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子卿尚复谁为乎?
C. 见犯乃死,重负国 D. 为天下笑者,何也?
2、下列各句中的“而”的意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惑而不从师 扣舷而歌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蟹六跪而二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见习信:我叫李丹,女,今年芳龄22岁,经学校同意,现申请前往贵公司实习三个月。
B. 少儿节目解说词:木屋旁有条小溪,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
C. 生日聚会贺卡:兄台华诞,小弟无以为贺,特赠生日贺卡一张聊表至诚祝福,还望笑纳!
D. 球赛在即,小李对他的对手小刚说:“明天下午的比赛很艰难,到时候还要请你多多承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院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魏国有“五子良将”,分别是原为袁绍将领的张郃、原为吕布将领的张辽、原在山中为寇的许褚、后来被关羽所擒拿的于禁和大将徐晃。
B. 曹操在许都,威福日甚。汉献帝被迫封他“魏公”,先后有郭嘉、荀彧加以反对,都被曹操逼死。而后曹操又策划做“魏王”,先后有荀攸、崔琰不畏牺牲加以反对,都被曹操逼死。
C. “桃园三结义”为刘备首倡,怒鞭督邮的是张飞,大意失荆州的是关羽。
D. 《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的《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被视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
E.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说的是晋朝大将王濬攻下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一统天下的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曾说,文化“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他认为:“就像生物学里面要研究种子,要研究遗传因子,文化里面也要研究这个种子。”因此,要研究中国,首先要认识其基因和种子,没有这样的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我们很难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是一个乡土中国。但是大家疏忽了,中国自古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农工大国”。传统中国是一个农工国家的概念是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他说,传统中国并不是没有工业,只是工业太分散,每个农民多少同时是个工人。他这里讲的工业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他认为,中国自古人多地少,仅靠农业不足以维持乡村农民相对富足的生活,所以必须要有手工业、副业和农业的多种经营才可以。
中国古代的农民大多都是手艺人,因而形成了中国手艺人生产、商人经商的局面。可以说,从秦汉到明清,中国的物质文化影响了整个旧大陆。即使到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的商人也主要是以中国的物质产品的贩运为主。自那以后,中国的物质产品真正被全球化了,不仅深入欧洲市场,还被欧洲人运送到美洲和大洋洲。古代的中国乡村,与其他国家同时期的乡村相比,是相对富足的乡村。工业革命以后,动力的改变,产生了都市,集中了劳工,把工业和农业的地缘拆散,工业脱离乡村独立了起来。费孝通看到:“都市兴起虽没有直接打击农业,但从手工业桥梁上,这打击终于降到农业本身。”而由此,中国由一个出口大国变成了一个进口大国,机器代替手工造成了20世纪中国乡村的贫困、中国乡村的衰败。
我们可以看到“农工”的文化基因,在历史上曾经让中国成为一个相对富足的农工大国,但在近代也是因为这种“农工中国”的基因让其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农工大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工”是手工的工,在传统社会这是个发达的技术手段,但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后,这就成为落后的技术手段了。正因为技术手段的落后,一百余年前中国沦为了贫穷落后的国家。
费孝通一生提倡“志在富民”,目标就是帮农民找出路,其实也是在帮中国的发展找出路。他曾提出,“要改变乡土工业的技术,最重要的是乡村电气化”,因此,“必须有计划地把现代技术、组织、精神输入乡村”。
在人类社会进入网络社会、3D打印、智能化生产和高铁密布的当今时代,我们有可能在乡村实现费孝通的这一理想。也就是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在乡村恢复手工艺生产,发展文化产业和生态农业,使农民即使留在本乡本土,也可以通过多种经营来发展经济,过上富足的生活。
理解古代中国农工并重的基因非常重要,一百多年以前中国走向落后,就是因为这一基因,而今后中国的再次崛起有可能还是因为这一基因。
(摘编自方李莉《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
材料二:
所谓的“乡土中国之变”,也是大家有目共睹正在当下发生的现实存在,甚至可以说它发生在费孝通写下《乡土中国》这本书的那个年代或者更早。这种“乡土中国之变”已经是在发生了,即是指现代西方世界对于乡土中国的全面冲击和影响。而我们在今天则必须直面这种改变的发生,了解这种改变的方向和未来。显然,如果说乡土社会中的亲缘关系曾经是乡土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所在,那么各种形式的新的并非依赖于人情关系的契约性关系也正在对原有的乡土社会关系予以一种无情的替代。而更多的那些原本依赖于乡土生活的关系类型,也在不可阻挡地日益受着这种新契约性关系的影响,如乡村社会中在用工上的那种基于工资报酬的商品买卖关系的逐步建立。这样的所谓新乡土中国关系形态在今天的乡村突出地表现出来.而一种面向未来的乡土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转型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种转型随着中国40多年来改革开放与融入世界经济潮流而在加速发展,许多曾是有赖于本乡本土的乡镇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最终走向世界市场已非罕见案例。而一种在地的全球化,在中国的一些富裕的乡村也成为最平常的现实。此外,更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全球普及,乡土中国之变具有了一种实时虚拟在场的全球意味。遍布城乡的短视频直播带货、嵌入乡村各家各户的电商平台以及方便易得的全球物流体系,都使得偏远的乡村生活日益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联系在一起。全球政治经济的波动,也直接跟乡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而城乡协同发展的步伐,因为乡村居民更多且频繁地往来于城乡之间而日益加快。在此意义上,城乡之间不再是各自相互分离开来的存在,而是有着更多互补性的联系和依赖。
人们渴望中国乡村振兴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真正实现,而也只有这种振兴真正实现,才可能会有整体意义上的乡土中国在转型世界中的重生以及连带着的乡土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复兴。在这方面的深度思考和反思,或许恰是今天我们还需要重读《乡土中国》的驱力以及魅力所在。它不仅会引导我们看到乡土中国存在的基线究竟在哪里,同时也叮以带动我们去展望未来中国道路的走向。
