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甘孜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特殊句式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燕王拜送于庭

    B.见陵之耻

    C.以其无礼于晋

    D.具告以事

  •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收入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最初称《诗》,汉代儒者视为经典,乃称《诗经》。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B.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C.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影响最大。

    D.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五经”是《诗经》、《尚书》、《周易》、《礼仪》、《春秋》的合称,其中《春秋》指的就是《左氏春秋》,也就是《左传》。

  • 3、下列对联,匹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心地光明顶霜傲雪应有苍松质;精神爽朗丰衣足食不输翠柏年.

    ②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③芳室芝兰茂,春风桃李新

    ④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A.①分店开张联 ②贺寿联 ③乔迁新居联   ④书斋联

    B.①贺寿联 ②分店开张联 ③书斋联   ④乔迁新居联

    C.①乔迁新居联 ②贺寿联 ③书斋联   ④分店开张联

    D.① 贺寿联   ②分店开张联 ③乔迁新居联   ④书斋联

  •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五六月是感恩的时节,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报答含辛茹苦培育我们成长的父母和老师。

    B.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中国未雨绸缪、卧薪尝胆,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

    C. 朝鲜发射卫星的举动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美国、日本、韩国纷纷表示朝鲜是在向国际社会发起新的挑衅。

    D. 近阶段,注胶牛肉、人造猪耳、地沟油、毒胶囊……种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公众面前,令人惴惴不安。

  • 5、填入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雁阵之美,在于它能给现实生活提供哲思。有研究表明,雁阵飞行的速度能比单雁提高22%,因为飞行中雁的两翼可形成一个相对的真空状态;头雁没有真空,无法讨巧,但却是不停轮换的。______________,这确实值得作为思想群体的人类深思。

    A.为了团队共同的目标勇于牺牲自我

    B.雁阵里每一个成员能配合的如此之好

    C.人类与我们的大自然应怎样和谐相处

    D.任何团队总有一个精明的领导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人,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串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B.“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是因为这种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

    C.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D.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

    【2】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开放的社会,审美本应是多元的,但纵容病态审美泛滥,势必影响到关系祖国未来的青少年的培育。

    B.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审美代宗教”的主张。

    C.“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嬗变,而“五四”文学运动与之是息息相关的。

    D.审美教育服务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终极目标还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3】下列言论或现象,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述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老艺术家阎肃认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B.毛泽东曾热情褒扬:“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

    C.当下社会渐渐刮起“阴柔之风”,“五四”时期的文化却青春气息勃发,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一代不如一代!”

    D.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上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4】材料二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和论据的角度进行阐述。

    【5】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理解性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通过对主人公动作的描绘,抒发主人公不被人理解、苦无知音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孙权的典故来表达英雄难寻的感慨。

    (5)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户口的繁庶,表现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侍坐》一文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特点。

    (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冉有谦虚敦厚的性格特点。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3)《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王安石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________”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地用制作衣服的材料来暗喻高洁的品行。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登楼所见的日暮时分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 11、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故克之。(《曹刿论战》)

    (4)乃下令:   ,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5)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战》)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7)陛下亦宜自谋,   ,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8) ,乞人不屑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9)人恒过然后能改,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子曰:三人行,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释 [1]渔阳:唐时征戍之地。

    1这首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2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进行描绘?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内涵?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君大之耳 说,通“悦”,高兴

    B.夏殷不礼而亡 易:改变

    C.五年,秦人富强 居:经过

    D.寡人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恨:痛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喜好先秦法家学说,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才华受到公叔座赏识,并被推荐给魏惠王得以重用。

    B.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满足。

    C.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班级准备举办一场辩论赛,论题是:

    正方:学以为己。

    反方:学以为人。

    请你选择一方,为你方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开篇陈词。(不得出现个人信息)

    (写作提示:一辩选手承担为本队开篇立论的职责,陈述你方对于辩题的理解并为观点提供依据,开头和结尾配以得体而精简的问候和致谢。在构思时,可适当关注对方的观点并加以反驳,使你方立论更有力。)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