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新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以下关于《读本(必修一)》中《何以为家》专题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苏雪林从家的观念起笔,看似漫不经心,却处处表现出作者对家和家园的认识和思考。

    B.方令孺选择了一个中秋夜晚,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在月光山水与人的情景交融之中,完成了对家的感悟。

    C.丰子恺从居家的角度全文详细记录了他在南京缘缘堂的生活,结尾直指内心,展示了无家可归和到处为家的对立与统一。

    D.周国平则从“家是一只船”写起,述说了一条条人们念家的理由,抒情与议论相结合,文章十分耐读。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武阳为人既无胆量,又少谋略,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成就大业。

    ②我本是要把这本小说当废品扔掉的,听说他们需要这本书,我便顺水推舟地把它送给了他们,让他们着实高兴了一阵。

    ③图省力、吃老本的思想惰性是文化创新的大忌,嚼饭与人和拾人牙慧的伪创新最为可恶。

    ④任何决策的过程,本来就是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如果说,除了专家以外,旁人都不容置疑,结局自然就是“一言堂”。

    ⑤大丈夫当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听闻不平事,能拍案而起,饥寒交迫,不食嗟来之食

    ⑥在匈奴人的威逼利诱下,很多使者为了保命苟延残喘,苏武却不为所动,坚守了民族气节。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③④⑥

  •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 。可以说,不论天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的身影。

    A. “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

    B. 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

    C. “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

    D. 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皇帝都称真龙天子

     

  • 4、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假舆/马者   B. 故/木受绳则直

    C. 善/假于物也   D. 吾尝/跂而望矣

  • 5、下列文化常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的十六。

    B. “暮春之初”中的“暮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为山的南面,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D. “汉末建安中”中所提到的“建安”是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其庸先生:荷蕖发幽香 昭然历劫新

    黄殿琴 孙维媛

    很难用“某某家”来确切框定冯老的身份。如果说他是一个画家,那他的书法作品严谨而潇洒豪放,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书卷气;如果说是书画不分家,那他在诗词上也颇有建树;如果说诗书画本是一体,那他同时还是优秀的摄影家、戏曲评论家,甚至是一位探险家。他属于这些集合的交集,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他却拜托媒体不要再用这样的称呼,并幽默地说,要是“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自己倒很符合。

    而作为红学家的冯其庸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等专著20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近30年来,中国红学界几乎所有的重大活动都有他的功劳,比如说中国红学会的创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创立,《红楼梦学刊》的创立。就学术研究本身,冯其庸对曹雪芹的生平、家事、祖籍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研究,也卓有成就。

    冯老回忆说:“中学有一位范先生叫我读《红楼梦》,我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觉得婆婆妈妈。我喜欢《三国演义》、《水浒》,看这个觉得没劲。”那时候冯其庸19岁,年少的他热爱读书,却和《红楼梦》擦肩而过,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才与红楼再续前缘。1954年,冯其庸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正好赶上批判新红学派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运动。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冯其庸不得不重新读起《红楼梦》。这一看,就再没放下。一本书如同一个人,认识与熟悉以至于了解一个人都不难,而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却是不易之事,但如果你和他有着相似的经历,彼此之间心灵就有了契口。

    真正让冯其庸与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产生共鸣的,是在抄写《红楼梦》以后。“文革”一开始,冯其庸被打倒。他怕红卫兵抄家把书抄走,就偷偷抄了一本《红楼梦》保留下来。这项抄书工程是秘密进行的,每天夜静人深后,冯先生就挑灯夜战,每次抄几个小时,抄不动了就睡觉,第二天再去挨批。整整一年,冯其庸按照《红楼梦》的原行原页,用朱墨两色抄成,一共16本,终于在1970年下放前抄完了。在那个雨夜,冯其庸在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又赋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这些经历也让冯其庸先生对曾经觉得没劲的《红楼梦》有了新的认识。他说:“《红楼梦》实际上是写一个人的人生。这个人生的遭遇啊,你了解曹雪芹一家的遭遇就知道了,《红楼梦》实在是辛酸得很。等到经历了这一场‘浩劫’以后再看《红楼梦》,觉得《红楼梦》写了多少他个人的辛酸,尤其他隐蔽写的,当初看不出来,后来慢慢看史料以后慢慢地懂了。”

    冯其庸先生研究《红楼梦》从研究曹雪芹家世入手,基本方法是用古文献结合地面调查、地下发掘。他对《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考证,找到了大批有关曹家的早期信史,从而对曹雪芹的祖籍也得出了确凿无疑的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的新的结论,这就是辽宁的辽阳。对《石头记》早期抄本的研究是另一个重点,他深入研究,发现了己卯本避“祥”、“晓”两字的讳,从而考出了它是怡亲王允祥和弘晓家的抄本。由于怡亲王府抄本由曹雪芹原稿直接抄录,己卯本等于是保存了《石头记》原貌。而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揭示。由此冯其庸完成了《论庚辰本》一书,这是最早的一本系统研究己卯本与庚辰本关系的学术专著。

