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的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吸引住了。
B. 登上华山的高峰后,游客们十分兴奋,他们居高临下,指点江山,赞美着眼前的大好风光。
C. 军训结束那天,我们强忍泪水,深情地唱起《朋友》,长歌当哭,来送别我们可敬可爱的教官。
D. 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许多人无家可归,他们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的救援。
2、下列选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彼尔维何 ②悟言一室之内 ③渐车帷裳 ④偭规矩而改错
⑤及尔偕老 ⑥匪来贸丝 ⑦谣诼谓余以善淫 ⑧岁亦莫止
A.①②④⑧
B.②⑤⑥⑦
C.①②③④
D.④⑥⑦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 ②县令,诚主也
B.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于是,辞相印不拜
C. ①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下列词语中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潦倒(liáo) 多财善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ǎo)
B.双鬓(bìng) 前后相属(zhǔ) 伺候(cì) 洁身自好(hǎo)
C.萧条(xiāo) 人才济济(jì) 静谧(mì) 博闻强识(zhì)
D.混淆(xiáo) 渚清沙白(zhǔ) 徜徉(cháng) 操胜券(quàn)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处分适兄意,那得敢自专!
D.羡长江之无穷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开头描写了冬天室外昏暗的天色和寒风凌冽的景象,与后文室内的温馨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B. 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透过“我”和“妻子”的对话,使读者对小说主人公有了了解,也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C. 小说 描写“我”听了妻子关于巡夜老人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巡夜老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先扬后抑,表达了“我”对巡夜老人的理解、同情。
D. 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一方面丰富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揭示了小说主旨。
【2】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请从文中找出表明我对老人吆喝声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在六国之下,借此警示勿重蹈前人覆辙。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3)《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8、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小题)
(1)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9、理解性默写
(1)杜甫的《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落叶和长江气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甫的《登高》中“ __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地。
(6)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烘托手法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刚出场时羞涩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5)(归园田居(其-)》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画面开阔,意境雄浑;“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眼前而及回忆,引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11、情景默写。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和自省来提升自己。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3)韩愈《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都下送辛大之鄂
孟浩然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
【注】①都下,京城长安。辛大,诗人的朋友。②调鼎:烹调食物,比喻担任宰相治理国家,或喻为治理国家的才能。③忘机:忘却了追求功名利禄、勾心斗角的心机。④式微:衰微、没落。《诗经·邶风》有一篇《式微》写流落在外的亡国之君。
【1】颔联“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首联中的“竹林”和颈联中的“田园”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
13、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日:“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按等级可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B.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己进言。
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②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1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年精神”是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是青年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是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伟大责任;是无数青年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是“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勇于批判……
请以“青年精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