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玉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映带左右。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大王来何操?

    A.①⑤/③⑥/②④ B.①④/③⑥/②⑤

    C.①⑤/③⑥/②/④ D.①④/③/⑥/②/⑤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华绝代女子,锦心绣口文章。《才女文章》一书收录了10位作家的61篇文章,主要选择的是能够体现女性独特视角的作品。

    B. 理想中是“铿锵玫瑰”,现实里则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中国女子三大球类运动缺少关注,收入与男子相比判若云泥,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

    C. 流金铄石,热浪滚滚。避暑纳凉只能待在空调屋吗?显然不是,在南京,想要纳凉,还有一个很好的选择,那就是防空洞。

    D.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和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朋友的背叛、公司的破产、妻子的出走、家慈的谢世,这一连串打击几乎让他失去生活的勇气,但他还是成功走出了低谷。

    B. 这两位回母校任教的校友,一个是我当年最喜欢的课代表,一个是昔日多才多艺的广播站站长,我一定会玉成他们的这段姻缘。

    C. 我一直非常喜欢中国民族音乐,可是一直难以获得学习的机会,此次承蒙先生不弃,使我得以忝列门墙。

    D. 城市的繁荣能从一个大型商场的状况看出来,我经常光顾的这家商场就充分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经济现状。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抚仙湖的蓝不在表面,它是透了的;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而抚仙湖呢,_______。

    ①长白山天池的水也是深阔而湛蓝

    ②滇池和洱海的水曾经也蓝的碧透青天,空渺灵动

    ③不在一时一域,它是圆满的

    ④但它们都往往是平明辽阔的写意,或者静美或者波涛汹涌

    ⑤天山天池的水遥映着雪域,蓝的有层次感,静处山中,当然也蓝的文静、恬媚

    ⑥它四时有浪,风鼓浪动

    A.⑥②③①⑤④

    B.③①⑤②④⑥

    C.③①④⑥②⑤

    D.⑥②①⑤③④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梁任公先生的这一篇使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产生强烈爱好的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B.来到布热金卡的人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C.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烂熟了的体制、技术、机械和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D.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六个学校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飘渺,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座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窦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附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瘾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常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细碎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真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程的脚步。

    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2017年第2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3段写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向他问候,村民对客人的热情,让作者感到意外。

    B.本文描绘了乡村院落中花卉、蔬菜、野草的生长状态,让人读后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坚定与从容。

    C.本文虽以写景抒情为主,但同时也注重对人物的细致刻画,采用了多种手法具体描写了“母亲”这一形象。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说明、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乡村院落中花草果蔬的勃勃生机。

    【2】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3】请结合文章思想内容谈谈作者赞美小院中的花草的用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之处。

    (1)孔子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劝学》篇中,也有两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让小船随意漂荡于浩瀚旷远的江面,享受来去自由的快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兰亭集序》中写兰亭四周水流环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向客人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

    (3)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作结,感叹英雄逝去,功业不再,而北宋的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先辈开辟事业的艰辛。

  • 10、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两句说出了君子和小人思考问题或者做选择的时候的最大区别。

    (3)《山居秋暝》中含蓄地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生活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11、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是人之精神、灵魂的塑造者。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学习需要用心专一;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资与其他人并无差异,通过“___”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10)《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1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12)《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尔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由一“怜”字引出,“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况复柳条春”中“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朋友的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

    B. 颔联写了苏秦当年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苏秦的凄苦之状如在眼前。

    C. 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

    D. 尾联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政治现实表示了愤慨。

    2结合全诗,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梁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

    B.娉,古代婚礼“六礼”之一。本义为“问名”,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文中是“娶”的意思。

    C.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文中为孟光对梁鸿的尊称。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乐》 并为儒家“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鸿幼年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里,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了。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有势之家仰慕梁鸿高尚的节操,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却要娶孟氏之女。孟氏出嫁后请求制作粗布衣服、麻鞋等。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质疑他的隐居之志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从不敢正视梁鸿,而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4】翻译下列句子。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倡读书应博览,力避偏废;而郑板桥则在《板桥家书》中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个更重要?请结合平时阅读或近期整本书阅读感受,写一篇文章,阐述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