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昭通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何陋之有

  •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文化虽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天之涯、海之角,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四合院,故乡的竹篱笆。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所有这一切都唤起游子们浓郁的中华情!

    还有那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登高,阴历年大门上贴的红纸黑字的春联。

    A. ③①②⑤④   B. ③②⑤④①

    C. ②⑤④①③   D. ②①④⑤③

     

  • 3、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王老师年过七旬仍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 4、在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一致的是( )

    A.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负大翼也无力

    B.梦为马,不负韶华   天下之大

    C.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

    D.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项王复引兵而东

  • 5、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题:

    ①家道中落国势危;②别求新声于异邦;③我以我血荐轩辕;

    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

    A.一生负气,四海夕阳

    B.往事千年,换了人间

    C.横眉冷对千夫指

    D.酒醉情多,佯狂成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研究魏晋玄言诗,不可忽略当时盛行的两个思辨:一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深刻内容与语言文字自身的客观制约的矛盾冲突,即言意之辨;二是轻视品德修养而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即才性之辨。

    中国古人说“言为心声”,相信人的心思是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就诗歌创作而言,有“诗言志”之说,把言作为表意的基本方式和功能。因此,“辞达而已”的观点比较深入人心。但《老子》《庄子》却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等“言不尽意”的观点,使语言的表达功能受到质疑。尤其是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倾向于认同老庄之学,因而“言不尽意”的观点一时占了上风。但魏晋文人明白,诗歌总是要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不尽意性既可以让人们完全不在乎语言的使用状况,也可以使人们更加注重选择能表情达意的词语。前者干脆把《老子》《庄子》等文中的概念、词语直接引入诗歌,出现了充斥着理论词汇、刻板言理的诗作,如孙放的《咏庄子》和支遁的佛理诗。后者一方面热衷于玄谈活动,通过玄谈来锻炼语言能力;另一方面用客观意象,如山水等来表情达意,这就是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谢灵运的一些山水诗被人们视为玄言诗的根本原因。

    魏晋玄言诗虽然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它却是创作主体第一次思考诗歌表现的本体意义,寻求语言表达功能的本质突破,尽管这一切都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展开的,但对诗歌创作行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如果说汉末的时世变易引发了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那么,魏晋玄言诗则意味着诗歌创作本身开始了更深刻的本体意义的思考。

    从诗歌创作的主体看,魏晋文人普遍表现出轻视品德修养而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即才性之辨。此风张举于曹操之“唯才是举”,而突出表现为王弼、何晏等才俊之士的才德反差和浮辞游说,最后则发展为张扬才情,超越常规,以无待整饰的自然形态去展示或追寻本体的真实内涵。

    魏晋文人对个人才情的高扬,更体现在文学创作中。许多咏物赋都在竭力渲染物之珍奇绝异,如嵇康的《琴赋》。这些咏物赋借物之奇异来表达创作主体的超绝才情。

    那么这种超绝才情是什么呢?从现存的玄言诗及诗人情况来看,当时的诗人大都富有才学而且擅长思辨。《世说新语》所记录的辩难之言和玄谈之语,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并不具有多少理论建树,但从论辩的技巧中,我们仍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论辩双方的才思。我们可以想象,魏晋诗人一方面为深邃的思理与苍白的语言之间的不和谐而煎熬;另一方面为他们所做的有关尝试即玄言诗的写作而得意,因为玄言诗可能不是最适合阅读的作品,但一定是他们个人才情得以充分展示的主要形式。于是,作品可能失败了,个人却胜利了。我们在阅读玄言诗时,可能不觉得有多少美感,但如果联系写作玄言诗的诗人当时的精神状态,就必然能体会到诗人那不屈的志气和横溢的才气。

    从文学发展史的眼光来看,魏晋玄言诗将表现的范围触及抽象的义理层面,又孜孜于寻求诗歌语言的最佳表达方式,这种类似于取火自焚的表现,反映的是诗人可贵的开拓精神和探险精神。我们今天读玄言诗,应该通过对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的深刻理解,认识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言理诗歌不断走向成熟的积极贡献。

    (摘编自马国栋《玄言诗创作中的言意与才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之学得到魏晋时期文人的普遍认同,导致“言不尽意”的观点一时占了上风。

