥的思想都蕴涵于语言之中
B. 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
C. 灵感来自自由,文章出自随意
D. 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文章如果缺乏思想,缺乏激情,即使玩弄一些洋泾浜的新词汇,也依然显得苍白。
B. 第⑶自然段中,作者说“思想不必仰仗理论”,意思是说,理论常常以一种僵化的模式干扰思想的火花迸发。
C. 五四时期的许多经典佳作其实都是从文言中获取了“质感、力量、气韵与胸襟”。
D. 在作者看来,能够体现心灵睿智的语言应该具有精确、真实和精炼的特点。
【4】第⑷自然段中,作者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因素相比,他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不相同的。语言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
【5】作者认为语言的贫乏会有怎样的结果?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4)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9)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
(2)《再别康桥》中康桥已在诗人心里扎下了根,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荆轲刺秦王》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2)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会面胜过人间的长相厮守。
(3)古人常用“明月”与“东风”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如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怀想。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孔子名句,阐释了“短暂与永恒”“静止与变化”的辩证关系。
(2)曹操《短歌行》仿用《管子·形势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遥想周瑜手持羽扇,从容潇洒,可转而又想,人生就像梦一场,何必自苦,还是“_________”吧!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歌舞楼台与无数英雄业绩都一去不返。
(3)《琵琶行》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下题。
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一)①
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②。黄童白叟聚睢盱③。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注】①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曾往石潭求雨,得而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作《浣溪沙》组词五首。②乌,指乌鸦。③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麋鹿的“虽未惯”和猿猱的“不须呼”,两种情态相映成趣,含比拟人物的意趣。
B.结尾由虚转实,写在场者归家后把见到的谢雨情景向采桑姑细细叙说,妙趣横生。
C.全词没有正面写谢雨之事,但又处处暗含喜雨、谢雨的情事,体现词人独特的匠心。
D.全词描写景物,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
【2】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词人谢雨途中的喜悦之情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旧唐书·韩愈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B.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C.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2】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卿,指古代贵族阶层,中国的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B.古文运动是指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C.谥号是古代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褒扬性的称号。
D.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从小失去父亲,跟随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成为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
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看到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他就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简要概括宪宗下诏磨掉韩愈写的碑文的原因。
1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作文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位人或者一件事会触动我们的内心。一个生动的场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真情的话语.......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
请以“那一次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