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露
B.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指长者
C. 故不积跬步 跬:一步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忽略
2、下面句子中破折号和引号的作用有误的是( )
A.他们这个心愿得到了诚心诚意的报答——我们按时来到车站。(意思转折)
B.我们在“制造谈话”——就这样没话找话。(引号:特殊含义;破折号:解释说明)
C.他把“舞台”这个词说得特别重。(着重突出)
D.月台上的嘈杂熙攘不见静息,离开车还早,我们的,也是那位朋友的“解脱”还没到来。(表示特定的含义)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李老师,我们敬请您担任我们文学社的顾问,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B. 先生们,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C. 我和你之间的友谊没的说,我们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D. 他夏天给朋友写信,末尾用了“夏安”;给侄儿写信征求意见,他说“此事望你钧裁”。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凸显了新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
B.词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作“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词的标题,标题揭示了这首词的内容。
C.戴望舒原名戴梦鸥,“现代派”代表诗人。《雨巷》借寂寥雨巷独自彷徨的描绘,以及“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再迁为太史令。 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 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D. 皆为陛下所成就。
6、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对称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划,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证明,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论语·子路》中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 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体现了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 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 在作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 作者在结尾提及《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表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 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C. 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 文章结尾一段与开篇相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要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一个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B. 汉字虽然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是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的特点。
C. 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定能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D. 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巷》中的女郎,静默地走近又飘过我身旁,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2)《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卫风·氓》中勤劳的女主人公实在让人敬佩又同情,她自从嫁氓为妻,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采薇》中写士兵因驻地没有安定,无法委托人去打听家里消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如果由他来治理夹在大国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又有饥荒的千乘之国,等到三年,便会“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京城豪族子弟争相追捧的场景。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庙宇之下的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记战败的耻辱。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 秦观在《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胜过人间凡俗之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各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写出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
C.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惰慢,全忘修学,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取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世之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断一狱,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治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B.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C.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D.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属于封建的官僚阶层,也包括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代指国家。
C.“赒穷恤匮”与“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两句中的“穷”字含义不同。
D.“人疾之如仇敌”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左传》是所有世家弟子的必读书目,等到他们成年结婚,性情逐渐稳定,还要对他们加倍训导教诲。
B.学习有积极意义,有利于行,人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来了解古人奉养父母、坚守职责、恭俭节用、贵义轻财、达生委命等优秀品质,反省自我。
C.学习贵在学以致用,读书人如果只是一味议论,而脱离实际,那么就会变得迂腐,对军国大事毫无用处,徒然招致武人俗吏的嘲笑辱骂。
D.在文中,作者鼓励子弟要通过勤奋学习自立于世。同时,作者也对那种“但能言之,不能行之”的学风进行了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2)断一狱,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治其民。
【5】选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论述“人生在世,会当有业”的重要性的?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个新词“试错”,主要意思是指在不能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正确时,可以通过不断尝试来排除一些错误决策。“试错”的关键是“试”,大胆尝试,主动尝试,有计划地尝试。试错的过程也是“找对”的过程。
请结合你的体验及思考,写一篇侧重叙述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