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台东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词牌名、作者名全对的一组是( )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③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⑤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A.①沁园春 毛泽东 ②水调歌头 苏轼 ③清平乐 李清照 ④定风波 苏轼 ⑤忆江南 张志和 ⑥西江月 范仲淹

    B.①沁园春 毛泽东 ②定风波 苏轼 ③清平乐 李清照 ④西江月 苏轼 ⑤渔歌子 白居易 ⑥浣溪沙 辛弃疾

    C.①沁园春 毛泽东 ②水调歌头 苏轼 ③如梦令 李清照 ④西江月 苏轼 ⑤渔家傲 范仲淹 ⑥浣溪沙 张志和

    D.①沁园春 毛泽东 ②定风波 苏轼 ③如梦令 李清照 ④水调歌头 苏轼 ⑤渔歌子 张志和 ⑥西江月 辛弃疾

  •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在元宵看社火灯花时走失,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把隔壁的甄家烧成一片瓦砾。甄士隐从此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疯跛道人吟唱了《好了歌》,甄士隐未能彻悟,道人又作《好了歌》解注,甄士隐听后便随疯跛道人出家去了。

    B. 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林如海已是科第出身。着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林如海年已四十,原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死了,膝下只有嫡妻贾敏所生的女儿林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爱之如珍宝,又见她聪明清秀,便延聘教师让她读书识字。

    C. 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使其“得延岁月”,修成女形。神瑛侍者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眼泪还债”。

    D. 门子给贾雨村的护官符写着“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为马。阿房宫,三百里,珍珠如土金如铁。”这门子向他讲述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不思甄士隐赠银之恩,乱断了薛蟠夺走英莲并将原买主冯渊杀死一案。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B. 在朋友的帮助下,杨苡和资中筠这两位翻译家终于得偿所愿,异地重逢,虽然时隔多年,但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C. 中国和本地区国家就解决南海分歧达到了有效共识,希望域外国家支持而不是干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势力,不要节外生枝

    D. 《美人鱼》公映12天就收获了24.65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美人鱼》票房超过30亿指日可待

     

  •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的(     

    A.白居易

    B.柳宗元

    C.周敦颐

    D.刘禹锡

  • 5、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五回,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与全书第一回中出现的有关“石头”和“灵河岸边”的神话联系起来,并通过贾宝玉看到的“判词”,听到的“仙曲”,预示了《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命运,即所谓“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

    B.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宝玉抓了些笔墨纸砚,贾政大喜。

    C.黛玉头夜敲怡红院的门找贾宝玉,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恰逢饯花之期,看见落花满地,便躲了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更不由感花伤己,吟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

    D.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闺阁兴祭饯花神,众女孩在园中玩耍,宝钗欲寻黛玉,看见宝玉进了潇湘馆,一怕宝玉不便,二怕黛玉猜忌,便要回来,路遇蝴蝶,赶至滴翠亭,细听小红和坠儿正说那贾芸拾帕之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装饰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超过材料的限制,运用到砖石建筑上,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这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站构上的“词汇”和“文法”。中国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 而且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仍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删改)

    材料二: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构件,它密布于屋檐和平屋回廊下面,造型别致,一层一层地向外挑出,有的还用青绿色的油彩装饰。可以说,斗拱是中国建筑最精巧、最华丽的部分,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来看,它都足以代表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和精神。

    斗拱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论语·公冶长》中就曾提到“山节藻棁”这里的“节” 即指斗拱。斗拱最初是由于木结构建筑的实际需要才诞生的,它其实是柱子与梁架之间的过渡构件,主要作用就是扩大梁架和柱头的接触面。从而加强梁架与柱头的联系,以承托中国建筑那高大厚重、出檐深远的屋顶。

    尽管斗拱起源很早,但与希腊柱式相比,斗拱算是晚熟的建筑语言,一直到盛唐才基本走向成熟。由于唐代建筑房基低接、木柱粗短、屋项平缓,硕大的斗拱占据了建筑最显眼的位置,把建筑结构的“筋骨”毫无遮拦地展露出来,木材的潜能被发挥到了极致,例如建于唐朝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距今已千余年,它上覆单檐庑殿顶,檐下的牛拱、双层拱、双层昂具挑出2米多,若加檐头瓦件,出檐竟深达3米左右,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挑檐最远的。唐代的斗拱古朴、雄浑、率真。近似于希腊早期的多立克柱式的风格。

    后来,我们的祖先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传统习惯,这种改变很快反映在建筑上。建筑的柱身加高了,斗拱也不再像唐代那么雄壮有力,柱间的斗拱数量也逐渐增加。到了宋代,斗拱逐渐变得舒朗,开始像希腊中期爱奥尼柱式那样走向装饰化。或者说,这时的斗拱,其装饰意义已经超过它的功能意义了。

