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五指山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 )

    A.子路

    B.子张

    C.子贡

    D.颜回

  • 2、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排比、对偶

    B.设问、排比、借代

    C.设问、反问、对偶

    D.比喻、反问、借代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橘子洲是一帧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作伴, 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她西望层峦耸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及建设中的岳麓山大学城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带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岳麓山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水陆寺、拱极楼讲述着元代宗教文化的兴盛

    ②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

    ③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更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④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

    ⑤曾国藩操练水上湘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洲上空

    ⑥南宋朱熹、张栻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讲学过江的朱张渡,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

    ⑦她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A.②⑦⑥①⑤④③

    B.③②⑦⑥⑤④①

    C.①②④⑤③⑥⑦

    D.②①⑥④⑤③⑦

  •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晋函陵,秦军氾南 ② 又前而为曰 ③ 济而设版焉

    ④ 顷之未发,太子之 ⑤ 使使以大王 ⑥ 范增数项王

    ⑦ 道芷阳行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B.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这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史记》里用口语记述了很多人的对话,很生动。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写出了陈涉的乡人乍见帝时的惊叹(伙颐历来的注家解释不一,我以为这就是一个状声的感叹词,用现在的字写出来就是:嗬咦!)。《世说新语》里记录了很多人的对话,寥寥数语,风度宛然。张岱记两个老者去逛一处林园,婆娑其间,一老者说:真是蓬菜仙境了也!另一个老者说:个边哪有这样!生动之至,而且一听就是绍兴话。

    写对话就应该这样,普普通通,家常理短,有一点人物性格、神态,不能有多少深文大义。——写戏稍稍不同,戏剧的对话有时可以提高一点,可以讲一点字儿话,大篇大论,讲一点哲理,甚至可以说格言。

    可是现在不少青年同志写小说时,也像我初学写作时一样,喜欢让人物讲一些他不可能讲的话,而且用了很多辞藻。有的小说写农民,讲的却是城里的大学生讲的话,一大学生也未必那样讲话。

    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

    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是一个才入小学的孩子,写的是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小说里所描写的景物,不但要是作者眼中所见,而且要是所写的人物的眼中所见。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不能离开人物,单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作者得设身处地,和人物感同身受。小说的颜色、声音、形象、气氛,得和所写的人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就是说,小说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人物。写景,就是写人。

    契诃夫曾听一个农民描写海,说:海是大的。这很美。一个农民眼中的海也就是这样。如果在写农民的小说中,有海,说海是如何苍茫、浩瀚、蔚蓝……统统都不对。我写一个从山里来的放羊的孩子看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温室,温室里冬天也结黄瓜,结西红柿:西红柿那样红,黄瓜那样绿,好像上了颜色一样。我只能这样写。好像上了颜色一样,这就是这个放羊娃的感受。如果稍为写得华丽一点,就不真实。

    有的作者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可以不用署名,一看就知是某人的作品。但是他的各篇作品的风格又不一样。作者的语言风格每因所写的人物、题材而异。契诃夫写《万卡》和我写《草原》《黑修士》所用的语言是很不相同的。作者所写的题材愈广泛,他的风格也是愈多样。

    我写《徙》里用了一些文言的句子,如呜呼,先生之泽远矣墓草萋萋,落照昏黄,歌声犹在,斯人邈矣。因为写的是一个旧社会的国文教员。写《受戒》《大淖记事》,就不能用这样的语言。

    作者对所写的人物的感情、态度,决定一篇小说的调子,也就是风格。鲁迅写《故乡》《伤逝》和《高老夫子》《肥皂》的感情很不一样。对闰土、涓生有深浅不同的同情,而对高尔础、四铭则是不同的厌恶。因此,调子也不同。高晓声写《拣珍珠》和《陈奂生上城》的调子不同,王蒙的《说客盈门》和《风筝飘带》几乎不像是一个人写的。我写的《受戒》《大淖记事》,抒情的成分多一些,因为我很喜爱所写的人,《异秉》里的人物很可笑,也很可悲悯,所以文体上也就亦庄亦谐。

    (节选自汪曾祺《此间风雅》)

    材料二:

    语言决定于作家的气质。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心雕龙·体性》)。鲁迅有鲁迅的语言,废名有废名的语言,沈从文有沈从文的语言,孙犁有孙犁的语言……我们的理论批评,谈作品的多,谈作家的少,谈作家气质的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理论批评家的任务,首先在知人。要从总体上把握住一个作家的性格,才能分析他的全部作品。什么是接近一个作家的可靠的途径?就是语言。

