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A.慨当以慷 当以:应当可以。
B.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掇:拾取、摘取。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礼遇。
D.绕树三匝 匝:遍。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因小孩哭闹而手绘致歉卡送给邻居,是时代文明的展示。这种发自内心的展示不做作,是
的愧疚感的自然迸发,是多年沉淀的个人素养助推的结果。
②我在一些地方说过,历史学可能并不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历史学不仅需要史料,而且需要还原历史时空,需要知人论世,需要 。
③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父母将自己认为是最好的给孩子,剥夺了孩子培养自己独立判断能力的机会;给孩子报兴趣班孩子之所以会有抵触心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在 。
A.以己度人 推己及人 设身处地
B.以己度人 设身处地 推己及人
C.推己及人 设身处地 以己度人
D.设身处地 推己及人 以己度人
3、水墨动画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元素,清新的水墨韵味始终烘托着精美绝伦的画面,带给观众一股强烈的“中国风”。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句中“中国风”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雷锋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B.“民主”的美国不顾民众意愿,宣布停止使用Tiktok。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能只是嘴上的感叹。
D.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卖糖……”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绵阳交警开展拒绝从车窗抛物专项行动,其目的是号召广大司机和乘客自觉抵制车窗抛物行为,让温良俭让成为习惯。
B. 一些人认为年画、剪纸等中国传统手工艺是下里巴人才喜欢的玩意儿,他们轻视这些手工艺,并认为其毫无价值可言。
C. “佛系”是一个外来语,其含义是指按自己的方式专注于事情的过程,即使面对不好的结果也能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
D. 2018年最后一项“CF盛宴”无疑是已于12月9日落幕的CFS2018世界总决赛,中国SV战队不孚众望,获得了优异成绩。
5、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进曰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哨子,罚球。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材料二
“调解制度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调处’‘和对’。”如果说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那么调处制度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之一。
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国家公权力所代表的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调解发生于具有社会权威的第三方的主持下,基于当事人的合意,而对于纠纷进行在地处理。它严格地区分发生于正式国家司法设置——法院中的审判。后者的司法理念与前者大相径庭,审判的理念在于把社会事务拉入国家政治领域,并使其得到政治的解决,公权力是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仲裁者。
基于传统中国的司法理念,“受到处于主导地位的主流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二方结构的争议解决都是通过调解的方式完成。简而言之,人们认为中国法官并不兼有审判和调解的职能,相反,法官本质上是一名调解人,他几乎不做或很少进行在传统法院模型中指明的此类审判活动”。在传统中国,“非官方的‘和解人’很明显一直在发挥作用。仅当这些和解人无法解决争议时,人们才诉诸更正式的调解,即诉讼”。调解体现了政治统治解决民间纠纷的非政治性却是社会认同的制度设置,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理念的具体运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国家化或政治化现象,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古人所说的无讼的目标。这正如赛如斯·H匹克(Cyrus F.Peake)所说:“中国人对于和解与调处艺术的运用,对诉讼产生了长久而难以解决的灾难,并使其产生了对法庭的不信任,这为法律在中国社会的运作空间设置了显着的与明确的局限,这与法律在西方社会运作的广阔空间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节选自刘建军《社区中国》)
材料三
在儒家看来,诉讼违背自然秩序,破坏社会秩序,并对伦理秩序形成挑战,因而“无讼”成为古代国家精英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无讼”理想,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不仅试图借助道德感化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劝民息讼,也努力营造“为讼有害”的社会舆论,增加诉讼的道德成本。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诉讼制度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手段。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调处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明清时期被纳入到国家司法体系之中,成为纠纷解决的必经阶段。
(节选自郭星华《无讼、厌讼与抑讼》,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想的礼治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希望借助身内的良心来维持礼俗。
B.因为在乡土社会中通行的是“连坐”,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
C.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犯错者往往被视作有道德问题而加以教化。
D.国家精英以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抑讼。
【2】以下对乡土社会中“调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官方的“和解人”一般由长老、乡绅这样读书知礼、富有权威的人来担任,调解过程往往粗暴却极有效。
B.调解是实现无讼的手段之一,它是“社会事务由社会自身处理、民间纠纷由民间自行解决”理念的具体运用。
C.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仲裁依靠的是公权力。
D.调解以礼俗作为准则,是由于当事人世代聚居,血缘、地缘关系密切,人情、利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传统社会“无讼”思想的一项是( )
A.《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争地,白鹿村中医堂的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任务。
B.《上虞雁埠章氏家训》有言:“好争非君子之道。争之不已,则必致讼,讼岂必胜哉?”
