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失其所与,不知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卒惶急无以击轲
D.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一个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如果有向心爱的人倾诉的机会,他的痛苦自然会减轻。 。没有任何人倾听,绝对的孤独,快乐会成为失望,痛苦会成为绝望。
A.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没有人分享的快乐决非真正的快乐。
B.没有人分享的快乐决非真正的快乐,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
C.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快乐没有人分享的决非真正的快乐。
D.快乐没有人分享决非真正的快乐,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
4、下面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仲夏时节,石榴花开,①中国人迎来入夏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端午节。②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当我们循着课本里的端午印记,细咂端午风物里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记忆中的精神密码,③一个饱含民俗趣味与家国情怀的端午佳节翩然而至。端午作为民间佳节,仪式感很强,古代诗词里记载了各地裹香粽、饮雄黄、赛龙舟、挂菖蒲、浴兰汤等端午习俗。④这些独特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别有情趣的生活。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6、阅读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 法 自 然
赵建永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该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
道家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把宇宙看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维持整体性平衡,使万物协同发展。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即以天道来规范人道。在这种系统观中,和谐的人生与社会应是“自然的和谐”的一种再现。照此思维看,从“自然的和谐”出发,健全社会模式的各环节方可依次得以展开。由此,“道法自然”便从自然领域转进到社会领域。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 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对于道家自然观的科学精神,在西方亦有不少知音。李约瑟对道家更为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观给予很高评价:“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剂学都起源于道家。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道家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有着头等重要性,并有不少东西可以向世界传授。”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它以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立论,迥异于西方把人和自然视为对立的“外在关系”。面对当今世界普遍性的各种危机,我们不能不赞叹“道法自然”的智慧。这种观念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便以考虑到获取的前提,并把自然法则上升为人类的行为价值,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道法自然”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道家核心理念的“道法自然”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体现了道家的自然主义价值取向。
B. “道法自然”主张和谐,其内容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
C. “道法自然”指出人应该效法“道”,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
D. “道法自然”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特点,相对于人为而言,“自然”就是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将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与道家的价值取向作对比论证,指出它们的异同。
B. 文章引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相关内容,主要是为了证明道家以“自然为宗”的观点。
C. 文章用陈寅恪的话论证了儒、道两家在人与物的和谐问题上的相同与差异。
D.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指出道家的“道法自然”理念有别于西方的人与自然对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家的价值取向是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妥善解决人的心灵需求问题,可见,道家关注的重点在于人。
B.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这对解决当今世界普遍性的各种危机有所启示。
C. 冯友兰、李约瑟对充分肯定了道教或道家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并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剂学都起源于道家。
D. 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便已考虑到获取的前提,并把自然法则上升为人类的行为价值,“道法自然”的这种观念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
7、按要求填空。
(1)《蒹葭》第二章的起兴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阻且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3)《沁园春·长沙》描写湘江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薇》)
8、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3)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钩党之捕遍于天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刘裕挥师北伐、收复中原故土的历史事实,把其形象地概括为振奋人心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2)《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弹奏前试弹校音的动作,“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弹奏琵琶过程中的不同动作。
(4)《师说》中韩愈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症结,洞穿了士大夫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劝学》中以蟹“六跪而二螯”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例论证了学习没用心专一就不能获得成功。
②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想象丰富,“卷起千堆雪”的其实是“____________”,写景化静为动的是“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 ,____”。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①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亦木搀②天长。
客舟何处来,掉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③。
峨峨两烟鬟,晓镋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④。
【注】①李思训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画中绝岛即大孤山、小孤山,此画作已失传。② 搀(chān):直刺、插入。③低昂:俯仰。④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一叶不知何处来的扁舟,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C.“崖崩”写出山的险峻,“搀”写出乔木的气势,两个词语都赋予了诗歌动态美。
D.“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秀美丽。
【2】后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东坡的“奇思谐趣”,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萧统《陶渊明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少有高##dot##趣 志趣
B.善属文 连缀
C.偃卧瘠馁有日矣 仰卧
D.麾而去之 旗子
【2】下列与本文有关的文化常识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渊明”就是潜藏在深渊中的光明,所以取字“元亮”,意即本来就是光明美好的。
B.文中的大司马、刺史、督邮等都是古代官职名,其中陶渊明曾祖父陶侃所担任的大司马是为皇帝管理马匹的官职,地位不是很高。
C.《论语·阳货》记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文中的“弦歌”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D.绶是一种丝带,古人用来系佩玉、官印等。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文中的“解绶”就是解下官印,也就是弃官归隐的意思。
【3】下列给画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B.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C.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D.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4】下列对文章文意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就是为自己写的传记,当时的人认为这篇文章写的很真实。
B.陶渊明上任的时候,不让家人拖累自己,是因为他自由随意,过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
C.陶渊明因为不喜官场规矩,不愿卑躬屈膝,所以在督邮来到彭泽县的时候选择了辞官。
D.陶渊明的真率对后人影响很大,如李白诗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就是源出本篇的“我醉欲眠,卿可去”。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⑵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已经过去,在这平凡又特殊的一年中,我们有欢笑,也有悲伤;有收获,也有遗憾;有感动,亦有震撼……回顾2020年,对成长中的你而言,一定有着特别的意义;思考这一年你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也将成为你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请你以“2020年,我在成长”为题,追溯自己这一年的生活历程,截取一个或几个感受较为深切的片断,写一篇记叙文,反映自己的成长与思考。
要求:①文体为记叙文;②不少于8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