    元代以后,斗拱直接承托屋顶的功能被挑檐檩代替,它的原始作用消失,完全演变为屋檐下的一条装饰带,密密丛丛,繁缛艳丽。原本无意于雕饰的斗拱,成了像希腊后期科林斯柱式一样的纯装饰性的“图案”。

    斗拱是中国建筑的独特“语言”。在中国建筑这部华美乐章中,屋顶和丰拱堪称其中最优美的两段旋律。

    (节选自房厚泽《凝固的历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遵循着本民族创造并世世代代沿用的惯例,有带者民族感情倾向性的建筑“法式”。

    B.中国建筑的“文法”,是古代劳动人民从建筑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并被普遍承认和遵守的规则,有一定的拘束性。

    C.斗拱造型独特,是中国建筑最精巧和华丽的部分,是柱子与梁架之间的过渡构件,代表着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和精神。

    D.文中《论语·公治长》“山节藻棁”的内容,在于说明斗拱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特有构件和独特语言。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中国建筑的“法”规则,可以使用极不相同的“词汇”建造不同的建筑物,满足不同的需要,表达不同的情感。

    B.我国砖石建筑采用木框架结构方法,说明依据中国“文法”和“词汇”组织面成的建筑形式可以超越建筑材料的限制。

    C.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檐下的斗拱,双层拱、双层昂共挑出2米多、主要是为了承托高大厚重,出檐深远的屋顶。

    D.我们祖先席地而坐习惯的改变能够通过建筑反映出来,由此,依据某朝代的建筑风格就能推知当时的生活习惯。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建筑“词汇”的一项是(  

    A.梁、柱、门、窗、斗拱、戗兽、正房、厢房、牌楼

    B.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红墙、红木吊顶、红色弧形楼梯

    C.老北京的四合院建筑左右均齐对称,中轴线显著

    D.赵县柏林寺七层塔檐下的仿木双抄无令拱及它的飞檐

    【4】从材料看,斗拱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5】两则材料各使用了什么方法来阐释事理、介绍知识?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用典是古代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________”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_________”,这两句提到的两位历史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英雄,诗人借此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2)《登高》里“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忧己忧国心中万分忧虑,以致白发增多,且病身衰颓而戒酒。

    (3)《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用夸张的手法,写行人仿佛能触摸到星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在《劝学》中,荀子强调君子的天性并非有什么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荆轲刺秦王》 中送行者被荆轲视死如归的气概感染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 《出师表》 中最能代表诸葛亮有赏有罚的执政理念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描绘出农民冒着酷热劳作的情景。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从走路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写作者乘小舟在浩大江面自由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经典春水意象写出作者无法消解的愁绪。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作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的雄心,只怕也会是“___________”的结局。

    (6)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借写日观以西峰“皆若偻”来烘托泰山之高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山”字两见,强调这是一位山农。山地贫瘠,力种薄收,由“三四亩”可知收成不会很多。

    B.三、四两句揭示一种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老农的辛勤劳作、收成不多和官家不劳而获、不珍惜粮食形成鲜明对比。

    C.五、六两句直陈其事,写老农在一年将尽时,家里空空如也,迫于生计,不得不呼儿采野果充饥。

    D.这首诗语言平易浅白,内容符合新乐府运动的特点,卒章显志,发人深思,揭露现实极其深刻。

    【2】本诗结尾两句引入的“西江贾客”似乎与前六句内容全无关联,其在此诗中有何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问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岂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忱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为。臣愿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人            当:当权,主持,掌管。

    B.为翰林学士        擢:经推举授予官职。

    C.琦默然,而不为止  讫:完结,最终。

    D.臣愿既押班        俟:等,等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

    B.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

    C.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

    D.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神宗,即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庙号起源于商朝,曾一度被废止,汉朝逐渐恢复。

    C.押班,封建时代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按照唐制,由监察御史二人担任这一职务。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D.谥号,指人死之后,后人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赞扬、歌颂的文字,古人为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谥号来进行概括。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年少即中进士,天资聪慧。他七岁就能明了《左氏春秋》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刚刚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甲科。

    B.司马光敢于多次上表,直言进谏。他弹劾高居简,神宗就全部罢免那些转寄资财之人;张方平任参知政事,他认为张方平与众望不符,神宗没有同意他的意见。

    C.司马光反对充军戍边,心系百姓。庆历年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想到治平元年朝廷招募保捷军的情形,忧心百姓再次被充军成边,坚决反对。

    D.司马光忧心国家大事,深受爱戴。他患病怀疑将死时预先写下遗表,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星:神宗说御史大夫一职非他不可,百姓认为他是真宰相。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

    (2)《资治通鉴》未就,帝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过了一会儿,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感到生活法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受。”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哲人问:“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等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不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