C.明代设立“申明亭”,宣教礼义道德,规定户婚、田土等纠纷须先得由民间里老调处。
D.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
【4】三则材料都与中国传统社会“无讼”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说明。
【5】赛如斯·H·匹克认为,“中国人对于和解与调处艺术的运用,对诉讼产生了长久而难以解决的灾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两句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动态地写出了大好秋景。
(2)惨象,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3)《荆轲剌秦王》“易水送别”时,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3)《赤壁赋》中,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描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一个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并且“_________,_________”,他也可以扭转这个国家的局面。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从正面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3)“诗圣”杜甫常将个人的悲伤置于国家深陷战乱的大背景中,感情格外深沉,如《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两句以山、海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总括赤壁美景,又以“____”写出词人酾酒临江的自我宽慰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后面各题。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呵!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选自《给战斗者》,希望社1943年版)
【注】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气势汹汹,叫嚣三个月内必亡中国。随着我国国土的接连沦陷,有的人别有用心地对战争前途散布悲观论调。这首短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的。
【1】诗人在开篇直呼“悲哀的种族”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简要分析“海燕”这个意象。(2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婉贞
咸丰庚中,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曰:“此劲敌也,度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无益吾事。”
时敌军已近寨,寨中人踡伏不少动。既而敌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竟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三保曰:“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众皆感奋。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拔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
(选自清代徐珂所辑《清稗类抄》,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糜弹药 糜:浪费。
B.吾村不齑粉乎 齑粉:成为粉末。
C.悉吾村之众 悉:熟悉。
D.而便捷猛鸷终弗逮 逮:及、达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敌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
B.既而敌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
C.既而敌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
D.既而敌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婉贞颇有远见。敌人败逃后,冯三保非常高兴,冯婉贞却头脑清醒,认为敌人不会甘于失败,还会卷士重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她的判断准确。
B.冯婉贞知己知彼。她认为西洋人的长处是使用火器,而我方则擅长武术,武术对近距离作战有利;如果我方扬长避短,或许能够使村庄免于被毁。
C.冯婉贞敢于担当。眼见父亲对自己的合理建议置之不理,冯婉贞不愿坐以待毙,动员谢庄精通武术的少年听从自己指挥,一起骑着战马奋勇抗敌。
D.冯婉贞作战勇敢。面对数量众多的敌人,她毫不畏惧,挥舞钢刀奋力砍杀,抵挡她的敌人纷纷败退;她又号召大家穷追逃敌,杀死了大量的敌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
(2)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
14、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并按要求作文:
(1)湖南卫视热播的音乐节目“歌手”上,谭晶、林志炫、李健等歌手频频演唱具有浓郁民族元素的“中国风”歌曲,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2)2016年中国超过美国,首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表示愿意与中国的友谊“更拉近一层距离”;近年来,德国政要和商界精英聚会时经常喜欢聆听中国洞箫的演奏。
(3)3月23日晚,在世界杯预选赛“12强赛”上,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1:0击败宿敌韩国队后,赛事主办地长沙的民众齐唱起了《浏阳河》,用非常“中国”的方式进行庆祝。
(4)美国在崛起之前,文化上追捧欧洲,有着很自卑的文化心理。随着美国的国力提高,美国本土文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请以“国家强大与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