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些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劣,往往让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B. 这种药能治疗心脏病,又没有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C.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描绘了一幅巧夺天工的自然图景,瞿塘峡的雄,巫峡的秀,西陵峡的险,充分展现了造化的神奇。
D. 中国好声音冠军张碧晨唱功很好,专家评价说,她在歌唱事业上会很有前途,一定会成为明日黄花。
2、对《窦娥冤》中窦娥在刑场发的三桩誓愿,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窦娥希望刑场上围观的人群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窦娥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C.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窦娥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雪,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D. 这三桩誓愿集中体现了窦娥坚贞、善良的品格以及宁折不弯的反抗精神。
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 不拘于时,学于余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③问其深,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策扶老以流憩 ⑤此其志不在小 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⑦商人重利轻别离 ⑧侣鱼虾而友麋鹿 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⑩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A. ①④/②③⑥/⑤⑦/⑧⑨/⑩ B. ①④/②⑥/③⑤/⑦⑧⑩/⑨
C. ②④⑤/①③/⑥⑧/⑦⑩/⑨ D. ②⑤/③⑥⑦/①⑧/④⑨/⑩
5、下列各项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虎鼓瑟兮鸾回车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开荒南野际
D.云青青兮欲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以来,文学教育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文言与白话、审美与功利等命题的讨论一直进行着。这种讨论背后折射的是时代、文化、文学、教育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关于“文学教育的危机”则主要是21世纪以来文学界与语文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且这种“危机”的形式是百年中国文学教育所未遭遇的。
关于“文学教育的危机”,有学者认为,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文学消费思潮的盛行、审美取向的泛化和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凸显,今天的文学教育正受到大众文化、文学世俗化和庸俗化,以及阅读图像化的外部冲击。就文学教育内部而言,审美特性异化为科学认知、价值理性异化为工具理性等问题直接导致了文学教育的危机。
所谓“危机”,一般频发于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集中表现在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转型、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等方面。这些不同层面的文化转型,都对文学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便是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或图像文化的转型,因为这是传播媒介的变革,一种由语言媒介向图像媒介的转变。
以语言文字媒介为中心的文化的特征是“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则以娱乐为核心,“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需要营造的是形象而不是抽象和复杂,“它使信息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因此,从“语言文字”媒介向“图像屏幕”媒介的转变,“纸上”向“屏上”转变,不仅是一种传播形式的变革,也是一种传播内容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传统的文学教育带来冲击。
当图像代替文字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并逐步演变成一种思维方式时,以视觉的浅层愉悦和感官的直接刺激为特征的图像阅读取代语言文字阅读也就无法避免了。语言文字建构的美学世界需要我们深入体验、感知与追寻,而图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直接带来轻松、扁平的感受,不需要思维的深度介入,“以揭示的方式遮蔽,以在场的方式不在场,以其强制性的嵌入方式迅速占据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的思维失去‘延迟’的时空,也就失去了沉思、体悟的时空,它以瞬间的揭示遮蔽其背后隐匿的东西,‘不在场’的‘召唤’被迫搁置”。
在图像阅读过程中,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却一无所获,我们自以为看尽了人世百态,但心灵则日益浅薄与苍白。读图取代了读文,图像的平面性、感官性、瞬间性与拼贴性,可能就取代了文字的圆整性、思考性、人文性、想象性与审美性。“‘不在场’的‘召唤’被迫搁置”,导致在充满想象的文学阅读中,深层情感互动消失殆尽,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思想世界的多元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图像世界里,在感官刺激与瞬时享受中,审美感知能力渐行渐远,即便是文字阅读,也会选择那些浅直的国文书、动漫书,更有甚者对传统的文学经典进行戏说与演绎、曲解与颠覆。由此,在生命成长中所必需的养料、如人文精神、审美情怀、情感品质等,也就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了,通过文学教育来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也就随之被削弱丧失了。
(摘编自黄敏《传统与新兴文学教育如何携手并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教育的讨论”背后折射的是时代、文化、文学、教育等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B.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文化转型,都会对文学教育产生影响并决定文学教育的危机走向。
