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南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举酒客,诵明月之诗   衡少善文,游于三辅

    B. 不出,火尽   若属皆为所虏

    C. 何可道也哉   沛公不杯杓,不能辞

    D.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   今事有急,故来告良

     

  • 2、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办公软件市场已经从原来微软一枝独秀,逐渐走向国内外产品分庭抗礼的局面。

    B. 小王今天淋了雨,周身湿透,毫发不爽,应赶快吃点防感冒的药

    C. 中国女足何时能够像中国女排那样不孚众望,让铿锵玫瑰重新绽放是广大球迷日夜盼望的

    D. 他看好了那双款式新颖的运动鞋,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 3、下列语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它三句的—项是

    A. 左右欲刃相如   B. 独箕踞视之

    C. 又郊败之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要讲词的欣赏,不能不提到“境界”的艺术理论问题。

    ①他认为,像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

    ②他认为,词有境界为佳,否则为不佳。

    ③究其实际,仍然是中华文学艺术美学观念中的“传神”的要求。

    ④“境界”一词,虽非王国维所创,但专用它来讲词学的,自以他为代表。

    ⑤这乍看像“炼字”之说,细析时,“闹”字写春花怒放时的景色。

    ⑥后来他又以“意境”一词与之互用。

    A.③④①⑤②⑥ B.④②⑥①⑤③

    C.④③①⑤②⑥ D.②⑥①⑤④③

  • 5、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是一篇 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的向往。

    B.温州之行,朱家人收获颇丰:参观了朱自清的故居,还游览了 魂牵梦系多年的梅雨潭。

    C.我爱朱自清的《春》,他把春的美丽、春的气息和春的 生机都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D.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传承,没有任何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我们每一个人 休戚相关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对此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用“克”字和“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有效的,但如果环境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乡约作为约束乡村居民日常行为规范的“契约性”约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认知,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特别是通过各种处世规范与道德要求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认知和内在精神生活的转变。

    根据现有资料,乡约滥觞于北宋的吕大钧,《吕氏乡约》乃后世遵奉的依据。《吕氏乡约》建立了以儒家伦理精神为核心并倡导乡村自我约束管理的道德教化体系,提出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纲目,勾画了儒家式的美好道德乡村。如“德业相劝”中提到“德”,强调要“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要“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吕氏乡约》不仅在道德规范上有所倡导,也明确了道德惩罚的内容,如“犯义之过,其罚五百。不修之过及犯约之过,其罚一百。犯轻过,规之而听及能自举者,止书于籍,皆免罚,若再犯者不免”。

    正如吕大钧所言:“乡人相约,勉为小善。”不难看出,乡约中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无不倡导修身齐家、孝悌忠信,无不标举礼义廉耻、美化风俗,通过乡约的规范旨在劝人向善,从而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吕大钧的思想特别受到了古礼的影响,乡约的原则与《周礼》的教化精神一致,还继承了《礼记》的乡饮酒礼。后世的乡约,基本上都突出了相互礼让的仪式,倡导里仁之美。《吕氏乡约》被视为乡约的鼻祖,融合乡约与乡礼,主张乡人自治和劝人向善,追求美好的道德愿望,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乡约在宋以后颇受社会的关注和推崇,如朱熹就重新发掘了乡约的教化意义,还对《吕氏乡约》作了必要的“增损”,阐扬了乡约的核心精神、组织制度等,使乡约无论作为规约还是组织都更为明晰。朱熹认为,修乡约是要号召人们在乡村真正实行,是为了“彼此交警”和“教人善俗”。朱熹在修订中重点对“礼俗相交”部分作了增补,根据长幼尊卑的顺序,列举了造请拜揖、请召送迎、庆吊赠遗等诸多礼节,各项礼仪的规定都非常具体详实。可以看出,朱熹更加重视乡约的道德感化和礼仪条规作用,这也就强化了乡约对社会风俗影响的功能。

    (摘编自沈小勇《我国古代乡约文化与社会教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与法律有所不同,礼是靠个人习惯来维持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人不守礼不会受到责难,而不守法则要受到惩罚。

    B.孔子特别重视服礼的主动性,他用“克”字表明人应该约束自己,人约束自己方能很好地养成对礼的敬畏之感和服膺之意。

    C.乡约以其种种处世规范和道德要求,对乡民的价值观和精神生活都有着良好影响,因而在社会治理方面产生了很大作用。

    D.吕大均制定的乡约之所以能成为后世遵奉的依据,原因至少有二:它是第一个乡约;它建立了较为完成的管理和教化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社会变迁得太快,传统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则社会秩序很难用礼来维持。

    B.礼治虽是人治,但它不是个人好恶的统治,它是以整个社会历史维持社会秩序。

    C.历史上的乡约,多强调相互礼让,倡导里仁之美,以劝人向善、改善社会风气。

    D.从朱熹对《吕氏乡约》的损益,可知其很重视乡约道德感化和礼仪条规的作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是通过熟悉产生信任,故其社会秩序依靠礼仪制度的运行即可维系。

    B.儒家的理念认为,天地有差,万物有别,长幼有序,彼此之间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不可僭越。

    C.乡土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特别注重教化,培养人们自愿地去遵守秩序要强于使用强硬手段去约束。

    D.在乡土社会,人们在执行国家法律的同时,还应制定乡约,以协调生活秩序和人们之间的关系。

    【4】礼和乡约有怎样的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点评子路,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琵琶行》中用鸟鸣声和流水声来形容琵琶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羽扇纶巾”形容周瑜的儒将风度;用“___________”描写曹操水军被烧的景象。

    (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夜幕降临时天姥山恐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直接点明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工作能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长江水的清澈,山的青翠、峭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洞庭湖的广阔无边来衬托作者的一艘小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集中表现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的荒谬心理。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 10、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紧张的呼吸、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一诗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比喻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其中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巷》中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撑着油纸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别康桥》中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沁园春长沙》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 “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 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 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 “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 “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 上阙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 “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出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毛。

    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千金之资物 币:钱币

    B. 使使以大王 闻:让……知道

    C. 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D. 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2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王环柱走。 ②图穷匕首见。

    ③而乃手共搏之 ④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 嘉为先言于秦王

    B. 以其无礼于晋

    C.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 使毕使于前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战国策》又称《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

    C. “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较少使用。这样的词还有“公”“子”“君”等。

    D.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和路神,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与书本,书本与人生。人与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人的精神食粮可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你有怎样的读书故事?你有将阅读体验转化为人生思想的经历吗?......

    请根据以上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