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昆玉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顺流而也 ②西望夏口 ③幽壑之潜蛟 ④江陵 ⑤而刘病笃 ⑥侣鱼虾而麋鹿

    孤舟之嫠妇 ⑧况吾与子渔于江渚之上 ⑨无期功强近之亲 ⑩谨拜表以

    A.①②④⑤⑨/③⑦⑩/⑥⑧

    B.①④⑧/②⑤⑨/③⑦⑩/⑥

    C.①/②④⑤⑨/③⑦⑩/⑥⑧

    D.①/④/②⑤⑨/③⑦⑩/⑥⑧

  • 2、下列选项中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8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供长辈呼唤。

    B.“面缚舆榇”,一种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面缚”指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指将棺材装在马车上,表示听凭处置。

    C.“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规度”,规划测度。“指画”,指点谋划。

    D.诗句“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用典,《汉书 终军传》“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以请缨指自告奋勇请求杀敌。

  •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加(弱)冠”指十二三岁的儿童。

    B.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思想为主,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题材是田园生活,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D.中国文学史上,《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壁”。

  • 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择师而教之(代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C.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之沛公军(动词,到)

    D.句读之不知(助词,的)           郯子之徒(代词,这些)

  • 5、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性格内向的人,有的喜欢离群索居,由于少有朋友来往,他们在生活中常常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南美队的高超技艺,欧洲队的粗犷、勇猛,非洲队的灵巧、迅速,无不表现得炉火纯青

    ③面对这次犯下的大错,他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采用装聋作哑、一推六二五的手段,拒不认错,物我两忘

    ④发展教育,扩大招生,也要看本地区的具体条件,量体裁衣,切不可只为了什么“率”而盲目进行。

    ⑤飓风“桑迪”带来的暴雨,气势汹汹地漫过大堤,冲毁道路、农田、房屋,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⑥美国人虽然跟日本是盟友,但对他们也并非毫无防范之心。美国人对日本侦察卫星的性能与弱点知道得了如指掌,却从来不愿意提供这方面的援助。

    一叶知秋,透过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⑥⑦

    D.①④⑦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呢?我们读一首诗,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一首。首先得知道这组诗写于什么时间,彼时杜甫身在何处,经历了哪些事情,怀抱怎样的期望,如此等等。倘若秉持文本中心主义,把历史背景完全过滤掉,单纯讨论诗歌技法,不仅很难充分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情感,也很难把“晚节渐于诗律细”的道理讲得明白。事实上,杜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的诗最为典型地体现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道理。他的诗兴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换句话说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抓住这一点是重要的,但这还只是第一层次。如果老杜真的是拿诗歌当写史的手段,那他也就是史家而非诗圣了。我们在老杜那里看到的其实是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的统一,也是审美意境与历史真实的统一,历史在诗中不是附带的信息,而是作为诗得以发生的情境,参与了诗歌意蕴的内在构成,探究杜诗中的历史,就是将诗带回现实与虚构的交界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历史未必总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时候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这种“历史关联”并不只是说一个作品中正面描写了什么,而是说它依托于什么,显示出什么。打个比方,山上一个亭子,本身不是山水,但它立在群峰之间,所谓“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世界;而文学作品也总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发生,它明确展示的东西不是其全部,而是我们在想象中重建那个历史时空的线索。内与外是一种空间性的隐喻,我们不妨想象一栋房子和它周围的环境,表面看来,房子自成一个整体,只要你愿意,可以把门窗都封起来,安心享受屋内的小世界。但是,我们造一座房子,原本就是希望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周遭的环境会影响到人怎样设计房子,住在房子里的人也会随时随地与世界保持交流。

    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正在开与闭之间,仿佛隔着一重帘子,好像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风声雨声什么都阻挡不住,何况画屏上淡烟流水,正是有情之天地;但是另一方面,虽然无法隔绝,但是垂下帘栊,一内一外毕竟是两个世界。要从文学中读出历史,就要有一种“通透”的智慧,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沟通,这样才有意思。比方读鲁迅的《阿Q正传》,总能看出赵庄之外的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动荡。虽然作品虚虚实实,很多地方只是草蛇灰线,我们还是能够借助合理的想象,大体拼凑出一幅时代的画卷,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即使我们能够对之形成共识)要求文学创作显然不合理,因为文学创作并不是做这件事情的最佳途径;但是另一方面,以“文学都是虚构的”为由拒绝尊重史实也不合理,因为这同样有可能损害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良性关系。这种良性关系是一种创造性的平衡,文学要尊重历史。历史也要尊重文学,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并不是以文学照搬历史,更不是以文学否定或臆造历史。

    (摘编自汤拥华《文学批评入门》)

    材料二:

