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佛山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宝玉在太虚幻境听到的《红楼梦》十二支曲,暗寓了书中各人的身世结局。如《世难容》曲中“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句,说的就是妙玉后来的遭遇。

    B. 宝玉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宝钗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金玉良缘”的谶言,暗示两人终成眷属、长相厮守的美好结局。

    C. 《边城》中的老船工质朴厚道,顺顺豪爽慷慨,天保豁达大度。沈从文通过描写边城人民正直、淳朴、善良的品格,启发读者思考什么是真善美的人性。

    D. 《狂人日记》采用的是日记体的行文格式,《药》是从事件的中途来起笔叙事, 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依次展开情节的常用格式。

    E. 孔乙己深受科举考试制度毒害,满脑子都是“学而优则仕”的念头,以一生未捞到“半个秀才”为耻,掘藏寻宝,利欲熏心,满怀获得功名富贵的狂想。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征信模式发展自从开始成熟,征信机构向信息提供者付费获取信息,制作如个人信用报告及个人信用评分等个人征信产品。

    B.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着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C.和平是人类文明发展亘古不变的主旋律,然而,纵观人类文明史,在原始社会早期用石器争夺食物到今日遍布全球的核武器军备竞赛,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太多的伤害。

    D.中国还将和各方共同努力,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

  •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B.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是古人用的“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D. “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属于我国古代常用的天色计时法。属于这种计时法还有“夜半”“日出”“日中”“人定”等。另外,我国古代还常用地支计时法,即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 4、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舟中 ②儿之成,则可待   ③哀吾生须臾 ④内无应门五尺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 5、对《乡土中国》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先生声明礼治社会并不代表“文明”,某种程度上甚至是“野蛮”的,例如存在于封建社会中的活人“陪葬”“殉葬”等礼制。

    B.费孝通先生用“捆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西洋社会的“团体结构”,即团体界限清晰,团体内部关系相同;也用“石头扔到水中”的例子说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多重同心圆”,人的关系是一层一层的,由近及远。

    C.文中儒家经典《礼记》中所讲的“十伦”,即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正是“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D.费孝通先生引入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西洋的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文化模式,用以说明中国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而现代社会是阿波罗式的。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那就是“脆弱性论证”,它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24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可以帮助建立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还能帮助建立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B.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人们这样问之前,“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便已经在内心产生了。

    C. 之所以叫“崇高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

    D. 之所以叫“脆弱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缺少道德对个体、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生活将产生恶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提出问题,再从两方面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时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 文章指出“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然后列举了两种不同的典型方案进行论证。

    C.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崇高性论证”从正面进行论证,“脆弱性论证”则从反面进行论证。

    D. 文章的论证层层推进,由论证“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逐步推进到论证“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德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俱来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经过反思和选择之后的产物。

    B. 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使人不仅显著而且自豪。

    C. 只有讲道德,人类个体才会完善,人类集体才会兴旺,人类生活才会繁荣,人类才会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

    D. 如果缺少道德,人类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人类集体将会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也将退回到原始的“丛林时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3)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刺秦王》

    (5)___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诗经》)

    (6)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___。(《离骚》)

    (7)不吾知其亦已兮,________________。(《离骚》)

    (8)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短歌行》)

    (9)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归园田居》其一)

    (10)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 8、默写填空。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雄伟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表达尽可能多地招纳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

    (4)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赤壁赋》中,客人运用比喻,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姚鼐登上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天空,描写这一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虞美人》一词,通过永恒自然和沧桑人事的的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____”。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 ”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4)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5)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7)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8)师者,   。(韩愈《师说》)

    (9)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10)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谈到,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 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两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作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上片诗人是如何表现的,请具体说明。

    2词的下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赤壁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①白露江  ②槊赋诗

    B. ①举酒客  ②举匏樽以相

    C. ①七月既  ②美人兮天一方

    D. ①浩浩乎如凭御风  ②盈者如彼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②下江陵,顺流而也③况吾与子樵于江渚之上④鱼虾而友麋鹿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代的散文诗。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赤壁赋》即属文赋。

    B.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

    C. 壬戌,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中的年号纪年法。

    D. 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感情线索而言,全文表现出作者“悲—乐—悲”的感情变化。

    B. 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C. 文章描写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如对箫声的描写,作者借助比喻和想像将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D.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⑵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通常尊敬那些富有教养和内涵的人,并且常常试图和她们接近,保持某种亲密状态,并且以此为荣,而且依恋、迷恋于这种关系。富有教养,是道德美的表现形式,它会随着岁月的增加、心灵的净化而日益显示出它的光华。

    有位模范母亲说:“大抵可从厨房、化妆室的干净整洁程度看出一个家庭的美丑,看出一个家庭主妇对这个家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对这个家的热爱程度,这实在是很重要的一点。”

    有一位知名企业家说:“只要看办公大厦的盥洗室,即可觉察到该企业是否坚实昌隆,职员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养。”

    教养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教养就是教育培养,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就有表述:“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查《辞海》可见,教养亦指一般文化品德方面的修养。教养往往是在家庭条件下的教育,说某某人没有教养则多有责骂其父母疏于家教之意。

    请以“教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题材自定,不少于600字,不能写成诗歌。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