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乌海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人间四月天讲述了徐志摩生活中的浪漫爱情故事,看过后,我对才子徐志摩有了捉襟见肘的感觉。

    ②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沉溺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虚度了青春,真是令人痛惜不已。

    ③人人都应该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意识,但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抑制了许多大学生指点江山的激情。

    ④大堰河,我的保姆,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他乳儿冠冕堂皇的婚礼上,听到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自己声婆婆。

    ⑤由于政府宣传工作到位,补偿政策也优厚,王府小区动迁工作十分顺利,不到两个月那里已是十室九空

    ⑥昨天作报告的主讲人是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的长者,他步履快捷,风神潇洒,有学问,有文采。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②③⑥

  •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优点和缺点总是同时存在的,

        。比如一个说话大嗓门的人,在嘈杂的地方或是需要找人的时候,就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①有时候缺点换个场景可能就是优点了

    ②聪明的人不但能清醒地认识它们

    ③往往还能把缺点变成优点

    ④巧妙地展现出来

    ⑤可它们的呈现往往还要参照物

    A. ①⑤②③④   B. ①⑤②④③

    C. ⑤②④③①   D. ⑤②③④①

  •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能而不能用也   恶:嫉妒,厌恶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用:为什么

    C. 登高而招,臂非长也   加:更加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宜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任何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②③⑥④①⑤

     C.③①⑤②④⑥   D.③④②①⑥⑤

     

  •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而不舍(锲:定下契约)

    B.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攒累积(蹙:积攒)

    C.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来于秦(辇:坐辇车)

    D.嬴而不助五国(与:和,同)   万几宸之宝(翰:墨迹,书法)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彼此天天见面,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这“社群”里人们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A)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熟悉的人不必通名报姓,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足够“报名”。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起因是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B)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可以面对面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文字所能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圆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圆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苛求文法,因为有很多辅助表情可以补充传达情意。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误会,所以不好。可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所以,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它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能够彼此直接接触的乡土社会,为什么舍弃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表达;而表达的结果也须使对方明白所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因此,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另一方面,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没有这种经验便不会懂。除了用声音作象征的“特殊语言”,其实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还有很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C)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熟人中的眉目传情“指石相证”,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取材于费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时受到了时空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富于学习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这必须依靠时间中的桥梁——记忆来打破个人今昔之隔。人的学习有一个象征体系在帮忙,其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要用词来表现,于是靠着词,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如果“词”的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在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乡土社会的生活很安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他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

    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外在的象征,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乡下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

    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因此,中国如果是多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文字的发生另有它的背景。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面对面的社群”是个熟人社群,人们在生活上互相合作,不必见面便知对方是谁。

    B.文字的“走样”是指在异时异地对文字的理解很难尽合于它所记录的当时当地的情意。

    C.“行话”作为一种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由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构成其象征体系。

    D.在乡土社会中可以使用表情或者动作来实现交流,文字和语言都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

    2请将下列三段文字的序号填入文中对应位置。

    (1)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2)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

    (3)在广西的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和人的情意传达,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于是诞生了文字打破这种阻碍。

    B.和人相比,其他动物欠缺以一套自身行为方式为模型,来改造本能方式的过程。

    C.“词”作为象征体系的一部分,能帮助人学习,“词”可以不是文字,只是语言。

    D.在定型生活中,人们因为觉得记忆多余,所以靠生理习惯适应日复一日的生活。

    4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一诗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主客对话时化用《论语》中的名句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5)《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常被失意者在他乡遇到知音之后用来表达相见恨晚之情。

    3苏轼的《赤壁赋》中,作者面对天地的广阔和长江的浩瀚,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感叹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 9、补写岀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后,为了北方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了 “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等系列行动。

    ⑵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借“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句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回归田园的渴望。

    ⑶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齐国未曾贿赂强秦却最终随着五国灭亡而灭亡的原因是“____”。

    ⑷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________”。

  • 10、补写下列名句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氓》 )

    (2)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 )

    (3)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

    (4)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渐车帷裳。( 《氓》 )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五丁开山”的传说来渲染蜀道之艰险。

    (2)《琵琶行》中,琵琶女应邀进行了精彩的弹奏,使得听众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以至于“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我们要广博地学习并且加强自我反省。

    (4)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两句是“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减字木兰花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描写简要说明。

    【1】结合全词,从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学(_______)       (2)舆马者(_______)

    (3)而江河(_______)   (4)无以至千里(_______)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

    B.金就砺则利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

    【3】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顺风而呼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积土成山,风而兴焉,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这四个比喻说明学习贵在__________(两个字);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四个比喻说明学习贵在_________(两个字);蚓、蟹对照说明学习要_________(两个字)。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沈寓山《寓简》中说:凡是凿井,如果凿大了,就不能缩小,就如削木头一样,如果削小了,就不能复原成大;塑像的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眼与口,先一定要小,小了才可以增大;耳和鼻,先一定要大,大了才可以塑小。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古代的这些标准也是有所变化的:比如凿井,即便凿大了,完全可以用钢筋水泥修好缩小,而现代凿井,必须先凿大,为的是牢固。这些道理,不仅仅是日常的营建方法,还可以延伸到一切有创意的活动中去。

    关于凿井和塑像的寓意,你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呢?结合你的阅读和实践,写出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