C.图像阅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其特征是视觉的浅层愉悦和感官的直接刺激。
D.如果以图像阅读取代文学阅读,会导致深层情感互动等消失殆尽,心灵日益浅薄与苍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五四”以来文学教育的相关讨论,引出“文学教育的危机”这一话题。
B.作者借学者的观点,指出“文学教育的危机”产生的背景并点明其产生的直接原因。
C.为了阐明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作者对比了二者的特征,读来直观形象。
D.文章结尾将生命成长所必需的人文精神、审美情怀、情感品质等比作养料,语言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文学世俗化和庸俗化等多方面的冲击是造成“文学教育的危机”的外部原因。
B.因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营造的形象比抽象、复杂的语言文字更具有价值。
C.语言文字阅读需要沉思、体悟,需要思维的深度介入,而图像阅读直观,轻松,无需思维介入。
D.图像带来的感官刺激与瞬间享受,导致审美感知能力的缺失,使文学教育功能完全丧失。
7、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各言其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两句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韩愈《师说》中,指出老师的职责应该是“____________”,论述选择老师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写词人登高远望之景,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用商鞅之法,改变了秦国的旧的风俗习惯,使得“______,______”,所以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附。
(3)有同学想从所学的诗文中选取两句话作为“座右铭”,来提醒自己学习、做事贵在坚持,可选择“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门宴》中体现做大事不应拘小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在“礼”的方面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富民)的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10、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把“仁”推到学习和思考领域中去,提出成就仁道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中阐明对不合礼仪的高官厚禄持否定态度,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纨绔子弟争相追捧。
(3)《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越王楼即事
牛徵
危楼送远目,信美奈乡情。转岸孤舟疾,衔山落照明。
萧条看草色,惆怅认江声。谁会登临恨,从军白发生。
注:牛徵,陇西人,曾登咸通二年进士第,后因黄巢之乱,流寓剑南。
【1】下列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标题交代了事件、登临的对象和地点,并冠以“即事”,意谓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
B.首联呼应题目写登楼远望,本是极目远眺诗人却说成高楼送目,这让越王楼也显得颇具人情。
C.第二联运用比拟、通感等艺术手法,写一叶孤舟在落日余晖中疾驰而去的情景,极富画面感。
D.第三联句写草色衰败,下句绘江水呜咽,多角度呈现眼前之景的特点,渲染出凄清的氛围。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毛喜字伯武,喜少好学,善草隶。陈武帝素知之,及镇京口,命喜与宣帝往江陵,仍敕宣帝谘禀之。及梁元帝即位,以宣帝为领直,喜为尚书功论侍郎。及魏平江陵,喜与宣帝俱迁长安,文帝即位,喜自周还,进和好之策,陈朝乃遣用弘正等通聘,及宣帝反国,又遣喜入周,以家属为请。周冢宰宇文护执喜手曰:“能结二国之好者,卿也。仍迎柳皇后及后主还。
文帝尝谓宣帝曰:“我诸子皆以‘伯’为名,汝诸子宜用‘叔’为称。”宣帝以访喜,喜即条自古名贤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余人以启之,文帝称善。文帝崩,废帝冲昧宣帝录尚书辅政,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竟如其策。
及帝即位,除给事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典军国机密。宣帝议北侵,敕喜撰军制十三条,诏颁天下,文多不载,母忧去职,诏封喜母庾氏东昌国太夫人,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图其墓田,上亲与缅案图指画,其见重如此。
及得淮南之地,喜陈安边之术,宣帝纳之,即日施行,帝又欲进兵彭、汴,以问喜,喜以为“淮左新平,边人未辑,难与争锋,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长之术也”,上不从。吴明彻卒俘于周。自吴明彻败绩,高宗深悔之,谓袁宪曰:“不用毛喜计,遂令至此,朕之过也。”
至德元年,授永嘉内史。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贼平,授南安内史,祯明元年,征为光禄大夫,领左骁骑将军,道卒。
(摘选自《南史·毛喜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
B.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遺兵/援建安/
C.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
D.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喜为尚书功论侍郎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B.及宣帝反国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文帝称善 素善留侯张良
D.竟如其策 如怨如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鄚,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喜受到赏识。陈武帝一向赏识他;宣帝曾就有关识字的事情询问毛喜,毛喜立即把古代名人贤士上报,文帝阅后称好。
B.毛喜敢于进谏。他曾经多次向文帝进谏,如进献陈朝和北周两国和好之策;又向宣帝陈述安定边境的策略。
C.毛喜富有远见。宣帝想出兵彭州、汴州,毛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宣帝没有听从,结果吴明彻被周俘获,宣帝事后很后悔。
D.毛喜善于分析。他分析出淮左新近平定,叛乱的边民未被缉拿,应该先使他们安定然后让他们守卫边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
(2)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图其墓田,上亲与缅案图指画,其见重如此。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与思考?请为复兴中学的学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