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昨日,一则“H&M抵制新疆棉花”的话题冲上热搜,立即引发众怒。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抵制H&M并向其喊话“退出中国”。
B.针对美国防部将中国列为“首要挑战”等事,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大校表示,中国无意“挑战”谁,但谁的“挑战”也不怕。
C.近期,美国等西方国家恶意炒作涉疆议题,这些谎言和措施罔顾是非、颠倒黑白,激起整个中国以及世界上有良知、有理性的人民的愤怒。
D.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工作稳步推进,正逐渐掀开神秘面纱。
2、下面是杜甫五言律诗《独坐》中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沧溟恨衰谢 ②投林羽翮轻 ③悲秋回白首 ④仰羡黄昏鸟
⑤朱绂负平生 ⑥天虚风物清 ⑦倚杖背孤城 ⑧江敛洲诸出
A.①⑤④②③⑦⑧⑥
B.⑧⑥①⑤④②③⑦
C.④②③⑦⑧⑥①⑤
D.③⑦⑧⑥①⑤④②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使使以闻大王
B. 乃朝服,设九宾 群臣怪之
C. 箕踞以骂曰 吾得兄事之
D. 既东封郑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期中考试有些同学的卷面真是惨不忍睹,个别更是笔走龙蛇,看不清楚写的是什么。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以后一定好好练字。
B.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辛弃疾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任政,亦政亦文。
C. 日本接连发生的大地震和核泄漏事件,正在考验着菅直人的政治能力,日本经济的现状也已如履薄冰,濒临崩溃的边缘。
D. 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圆满落下帷幕,科林菲斯凭借在《国王的演讲》中的完美表演当仁不让地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图穷而匕首见 见燕使者咸阳宫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杀人如不能举
D. 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史铁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今天的文学,毛病就是太文学,今天的小说,绝望就绝望在太小说。当有人说‘这不是小说’的时候,我总忍不住要问:‘什么是小说?’”史铁生对“什么是小说”的追问透露出对既有文学规范的强烈不满。在他的文学观念里:“文学即越界,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轨之思。”作为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史铁生始终自外于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成为最无以归类的作家之一。
冥思,是失去行走能力的史铁生所获得的另一种异常发达的“行走能力”——“精神漫游”。他试图通过冥思来找到应对生存困境的答案,给自己一个“不至于自杀”的理由。这就形成了史铁生非同寻常的写作观——“为灵魂的安宁寻找种种理由的过程即是写作行为”“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像是宿命,与主义和流派无关”。
轻形式技巧的史铁生更强调思想,而他抵达思想的方式是提问——“向自己的心魂深处去观看,去发问”。史铁生早期的提问多是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生和死的难题成为他冥思的重心。当同时代作家的危机感大多停留在社会层面的时候,史铁生却偏离常轨,沉醉于对形而上哲学命题的迷思。提问导向新的发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
不断地提问,然后是呓语般的自问自答,史铁生仿佛在进行思想的自搏。他的全部小说,都像是由自我分裂出来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史铁生曾说“最近似小说的东西就是聊天”“写作就像自语,就像冥思……”。聊天和自语无需规矩,更用不着技巧,只关乎真诚。真诚、善思,便是史铁生透露的写作秘诀。对他而言,写作越到后来越变成自由的“心魂之舞”。
《我与地坛》发表之初,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从个人“沉思录”的性质来看,无疑是散文,但如果从叙事的角度分析,又处处可见其“小说手法”。对于这种文体越界,史铁生认为是件好事:“散文正以其内省的倾向和自由的天性侵犯着小说,既不必保护散文的贞操,也用不着捍卫小说的领土完整。”也许,在他看来,当一种文体无力承纳作家的“不轨之思”时,需要改变的,恰是我们对文体边界的厘定。
为数不多的从文学史视角研究史铁生的论者,都曾强调过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文学史写作对史铁生一定程度的“忽略”。他们为此扼腕痛惜,但如果跳脱通过文学史为作家寻找坐标的惯性思维,史铁生的不能被整合归类反倒成了他始终保有鲜明文学个性的自由徽章。站在文学史边缘的史铁生对文学有自己的分类——“面对灵魂的写作”“面对社会的写作”“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写作”以及特殊时代的“奉命写作”。在史铁生的文学词典里,“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唯一的、最高的文学品类。
小说是什么,从来都是一个生长着的问题。史铁生曾借用徐悲鸿的名联“独执偏见,一意孤行”来表明自己的写作立场,他大约早已洞悉自己终将是一个孤绝寂寥的独行者。
(摘编自荆亚平《“不轨之思”与文体越界》)
材料二:
一个残疾作家,对正在变动的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但正是这一有限,使他沉浸到了人性之海的深处,他拷问着、自省着、盘诘着。有限与无限、必然与偶然、平凡与奇迹、绝望与幻觉……史铁生的世界充满了悖论,满溢着困境。在他那里,俗谛的召唤消失了,他尽可能绕过被千百万人重复过的思维之网,精神被还原到一片混沌之中。
史铁生写小说,故事永远是单调的,但内蕴竟如此丰满。而有时,艺术的界限被踏破了,使你不知道这是诗呢还是散文,是小说呢还是随笔。形式对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颗漂泊的心。技巧、主义、思潮、热点均与其无缘,他的世界只有生命与苍穹。但这简单的元素却迸放着汩汩热流,你在红尘滚滚的商场可以看到这热度么?在变幻莫测的官场里能领略其风采么?不,你在世俗王国永远看不到它,在所谓精英文人那里也领略不到它。史铁生是一颗夜幕里的新星,虽微小而又微小,但其迷人的光泽,已使昏暗之夜显得更加无色。
《我与地坛》是一曲生命的交响,那寂寥的底色下涌动的是汩汩热流,作者在一片荒芜的园子里感受到了时间,感受到了命运。除了鲁迅、张承志的作品曾这样荒凉地展示过人性的苦涩外,中国的新文学,绝少这类形而上意味的孤独的咏叹。史铁生以其岑寂的声色,将已身的苦难与人类的苦难汇于同一个调色板里,在静静的荒凉里,倾听着生命慢慢的流逝声,倾听着岁月在自己躯体上的划过。一切都是流动的,像肖邦的夜曲,宁静中隐含着悠远的韵致。
在他的灵魂里与其说感到了一个残疾者的精神代偿,不如说看到人类对自身缺陷填补的渴求。一切有着自由意志的人,都可以在他的声音里感受到一种亲昵和抚慰。史铁生以自己的孤独而获得了朋友,其作品也因此与流俗区别开来。我相信他已不再简单的隶属于文学史,而未来的哲人或诗人,或许正是通过这类文人的著作,看到我们这一代的苦境。
这虽只是猜想,但是史铁生,对此当之无愧。
