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ré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缭(liáo)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2、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叫形声字。从形声字的构成方式看,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烹 想 资 垦 紫 B.江 换 唤 伙 诘
C.鸦 政 鹂 叛 致 D.竿 蓝 盂 霄 董
3、下面加点字全是词类活用相同的的一组是
①树之以桑 ②非能水也 ③追亡逐北 ④天下云集响应 ⑤吾师道也 ⑥是故圣益圣 ⑦却诸侯七百余里 ⑧以弱天下之民
A.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B. ① /③/②④⑤/⑧/⑥⑦
C. ①②⑤ /④/③⑥⑧/⑦
D. 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铁骑突出刀枪鸣 B. 门前冷落鞍马稀
C. 整顿衣裳起敛容 D. 凄凄不似向前声
5、下列选项中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8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供长辈呼唤。
B.“面缚舆榇”,一种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面缚”指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指将棺材装在马车上,表示听凭处置。
C.“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规度”,规划测度。“指画”,指点谋划。
D.诗句“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用典,《汉书 终军传》“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以请缨指自告奋勇请求杀敌。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目送
龙应台
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⑵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⑶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⑷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⑸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⑹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⑺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⑼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⑽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⑾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⑿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
⒀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⒁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⒂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以《目送》为线索,记录生活点滴,通过这些事,让读者理解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渐远”和“消失”,才是刻骨铭心的痛。
B.文章将“我”送儿子上学的不舍和父亲送“我”去学校时的放手离开对比,表明了作者对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观念差异性进行了思考。
C.与朱自清的《背影》在叙写亲情上面不同的是,本文在对亲情进行讴歌的同时,多了一种理性感悟,表明了直面挫折与痛苦的豁达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D.第六段“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属于环境描写,传达了作者在孩子离开后内心的孤独之感,“邮筒”一词表达了对孩子的期盼之情。
E.文章叙事深沉蕴藉,既有白描勾勒,更有细腻的细节刻画,语言细腻、伤感、真诚,字里行间,弥漫着娓娓道来、如泣如诉的气息,触及读者心灵。
【2】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②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3】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4】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两段文字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李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3)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5)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怀古》)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7)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8)________________,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3)惑而不从师,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5)______,而不知所止。(苏轼《赤壁赋》)
(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苏轼《赤壁赋》)
(7)鹰击长空,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8)______,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10、(1)《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 志向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神游时间长河,纵观古今英雄功业成败,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愿将短暂而渺小的生命寄托于这个天地自然之中。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一年一度秋风劲,_________。胜似春光,_________ 。(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
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各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两首诗都写到了“雨”和“柳”的意象,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都营造出一种朦胧的、凄美的离别氛围。
B. 《渭城曲》中诗人对“朝雨”和“柳色”稍事描写后便引出下文的劝酒送别,结构相对简单;《台城》诗将一座古城隐藏于江雨、江草、春鸟、春柳之中,一“梦”字道破多少存亡兴衰的历史,情与景密切交融。
C. 王维诗带有盛唐气象,全在最后两句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韦庄诗则是晚唐光景,“六朝如梦”几个字体现了他浓厚的、悲凉的虚无人生况味和历史观。
D. 两首诗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用了叠字,用“青青”和“霏霏”分别来形容柳色和江雨,不但使得所描绘的景象更生动,也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致的音韵美。
【2】你认为《台城》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好,请加以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节选自《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B.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D.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庚辰”,古代干支纪日中的一天。
B.“寡君”,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
C.“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比“子”更亲切。
D.“右”,也称为车右,古代战斗中指挥车上负责驾车和保卫主帅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感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杞子利用自己掌管郑国北门钥匙的时机让秦国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希望得到蹇叔的支持,结果事与愿违。秦穆公坚持己见,蹇叔哭送秦师。
B.秦国军队经过周朝国都北门,车上的武士都除去了盔甲,军容不整,并且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王孙满看后认为秦军肯定会吃败仗。
C.郑国商人弦高路遇袭郑的秦军,于是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D.晋国的原轸主张伏击秦师,认为秦国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晋国攻打他的好机会,与前文中蹇叔所说的“师劳力竭,远主备之”相呼应。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4、作文
战国时,门客出身的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最终完璧归赵。后又在渑池之会上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因此,蔺相如被屡次加官至上卿,位列廉颇之右。为此,廉颇很不服气。他认为,蔺相如只是一介书生,出身低微,却凭口舌之功比自己位高,所以屡次扬言,见面后一定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以国家大局为重,每逢上朝就请病假,尽量不与廉颇相见。廉颇得知原委后,深感惭愧,立即负荆请罪。两人从此齐心协力,共同辅佐赵王,成就了“将相和”的美谈。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