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葫芦岛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4月,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00篇。郭沫若先生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名,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首词的内容。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体史书,《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事语》《长书》等,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辑。

  • 2、下列加点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句(dòu)之不知 李氏子(pán)

    B.六艺经(zhuàn) 作《师说》以(yí)之

    C.(wèn)水西流 磴(jǐ)不可登

    D.(chū)(pú) 石(xià)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2013年,广州恒大足球队问鼎亚冠联赛,结束了中国俱乐部足球队二十余年无缘亚洲冠军的局面,这对处于低谷之中的中国足球来说弥足珍贵

    B.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C.近两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D.去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10万亿元,其中网络商品零售额超过了1.8万亿元,凭此成绩,我国当仁不让地跃居全球网络商品零售榜首。

  • 4、“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这样一首词:“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请问这首词的词牌是( )

    A. 水调歌头   B. 沁园春

    C. 浣溪沙   D. 江城子

     

  • 5、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室里教师讲得非常精彩,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

    B. 由于自己好吃懒做,以前接济过他的亲戚也不愿再理他,现在他已百无聊赖了。

    C. 牛奶本身并没有什么禁忌,与榴莲在一起,更不可能产生咖啡因,所以说榴莲加牛奶,却导致咖啡因中毒,是不经之谈,榴莲与牛奶是可以同吃的。

    D. 能在奥运射击场上角逐的无疑都是世界上的顶尖高手,在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形下,敛声屏气的角逐就只不过是一场无形的心理战。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山

    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石上有土,土上长树。树一岁一枯荣,它却不显出再高,也不觉得缩小;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恼,更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二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茆,一个山茆,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黎明,在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如在屋中听院里拉大锯,那音响假设嘶,嘶,嘶,便是声,假设沙,沙,沙,便是声。真是不可思议。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现。我终未解,那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

    我早早晚晚是要看一阵山上的云雾的:陡然间,那雾就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出山顶,林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却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我想这不是别的什么,大概这阅历久久的大山们在显示妩媚和灵怪,也说不定。

    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枝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

    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是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泠泠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

    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很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是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候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

    到底我不能囫囵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迷,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走月也在走,我停月也在停。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

    (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身心疲倦,在老家看山时有所思悟,这与《荷塘月色》中作者漫步荷塘寻得宁静有异曲同工之妙。

    B.作者从小长在山里,以前从没感受到山的新奇和厚重,是因为他对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留意过,认真读过。

    C.山路很乱且总感觉不到尽头,作者却感到有趣,这表现出作者飞扬活泼的思绪和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

    D.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感悟丰富深刻,但也只能说出几分,还有几分说不出,大自然有无穷奥秘,需要不断去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读山”不仅是读山中之景,更是读山代表的哲理。作者以“读山”为切入点,进而推及人生,耐人寻味。

    B.文中“活泼泼”“黑兀兀”这些词语具有较强的乡土特色,这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一般会受到地域的影响。

    C.文章灵活运用白描与工笔,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凸显了山中物态,彰显了其艺术表现力,使文章读起来不枯燥。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晨到晚上依次描写了山的多种特点和山中景物的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感受。

    【3】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作者“读山”读出了哪些感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治理夹在大国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当年求学期间同学们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情景。

    (3)《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从侧面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欢歌回家的美丽动人景象:“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诗文与“酒”结缘,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____”,用酒作为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又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诗人因病戒酒。

  • 10、在下列空白处填上原文中恰当的句子。

    (1)《三峡》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写故乡渺茫,路途艰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刈麦》中写家人慰劳劳作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登飞来峰》中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异曲同工的两句是___________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绘水天一色,水势浩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最后的飞翔

    宫玺

    一只受伤被缚的鹰

    终于挣脱绳索

    奋力飞上天空

    然而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

    鲜血淋漓

    心肝如迸

    为了最后的飞翔

    它聚集起周身的力量

    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

    盘旋着,盘旋着

    一圈,一圈,一圈……

    向大地倾洒着无尽的柔情

    山河将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

    蓝天将拥抱它不死的魂灵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第一节极力营造悲凉沉郁的氛围,一只鹰受伤而又被缚,让这只鹰的命运显得凄惨而令人怜悯。

    B.“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运用比拟手法,展现了绳索对鹰的摧残,体现出鹰为了飞翔,付出了惨重代价。

    C.挣脱绳索的鹰最终的结局是其残躯被山河收留,其魂灵被蓝天拥抱,主要体现了山河蓝天对鹰的情意。

    D.本诗中的鹰,之所以能强忍身体的剧痛,挣脱绳索,一圈一圈地翱翔于蓝天,原因是它有执着的追求。

    2请分析全诗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献王攸,字大猷,少而岐嶷。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才望出武帝之右。居文帝丧,哀毀过礼,杖而后起。左右以稻米干饭杂理中丸进之,攸泣不受。太后自往勉喻,常遣人逼进饮食。司马嵇喜亦谏之,喜躬自进食,攸不得已,为之强饭。

    武帝践阼,封齐王,时朝廷草创,而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时王家人衣食皆出御府,攸表租秩足以自供,求绝之。前后十余上,帝不许。攸虽未国,文武官属,下至士卒,分租赋以给之,疾病死丧赐与之。而时有水旱,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迁驃骑将军,开府辟召,礼同三司。降身虚己,待物以信。时驃骑当罢营兵,兵士数千人恋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还攸兵。

    攸特为文帝所宠爱,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及丈帝寝疾,虑仗不安,为武帝叙汉淮南王、魏陈思故事而泣。临崩,执攸手以授帝。及太后临崩,亦流涕谓帝曰:“桃符性急,而汝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

    及武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中书监荀勋、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 紞又言曰:“陛下遣诸侯之国,宜先从亲始,亲莫若齐王。”帝既信勋言,又纳紞说,太康三年乃下诏命齐王之国。攸知勒、紞构己,愤怨发疾,乞守先后陵,不许。帝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疾转笃,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无疾。辞出信宿,欧血而薨,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八》)

    [注]①岐嶷,形容小孩才智出众、聪明特异。②武帝,指晋武帝司马炎,乃齐献王司马攸之同母兄。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攸泣不受 夜缒

    B. 攸虽未国 斯天卞民至焉

    C. 还攸兵 今君亡赵走燕

    D. 而汝兄不慈 君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攸才望出众。幼时就十分聪明,长大后性格温和,亲近贤才,乐于施人,爱读经籍,能写文章;深受文帝喜爱,多次差点成为太子。

    B. 司马攸极具孝心。文帝去世时,他悲伤超过礼数,身体毁伤,太后亲自前往劝慰,并常派人逼他吃饭;司马嵇喜也进谏并亲自奉上饮食。

    C. 司马攸深得人心。受封齐王后总管军事,安抚朝廷内外,受到拥戴;晋的百姓遭遇旱涝灾害,他赈济借贷,收回时减免两成,受到仰赖。

    D. 司马攸结局悲惨。他的父母都在临终前嘱托武帝善待司马攸,而他仍然遭到小陷害,受到皇帝猜疑,被命令前往封国,最终呕血而死。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武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仗。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

    5、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章炳麟

    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挑选两至三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