(摘编自赵旭东《面向未来的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只有认识中国文化的基因和种子,才能清晰地知道中国的未来该如何发展。
B.正因为传统中国还是一个农工大国,所以男耕女织的中国不可能是乡土的中国。
C.中国由出口大国变成进口大国,决定了我们必须直面当下的“乡土中国之变”。
D.《乡土中国》指明了未来中国道路的走向,这是重读《乡土中国》的意义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对比工业革命前后的中国,探讨了农工中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为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提供了有效借鉴。
B.材料一多处引用费孝通的相关著述,阐述了理解古代中国的农工基因对把握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意义。
C.材料二使用假设论证,假设亲缘关系曾经是乡土社会关系的基础,证明乡土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
D.材料二列举直播带货、电商平台和全球物流体系等,可证明“必须有计划地把现代技术、组织、精神输入乡村”。
【3】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费孝通乡村振兴思想的一项是( )
A.工农相辅
B.差序格局
C.名实分离
D.各美其美
【4】为什么说“农工”的文化基因,曾让中国成为相对富足的农工大国,但也让其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农工大国?
【5】费孝通一生提倡“志在富民”,其目标是帮农民找出路,帮中国的发展找出路。从材料看,当今乡村如何才能实现费孝通的理想?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在回答孔子的提问时说,希望通过三年努力达到的治国理想是“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如果加强学校教育,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老人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表现这个结果的具体句子是:“______。”
(4)与《庖丁解牛》相关的成语有“______ ”。(除“庖丁解牛”外试举一例)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洞庭湖自古就是文人吟咏的对象。南宋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曾以“________,明河共影,________”描绘洞庭湖的清亮明洁。
(2)真正的仁人志士应以天下为己任。《论语》记录了曾皙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咏而归”的理想社会的追求,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表达了自己勇于担当、推动变法、革除时弊的决心。
(3)化用是古诗文中常用手法。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化用了《周易·谦卦》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再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了杜牧《泊秦淮》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古代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能借古鉴今、针砭时弊。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非天下也”讽谏唐敬宗要吸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点明六国破灭的缘由,借此奉劝北宋统治者不能再妥协苟安。
9、名句默写。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3)行人莫问当年事,______________。《咸阳城东楼》
(4)斯是陋室,____________。《陋室铭》
(5)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6)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
(7)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为喻,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当权者不能深谋远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诗人对岳阳的初步认识。画面宏大,气势磅礴。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全诗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D.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2】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故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地逢迎,却行为道①,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故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河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道:导,引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不落在脚跟上,以示庄重。
C.“窃”,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意思,表谦逊态度,用于自称。
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鞫武忠于太子,国事为重。鞫武并不同意太子丹招惹秦国的打算,自己又没有好的对策,但还是向太子举荐了田光。
B.太子身为人质,不忘祖国。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以图谋国事。
C.太子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为应对秦国、保全自己的国家绞尽脑汁,甚至不顾自己太子的身份“跪着迎接”田光先生。
D.田光忠心耿耿,舍生取义。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效忠国家,就极力举荐荆轲,并以自杀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逆”的解释为:①向着相反的方向②迎接。
材料二:2022年2月6日晚,在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队在0-2落后的局面下,不气馁、不急躁,迎难而上,最终追回并反超比分,以3-2战胜韩国队,再次夺得亚洲杯桂冠。
材料三: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全歼美军一个整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一举逆转了战场态势,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涌现着大批“逆行者”,他们因责任与大爱逆行奉献,成为中国的最美身影。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逆向、逆行、逆战、逆转……
阅读上面的材料后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