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文昌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作《师说》以贻之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⑤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⑩所守或匪亲

    A. ①③④⑦⑩   B. ①④⑥⑨⑩

    C. ②④⑦⑨⑩   D. ①④⑤⑦⑧

  • 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同学竞选高一(1)班班长,提及班风班纪不如人意,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

    B.某跨国企业招聘高层领导时,引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期盼众多优秀人才加盟的意愿。

    C.李阿姨经常回想起她童年时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乡间生活氛围,既安宁又不失生机。

    D.这真是美妙的一天,约一二好友“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的怀抱。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进兵略地   封之  踞以骂曰  ④樊於期乃  ⑤其人居未来  ⑥使使以大王  ⑦太子  ⑧发尽指冠  ⑨群臣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⑧⑨/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

    D.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

  • 4、辛弃疾在《永遇乐》一词最后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C.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B. 业内人士认为,疏通与各部门职工之间的对话渠道,改善劳动环境,提高飞行员待遇等,才是各航空公司留人的根本途径。

    C. 今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首个飓风“艾琳”(Irene)在美国东部时间27日早7时在北卡罗来纳州登陆,已导致10人死亡,至少超过二百万人撤离家园。

    D. 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福利院部分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

    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美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丰富与升华,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当你感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触动,或是生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它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心灵,浸润着你的人格。意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物相通、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审美世界,更是人心灵活泼泼的一种状态,是从世俗杂务中超脱出来的思与境偕”“神与境会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说,审美能力其实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在德性。

    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人处于世界之中,与他人、与万物交相往来,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感通能力与同感情怀。它能超越和突破某些语言、文化和历史的隔阂,或者群体、种族、国别的差异,达到更为普遍的交流理解。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有时人与物的相感亦如此,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的就是这种美感状态。人们日常通过美育陶养心性,保持内心的活泼,避免麻木不仁,这是人与外界沟通达成理解的关键。

    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具象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美的教育通过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打动人、浸润人,所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自古强调美育,也正因为此。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这些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诗三百》中多虫鱼鸟兽草木之名,其意象与情趣对于人感受世界的生机、生意多有兴发之功;礼则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人们依礼行事,通过仪式化的实践培育人内心的神圣性与敬畏感;乐则和顺人情,乐教足以调协情志,涵养人心。中国古代因此十分重视通过诗礼乐的感性陶育,培育出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而在新时代,我们具备更加多元化的美育形式和载体,这些也都是我们开展美育的重要手段。

    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在柏拉图看来,美本身需要有整体的协调性。朱光潜也认为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中,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这才是应该追求的境界。美育具体实践中的艺术教育也同样如此,不论是绘画、舞蹈、音乐还是书法,任何一种形式都强调要素之间的整体和谐,这些形式的美育活动强化了人们的协调性和综合性素质的锻炼,有助于培养一个综合而整全的人。可见,美育不只是艺术教育,它的目的也远不只是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而是以美育人,陶养心性,健全人格。

    (摘编自陶楚歌《美何以育人》)

    材料二:

    首先,我们应继续开展对美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的追问。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自柏拉图以来迄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美的本体的探索始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互联网技术虽然也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从而触发情感,达到美育效果。但由于技术或传播模式的限制,互联网技术尚且缺乏有血有肉的触感与全身心的浸润的真实之感,它所提供的,仍然是一种虚拟模式,而缺少心灵自由的愉悦,即深层审美经验。尽管这一浅层审美经验也可以使人的感官产生快感,但无益于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但这一技术形式的变化也实实在在带来了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这一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将成为互联网美育的新内容。

    其次,我们应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亦杨认为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目前的审美或美育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美本身不够简洁,太繁复,装饰性太强,有点儿土豪;二是太注重表象,而不注重骨子里的美感。从这两个现实问题来看,美育尤其是互联网美育最大的症结仍是要重构美的标准。李子柒的美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将美好宁谧的自然风光与勤劳朴实的农耕生活融为一体,将四季幻化的自然风光、人民数千年来利用自然积淀而来的生存智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优势,打造出一幅美好生活的样本版图,唤起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集体记忆,传递出特立独行的青年对的当下探索。

    (摘编自李骏《美育应先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固然是独特的教育形态,但它在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

    B.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能陶养人的感情,能促进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而知识的灌输对于人格的养成并不重要。

    C.对中国传统诗词创造的意境的把握和理解属于审美教育的内容,它能丰富与升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

    D.美育的开展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主要问题在于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无法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想高质量地开展、推进美育研究与美育工作,就应该首先对美学教育的范畴进行科学的认识与准确的定位。

    B.美育的开展需要特定的形式和载体,诗、礼、乐等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当下依然有存在价值。

    C.因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这就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

    D.对于“美的标准”,我们还存在认识偏差,如过于追求繁复和注重表象,这需要在今后的美育中进行修正改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美育的感通性与情感性特征的一项是(     

    A.诗人李白面对着敬亭山,独坐许久,他凝望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看着自己,为此,他写下了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本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理由是:千里莺啼谁能听见?千里红绿谁能看见呢?

    C.清风吹动了旗幡,引发了两位僧人的争论,一位说是风动,一位说是幡动,六祖慧能看到,走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D.因“安史之乱”,长安陷落,诗人杜甫被禁于长安,晚上望月思家,遂作《月夜》,诗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美育”下一个简要定义。

    【5】材料一和材料二摘编自两篇不同的文章,但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简要分析说明两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直接描写音乐的声调来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用拟人手法描写康河里的水草来表达自己对康河的留恋和依依不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课文“易水诀别”一幕中,通过写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悲壮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观在《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胜过人间凡俗之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侧面描写箫声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思考的三句是       ?

    2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是    

    3在《雨巷》中诗人把自己的理想描述为一个姑娘诗人说我希望逢着/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由上阕秋景的描写过渡到下阕回忆当年生活斗争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里描写夏虫的诗句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节选)

    杜甫

    萋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红。

    杯酒沾津吏,衣裳与钓翁。

    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

    摇落关山思,淹留战伐功。

    【注】①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秋天,杜甫同郑公(即严武,封为郑国公,时任成都尹)在成都北池临眺作此诗。②异方:这里指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紧扣题目中的“临眺”二字,写所望之景——池边碧草及船上红旗。

    B.三四句转述人事,写郑公于酒席上赏酒给渡口的小吏,赠衣于钓鱼的老翁。

    C.五六句由成都菊花之艳丽想到故乡梧桐之繁盛,两相比照,情感自然流露。

    D.诗歌寄情于景,景中含情,诗人所用意象,色彩明丽突出,倍增情感浓度。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其一《兰亭集序》(节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二《兰亭记》([唐]何延之)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注】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注】辩才:辩才禅师。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B.才艺,多权谋                      负:有

    C.购备尽,唯未得《兰亭》   募:招募

    D.更不复于梁槛上                  安:放,藏

    【2】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射,官名。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元废。

    B.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C.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D.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D.萧翼借辩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拿走了《兰亭》帖,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读完校荐素材《大山里的女校》,张桂梅的事迹让我们深受感动,她的精神更值得我们赞颂。请结合对素材的理解,用抒情文字表达对张桂梅的敬佩之情。

    要求:(1)记叙、抒情相结合(2)感情充沛,有文采(3)自拟题目,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