    B.魏晋玄言诗最先思考诗歌表现的本体意义,寻求突破语言的表达功能,意义重大。

    C.魏晋文人虽然普遍表现出轻视品德修养,但更喜欢在文学创作中高扬个人的才情。

    D.虽然深邃的思理与苍白的语言之间不和谐,但魏晋诗人依然为写玄言诗而得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老子》《庄子》中的语句,有助于读者理解“言不尽意”和言意之辨的内涵。

    B.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接着从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层次清晰。

    C.文章采用“就……而言”“从……看”等相关句式,对文字表述加以限制,语言严谨。

    D.文章第六段分析《世说新语》的内容,意在论述魏晋文人富有才学,并且擅长思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魏晋时期所盛行的言意之辨、才性之辨,是当今研究魏晋玄言诗的必然途径。

    B.陶渊明、谢灵运的一些诗歌被误作玄言诗,应该与魏晋文人热衷于玄谈活动有关。

    C.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没有曹操的“唯才是举”,魏晋时期的才性之辨依然可能发生。

    D.深刻理解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就能认识到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发展的积极贡献。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提到要把白鹿放于青崖间“_________”,他觉得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2)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_____”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李清照《声声慢》里“______”抵不过晚来时风的寒凉,表达愁绪之深。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______”相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苏洵是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一事的: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总括秦统治者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反秦起义由星星之火顷刻间燎原开来的迅猛之势,同时又在其中巧妙地蕴含了秦朝失去民心、自取灭亡之意。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②孔子说:“_____________。”强调了一个人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在艰苦的环境中坚贞不屈,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论语十则》)

    ③《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一个失其本心的人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战役后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其中论证追击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论战》)

    ⑤齐威王纳谏去蔽,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 10、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直接描写音乐的声调来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应当专一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学生不一定要比不上老师以及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更贤德的原因。

    (3)刘禹锡《陋室铭》“________”一句表明与之交往的是知识渊博的学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庭芳·碧水惊秋 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1)词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词中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刚,字悫人,上海人。崇祯三年举于乡。见海内大乱,慨然有济世之志。交天下豪俊,与东阳许都善,语之曰:“子所居天下精兵处,盍练一旅以待用。”都诺而去。

    十七年正月,入都上书,言:“今日救生民,匡君国,莫急于治兵。陛下诚简强壮英敏之士,命教习之,学成优其秩,寄以兵柄,必能建奇功。臣读戚继光书,继光数言义乌、东阳兵可用。诚得召募数千,加之训练,准继光遗法,分布河南郡县,大寇可平。”帝壮其言,即擢刚职方主事,募兵金华。

    刚出都,都城陷,驰还南京。先是,贼逼京师,刚友陈子龙、夏允彝将联海舟达天津,备缓急,募卒二千人,至是令刚统之。子龙入为兵科,更乞广行召募,委刚训练,从之。刚乃上疏言:“臣请陛下三年之内,宫室不必修,百官礼乐不必备。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优游岁月,润色偏安,锢豪杰于草间,迫枭雄为盗贼,是株守以待尽也。惟庙堂不以浮文取士,而以实绩课人,则真才皆为国用,而议论亦省矣。分遣使者罗草泽英豪,得才多者受上赏,则枭杰皆毕命封疆,而盗魁亦少矣。”时不能用。

    寻进本司员外郎,以其兵隶史可法。可法大喜得刚,刚亦自喜遇可法知己。士英恶之,出刚遵义知府。可法垂涕曰:“子去,吾谁仗?”刚亦泣,愿死生无相背。逾月,扬州被围,佐可法拒守。城破,投井死。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

    B.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

    C.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

    D.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三年”是年号纪年法,古代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几年,并同时改变年号。

    B.“书”“疏”在这里都是指奏章,奏章是封建时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C.“擢”与“拔”“超擢”相同,都是提拔的意思,用于官职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D.“庙堂”指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也可指朝廷或帝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刚有济世之志。时天下大乱,他认为东阳是出精兵之地,建议许都训练一支军队待用,许都允诺。

    B.何刚颇有谋略。他认为拯救人民和国家,治兵最为重要,应训练精兵,部署在河南各郡县,敌寇就可平定。

    C.何刚勇猛果敢。都城沦陷后,临危受命,率领自己招募的两千士卒疾驰返回南京,进行救援。

    D.何刚忠烈节义。与史可法意气相投,愿死不背弃;后帮助史可法据守扬州城,城池被攻破后,投井而死。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诚简强壮英敏之士,命教习之,学成优其秩,寄以兵柄,必能建奇功。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上面的文字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