    冯其庸,涉足领域之广、造诣之深,后学难望其项背。没有肝胆人生,哪有血泪文章?只有把今天铸成青铜才无愧那一沓厚厚的历史,冯老就是这样做的。  

    相关链接:

    ①其庸192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困家庭,少时因家贫多次失学,但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读书。后来由中学教师奉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这也得益于他喜欢读书的习惯。

    (摘自《百度百科》)

    ②冯其庸在一篇评析曹雪芹生平的文章中说:“在我看来,曹家的飞黄腾达,宾客盈门,固然是对曹雪芹的培养,而曹家的衰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培养’。”同理,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

    (摘自卞毓方《京东瓜饭楼》)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选材详略得当,详写了冯其庸对《红楼梦》的研究及成就,略写了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既专又博的大师形象。

    B. 冯其庸,涉足领域广泛,于绘画书法诗词摄影戏曲评论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且为人谦逊,曾拜托媒体不要称他为“国学大师”。

    C. 而作为红学家,冯其庸在曹雪芹的祖籍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他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得出了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的结论。

    D. 《石头记》己卯本直接抄录曹雪芹原稿,保存了《石头记》原貌,而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无疑是珍贵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冯其庸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时,为了帮助身陷批判新红学派唯心主义思想运动的胡适,冯其庸不得不重新对《红楼梦》进行研究。

    B. 冯其庸不仅在理论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还积极参与红学界的重大活动,比如说中国红学会就是他一手创办的。

    C. 中学时代的冯其庸,缺乏人生阅历,没能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看不出他隐含的个人辛酸,与《红楼梦》擦肩而过。

    D. 人们称冯其庸为“国学大师”,是因为他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很难用“某某家”来确切框定冯老的身份。

    E. “文革”时,冯其庸怕红卫兵抄家把书抄走,就偷偷抄一本《红楼梦》保留下来,在秘密抄写《红楼梦》后,他对《红楼梦》产生了共鸣,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3“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运用隋朝大将灭陈的典故,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这句演化而来。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3)《荆轲刺秦王》中,描写荆轲唱出激昂的羽声后,送行的人们被这慷慨的声音所打动进而振奋不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选择复句,既警告了反动派不要小看“沉默”的力量,又激励了“后死者”奋起反抗。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总结了秦亡的原因后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传说柳永的《望海潮》传到金国,金主完颜亮对词中描写的杭州山、湖两美景的诗句非常欣赏,“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_______________”,通过对主人公动作的描绘,抒发主人公不被人理解、苦无知音的悲愤之情。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像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5)李清照《醉花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借用西风、黄花意象,抒发自己销魂伤感之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周邦彦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春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注)①借用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这里指华丽的房屋。②衣篝:指蕉衣笼。③水沉: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暮春时节,春雨刚过,几点凋残的花朵沾湿在花枝上,没有随风飘落,似乎是留恋这美好的春光。

    B.第二句写傍晚时分,夕阳透过一带疏篱把斜晖洒向大地,与第一句的图景结合,呈现出一幅凄美的画面。

    C.第三句写蜜蜂带着芳香与春天的气息归来,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愉悦之情。

    D.第四、五两句写华丽的屋宇,放眼望去空寂无人,微风起处,竹影摇曳,香气渐微,越发显现出了静悄与寂寞。

    2这首词写景抒情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己酉九月,上面定勋臣爵邑。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遂皆悦服。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

    B.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

    C.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

    D.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古代运用天干地支纪年法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己酉就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B.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五谷之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在“执干戈以卫社稷”中即是此意。

    C.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吏部管理一切官员的任免调迁。

    D.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以此类推。武德是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即位后确定诸将功劳,李神通认为自己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功劳最大。而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功劳应在李神通之上。

    B.太宗认为,选用人才就如同选用器具一样,选取其长处就可以了。大臣推荐人才,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而不应该诬蔑当代的人。

    C.太宗认为自己的弓箭优良,但工匠却指出这些都不是好弓。太宗从这件事情当中悟出了道理,于是多次接见官员,询问民情与施政情况。

    D.太宗的神采英武刚毅,大臣见到他时手足失措。于是太宗每次见人奏事,都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也要求大臣们要以前人为戒,敢于直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2)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享受素来被视为一种有修养的雅事。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受?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自拟题目,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