    不管怎么说,可能因为英雄赫拉克勒斯曾在伯罗奔尼撒留下古老的印迹,所以,在此处定居的多利安人将赫拉克勒斯的神话故事作为真实的历史延续下去,主动且急于将赫拉克勒斯认作自己的祖先。赫拉克勒斯本人究竟是不是阿耳戈斯君王,其历史身份已经不再重要,他们深信神话的力量远远大于真实本身,打着让人深信不疑的神话大旗才能最终让英雄的后代“正当地”荣归故里。神话在这一点上造就了一段真实的历史。随着开拓海外殖民地步伐的加快,神话观念越发深入人心。由此,一些优异的家庭和部落,包括斯巴达的历属国王、罗马贵族,都倾向于将他们的祖籍追溯到赫拉克勒斯身上。

    在远古地中海文明的神话历史中,林拉克勒斯显然不只是一个单一的形象。换句话说,他成为该地区多民族文学共同建构的箭垛式人物【注】,在他身上汇聚着宗教信仰、社会政治、历史事件、文学传说等各种因素,被塑造成为一个多元神话的综合体。

    神话始于人类亘古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讲述。在史前时代,神话思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古老思考方式。人类通过神话故事了解自己的过去,因为没有过去就没有身份认同可言——不管是族裔的或任何其他群体的身份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赫拉克勒斯神话不只是古希腊人的文学创作,同时也是地中海文明神话历史的一个代表性标本。这样的重新认识和定性,预示着神话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的对接与打通。真实加虚构,既是希腊英雄叙事的由来和特色,也是“神话历史”的构成原理。历史的信息,也需要在文学中去探寻。

    没有神话,历史无从开启。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将神话等同于虚构文学,又将遮蔽多少历史信息?

    (摘编自唐卉《赫拉克勒斯神话:从文学中发现历史》)

    【注】某些人物的传说群、故事群如同滚雪球似的,逐渐扩充、发展,这类传说群、故事群的主人公,被称为箭垛式人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阅读古诗时如果完全无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那么将会很难充分理解这首诗的情感。

    B.杜诗不是简单地伤春悲秋,而是融入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将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统一了起来。

    C.文学中的历史并不是指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

    D.在远古地中海文明的神话历史中,赫拉古勒斯是箭垛式人物,成为个多元神话的综合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在杜诗中不是附带的信息。我们可以在杜诗中找到历史,历史为杜诗的创作提供了情境,在杜诗意蕴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B.能否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就要看文学是否按照历史“本来的样子”将其呈现出来,但这种呈现不利于帮助读者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C.多利安人中的一些优异家庭和部落将神话与历史等同起来,将赫拉克勒斯认作祖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从神话中窥探到真实的历史。

    D.“神话历史”由真实加虚构构成,这是希腊英雄叙事的由来和特色,因此即便将神话等同于虚构文学,也不会遮蔽太多历史信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从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观点的一项是(     

    A.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历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其中屈原的诗歌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他影响较大。

    B.南朝统治者大肆宣扬佛教,修建了大量寺庙。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

    C.在某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八路军团部设在豪华别墅,八路军战士用发胶,八路军女护士妆容精致,观众直呼“雷人”。

    D.张爱玲20世纪50年代的一些作品歪曲了“新生活”,给人强烈的妖魔化印象,这些作品都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情境。

    【4】材料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评书《赵匡胤演绎》中,历史上软弱无能的南唐后主李煜变成了发动战争的元凶,他因觊觎宋朝的大好河山向宋朝宣战,这样的改编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请结合材料简要评论此现象。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可卿托梦王熙凤说:“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但王熙凤并未在意,整个荣府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的“____________”,极尽奢华,沉迷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假象中,最后落得个“盛筵必散”的下场。

    (2)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制、布局数千年变化不大。林黛玉进入贾府时,“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以明清标准,一射之地明确有130步,由此可知《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建筑之密。

    (3)面对中秋美景,心怀不同,感触自然也不同。张孝祥内心悠游自在,感到文字无法传达他所看到的月夜洞庭之景,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只能啧啧赞道“____________”;林黛玉则触动身世,倚栏垂泪,开口便是“寒塘渡月影,冷月葬诗魂”,预示着她的不幸命运。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季氏将伐颛臾》)

    (2)______,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国也》

    (3)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屈原《离骚》)

    (4)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5)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7)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8)淇则有岸,_______。(《诗经·氓》)

    (9)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10)______,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11)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12)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李商隐《锦瑟》)

  • 9、补写出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

    (2)送子涉淇,至于顿丘。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

    (3)________________,虽九死其尤未悔。

    (4)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

    (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7)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

    (8)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0)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2)《短歌行》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春耕

    张纲

    乱后荒田杞棘生,归来还喜见春耕。

    随犁细雨濛濛湿,转垄新泉聒聒鸣。

    好劝卖刀添健犊,尽令长亩种香粳。

    腐儒一饱真馀事,莫遣闾阎有叹声。

    【注】①闾阎:指平民百姓。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富有情趣。

    B.《插秧歌》首联中,“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具体准确,突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配合默契。

    C.《春耕》首句荒凉景象和后文春耕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与尾句形成了勾连,寄托了作者的感慨。

    D.《春耕》颔联中,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细腻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辛苦忙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2】两首诗都写劳动,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有删改)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乙、丙两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写作

    不要懒懒散散地虚度生命。 ──贝多芬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卓别林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梁实秋

    结合以上名句,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关于“时间”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七百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