(摘编自孙郁《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史铁生向自己发问,进而开启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思想愈发深刻。
B.在自问自答中,史铁生仿佛进行着思想的自搏,他的全部小说,都采用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形式展开。
C.史铁生的写作重视思想,轻视形式技巧,在作者看来,“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唯一的、最高的文学品类。
D.史铁生的作品个性鲜明,思想独特,难以被归类,部分论者认为他在文学史上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地坛》一度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史铁生认为散文与小说可以越界,所以无须厘定两者文体的边界。
B.史铁生的小说,故事多数是单调的,但内蕴是非常丰满的,可以说比“所谓精英文人”的作品更具有思想性。
C.中国的新文学中,《我与地坛》的文学价值可与鲁迅、张承志的作品并驾齐驱,都荒凉地展示了人性的苦涩。
D.史铁生自外于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是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但作者看到了其独特的价值。
【3】材料一中提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下列语句不能体现他已“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的一项是( )
A.这就是命运,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病隙碎笔》)
B.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合欢树》)
C.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我与地坛》)
D.于人类而言,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务虚笔记》)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为什么说史铁生是“最无以归类的作家之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时诗人的想象来源于个人的爱好,李白钟情于月亮,于是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样,诗人把月亮当成了亲密的朋友。
(2)《荀子·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要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成为君子的结论。
(3)《赤壁赋》中,苏轼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的无穷。
8、补写出下面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容颜憔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蕙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朗诵《诗经·陈风·月出》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 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__________凄清,又惆怅。(戴望舒《雨巷》)
(5) 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6)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徐志摩 《再别康桥》)
(7)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 士皆垂泪涕泣。(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8) 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9)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表明蜀国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秋兴八首(其一)》以景结情,抒发客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13、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①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②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③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①绐:欺骗;②赤泉侯:汉将杨喜,因破项羽有功,后封赤泉侯。③檥船,檥通“舣”船,使船靠岸。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虞兮虞兮奈若何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汉骑追者数千人 楚左尹项伯者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不忍杀之,以赐公 具告以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秦末汉初最为盛行。楚歌在汉代十分流行。项羽的绝命之作《垓下歌》是楚歌的代表作之一。
B.“山东”是个古今异义词,现在是省份名称,文言文里可以指崤山以东,也可以指山的东面,文中的意思是指崤山以东。
C.“地方”可以指某一区域、各行政区、部分,本文中的意思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D.“籍”是项羽的名,古人称自己时使用自己的“名”;称呼对方则使用对方的字,表示尊重。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自感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因而部下死伤只剩下二十八骑,后被汉军追上。
C.项羽认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奋起杀敌,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过江,于是把乌骓马送给亭长。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又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4、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暑假快到了,小明打算约几个朋友一起出去旅游。可是在商量去哪里的时候,几个人发生了分歧,有的想去国外感受异国情调,有的想去大城市领略都市风采,有的想去风光秀丽的自然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还有的想去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去访古探幽,大家争论不下,求教于阅历广泛、游历天下的小王,希望他能给出好的建议。
如果你是小王,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