    从小说家的角度看:文如其人;从评论家的角度看:人如其文。成熟的作者大都有比较稳定的语言风格,但又往往能文备众体,写不同的题材用不同的语言。作者对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事的不同的感情,可以从他的语言的色调上感觉出来。鲁迅对祥林嫂寄予深刻的同情,对于高尔础、四铭是深恶痛绝的。《祝福》和《肥皂》的语调是很不相同的。探索一个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观察他的倾向性,首先必需掌握他的叙述的语调。《文心雕龙·知音》篇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一个作品吸引读者(评论者),使读者产生同感的,首先是作者的语言。

    (节选自汪曾祺《此间风雅》)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写戏与写小说不同,戏剧的对话讲“字儿话”,大篇大论,讲一点哲理,甚至可以说格言。

    B.小说中的对话要和所写的人物“靠”,而小说中的其它语言,如写景的语言则不用。

    C.小说作者的语言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成熟的作者都有固定的语言风格。

    D.小说作者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感情,可以通过语言的色调表现出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契诃夫听一个农民描写海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要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B.王蒙的《说客盈门》和《风筝飘带》几乎不像是一个人写的,这是为了指出王蒙写作的不足之处。

    C.《祝福》和《肥皂》的语调很不相同,说明了同一个作者写不同的题材可以用不同的语言风格。

    D.引用《文心雕龙·知音》说明掌握作家叙述的语调对探索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他的倾向性非常重要。

    【3】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你认为下列哪一选项的语言“不像真人说的话”?(     

    A.刘姥姥笑道:“看老太太说的,您这里高门大屋,金碧辉煌,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甚是威武。”

    B.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C.林冲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拨贱贼也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

    D.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

    【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汪曾祺对小说语言的见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________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 8、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表达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苦已为人的精神品格。

    ②《沁园春•长沙》中暗用典故,抒写作者立志振兴中华的两句是:__________

    ③《己亥杂诗》中表现龚自珍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

  • 9、根据情境提示,完成横线处填空。

    (1)古人写文章常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秦人覆辙。

    (2)苏洵《六国论》中论证赂秦之弊时引用古人之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六国拿土地去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

    (4)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政治理想与其他弟子有所不同,所以当孔子刚开始询问他时,他回答“___________”。曾皙所述之志与孔子“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老者安之”的愿望不谋而合,这使得孔子不禁发出感叹:“_____________”。

    (2)在《庖丁解牛》中,庖丁自述其解牛技术的发展阶段,在刚开始解牛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了三年之后,则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围绕“恒产、恒心”指出,士属于“________________”;但对于民而言,则无恒产,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君主如果能够让自己的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称王天下。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消除弟子顾虑。

    (2)杜牧《阿房宫赋》结尾总结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的感叹。

    (3)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平蔡州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释)①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②元和十二载,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③天宝:唐玄宗年号,被称为太平盛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城,百姓重见天日之意。

    B. “忆旧事”暗含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百姓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希望。

    C. 诗歌颔联说“路傍“而不说“路中”,暗示“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表现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的急切心情。

    D. 诗歌语言平白流畅而又言近旨远,用笔虽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了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2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 (求学的人) 今之众人(很多人)

    B.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清楚)   非能水也,而江河(横渡)

    C. 南取汉中,西巴、蜀(攻取)   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糊涂)  士大夫之(类)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蟹六跪二螯

    B. 五十步笑百步   申之孝悌之义

    C. 蒙故业,遗策   利乘便,宰割天下

    D. 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3从句式特征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相同的一项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蚓无爪牙之利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 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 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

    D. 第二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之风。

    5翻译下列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引发争议,不少网友表示插画人物眼神奇怪、毫无美感。有网友翻出以前的教材的插图,表示画里的孩子朝气蓬勃,非常阳光,让人很是向往。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博称会虚心采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已经着手重新绘制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

    在这个审美多元化的社会,没有一个产品设计能让所有人满意,但作为教材,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正向、良好的审美指引。近年来,某些文艺作品和创意产品包括商业广告中不时出现背离主流审美观的现象,这种偏颇的另类审美观和扭曲的价值观引起社会大众强烈争议,更加深化了对审美教有重要性的认知,也使得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历史观、艺术观的紧迫性凸显。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