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佳木斯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攀登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②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隐形水雷。

    ③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面对困惑时,我就会回想起先师当年的耳提面命,内心立即充满了温暖。

    ④一些医生极度依赖抗生素,主要是因为大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益的驱动,以药品利润拉动经济效益。

    ⑤他信手拈来一根根普通的金属丝,随意弯曲,不一会儿,一件件精致小巧的自行车、威武霸气的变形金刚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⑥铁路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可以利用网络检查短信通知和铁路系统里面的购票记录等,从而更好地保障乘客的合法权益。

    A. ③④⑥   B. ①④⑤   C. ①②⑤   D. ②③⑥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由于消防队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消防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B.夜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所售商品种类繁多,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一应俱全。

    C.近年来,过度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已经严重造成了环境污染,必须引起全社会警惕。

    D.公园的荷花已经开放,游客身处其中,聆听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感觉特别惬意。

  • 3、对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山”“海”表明了曹操远大的志向。

    C.“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D.《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能为国效力的满腔豪情,同时蕴含着报国无门的悲愤慨叹。

  • 4、下列句子中没有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

    A.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B.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就是三年。

    C.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D.他打开酒瓶的盖子,一股香气扑鼻而来,没喝就醉了。

  •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它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诗风。《诗经》分为“风”“雅”“颂”,《氓》属于“卫风”。

    B.重章叠句的特点是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采薇》就用到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C.《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共373句,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D.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后来把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叫乐府诗,也简称乐府。代表作有《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和《涉江采芙蓉》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终身是一个布衣,这说明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政治斗争的具体体现。

    布衣的原意就是古代的平民。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强调要写的许多“布衣之侠”,正是那些出于民间的侠客们。《盐铁论》:“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曰布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短褐”也即布衣的意思,它乃是与权贵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王维《寓言》因此说:“奈何轩冕贵,不与布衣言。”布衣也就是寒士,属于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出身和利益,使他们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从那些豪门世族、皇亲国戚、权贵势力的手中夺到一部分政治地位,这就是实现封建时代中开明政治的条件,也就是那时代的民主成分。统治阶级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也就得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盛世;统治阶级不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没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衰世:这都是历史上的事实。

    应当说,开明政治并不是统治阶级好心的赐予,而是人民斗争的胜利果实,而当时要参与政治,就不得不通过知识分子,所以布衣传统上又是指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说的。他们的政治资本就是对于权贵阶级保持着对抗性的身份,因而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布衣不但在野时以布衣为骄傲,一旦在朝也还是以布衣为骄傲,这一点也就是封建社会中人民所称誉的骨气和品格,也就是布衣可以与王侯分庭抗礼的凭借。所以岑参诗中说:“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杜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当然在政治斗争之外,还有军事斗争力量的存在,隋末的农民起义,正是使唐代与隋代的政治面貌区分开来的因素。这军事斗争乃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但却并不经常出现;而当其还并不到改变这制度的时候,其现实的意义也还是为了要求开明政治,在这里,布衣的自豪感也就自然有了根据。

    布衣的斗争因此乃是于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经常地代表着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这一个矛盾发展得好,封建社会就表现为向前推进;这一个矛盾发展得不好,封建社会就要显得停滞。所谓发展得好,就是矛盾中进步的方面得到抬头,也就是表现为布衣在这个矛盾上走向胜利。唐代正是布衣在又一次农民起义后,继续着建安以来的民主斗争,走上了胜利的道路。当时在经济上是“均田制”的出现,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政治上表现为“贞观之治”的任用诤谏之臣,“终南捷径”之重视草泽布衣。《唐书卢藏用传》:“司马承桢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司马承祯的话,一方面是讽刺那些冒牌的布衣,说他们不过想借此往上爬而已;另一方面也就说明了当时布衣的在野政治地位:若不是布衣声誉日高,牌子响亮,社会上也就不会有谁来冒牌了。当然对于真正的布衣与冒牌的布衣之间是应当批评和判明的。李白所以每提到从政,就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正是为了表明一个真正布衣的态度,乃是并不恋栈于仕途的。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李白的布衣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司马迁,还是杜甫、王维,从他们对于“布衣”一词的理解中,都能看出“布衣”是一个与“权贵”相对立的概念。

    B.封建时代,出身和利益是布衣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的原因,统治阶层如果想达到政治开明,应让寒士们获取部分政治地位,

    C.“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体现杜甫的骨气和品格。杜甫为此而骄傲,并想借此与王侯分庭抗礼。

    D.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除了有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还有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的斗争,且后者比前者出现的频率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出后文“布衣”“布衣的斗争”等内容,层层深入,脉络清晰,逻辑严谨。

    B.全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方式,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行文气势顺畅。

    C.文章在说明李白具有“真正布衣的态度”之前,引用了《唐书•卢藏用传》里的故事,形象生动,富有趣味。

    D.全文围绕“李白的布衣感”展开论证,论证时,作者善于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终身为布衣,既具体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也说明了作为寒士是没有办法与权贵互容的。

    B.当政治斗争无法改变制度时,军事斗争就会出现。军事斗争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推翻统治阶层,取而代之。

    C.一方面任用直言进谏的臣子,另一方面重视社会中下层的布衣寒士,这些因素造就了唐代社会的繁荣。

    D.终南山作为“仕宦之捷径”,暴露出冒牌布衣追求名禄的行为,也从侧面显出布衣在野时的政治影响力。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高》中,国难当头,仕途坎坷,面对眼前所见所闻,无限悲凉之意自然袭上心头,杜甫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之音。

    (2)韩愈在《师说》中除了提出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的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推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直指士大夫阶层的门弟观念,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3)在《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诗中景与眼中景圆满契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一生失意漂泊,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一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 9、古诗文默写。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用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以免重蹈覆辙。

    (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词人备尝凄清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深秋天气的冷暖不定,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的高尚节操,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在《登高》中抒发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8)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10、默写。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率直的子路急忙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11、(1)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__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2)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对于从师的错误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认识受到了魏晋六朝门阀制度观念的影响。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对沦陷区的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感慨,最为沉痛。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帐夜①

    清·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虚实结合,写景为实,写梦为虚,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染中。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边草变白大雪飘飞,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C.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毫无用处。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费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D.本诗借景抒情,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2诗歌的第二联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水。木直中绳,?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率,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也   疾:劲疾 B.君子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C.于鲁也传之   卒:死亡 D.明年   明年:第二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青,取于蓝 蜀鄙,有二僧

    B. ?为轮 告富者

    C.水为之,而寒水 贫者语富者曰

    D.吾尝终日思矣 僧富者不能至贫者至焉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C.《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重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

    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全世界。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为了这个梦想,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即使鲐背之年,他仍然怀揣着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是袁老对梦想的执着。

    材料二:

    自古以来,神州大地上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故事,老祖宗们头顶着昏暗的油灯在漆黑的敦煌石窟中将遥远的飞天梦想描绘在石壁上。飞上太空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梦想。从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搭载宇航员杨利伟进入太空,到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把3名宇航员送入“天和”核心舱,中华民族飞天梦圆的历程说明:昨日的梦想就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希冀也能够在明天成为现实。

    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你曾有过怎样的梦想?你曾为了梦想的实现做出过怎样的努力?请以“追逐梦想”为话题,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