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鞋子
B.然后践华为城 践:踏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斩:砍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天津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后,无数消防战士殒身不恤,迅速投入到抢险救灾的第一线。
B.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系统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断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步履稳健。
C.于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能够随时引用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品,他的博闻强记,令人佩服。
D.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哭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3、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吴广以为然
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⑤ D. ②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在经意不经意间,臻至雅俗共赏、圈粉无数的传播最高水准,成功搭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便车。
B. 随着由急入缓的琵琶声,新编史诗京剧《赤壁》拉开帷幕,观众被带入壮观的赤壁之战故事中,走进那危如累卵的三国争霸时代。
C. 在商业压力下的网络文学中,大量同质化作品泥沙俱下造成了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少数优秀作品反被淹没在海量劣作之中。
D. 作为离孩子最近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父母品行端正,谨言惧行,孩子耳濡目染就容易走上正途。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B.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C.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振聋发聩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D.看到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壮观场景,我的心情格外激动,我想起了14年前战斗在酒泉航天发射场的那段峥嵘岁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C.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表达出城市的“她”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羡慕。
D.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B.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
C.小说以“暮鼓”为题,富有艺术魅力,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
D.小说情节平实,语言简约洗练,比喻生动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让人感动,字里行间让人领会出人生启悟。
【3】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暮鼓”。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4)《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的手法写 蜀山之高险,真可谓“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5)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梦中游历天姥山,他迷恋着花,依倚着石,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
(2)古代诗歌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感情,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说明空有一番壮志却不做好准备是不可能实现的。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孔子对曾皙“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的追求最为赞赏。
(2)__________,__________,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4)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5)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一句明确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最后用“__________”一句告诫统治者不要被敌人的强势吓倒。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子衿》中的诗句,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____________”的雄心,也难免“_____________”。
(3)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影射了邵洵美,邵氏名字的由来大概与《诗经 静女》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4)姚鼐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各题。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①。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注)①梦余:梦醒之后。
【1】对于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了雨后初晴,诗人从梦中醒来见到的生机十足又宁谧生动的图景。
B.诗人午睡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雨后的绿树,但可以想见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
C.青苔满地,表明已阴雨多时,此时天放晴朗;诗人白天进入梦乡,睡醒后发现四周无人,只有浓浓的绿荫。
D.南风和暖,吹入房中,诗人倍觉亲切,索性携书推门迎接。
【2】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注】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
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注】义帝:义帝熊心本是楚国贵族,项梁起事后,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义帝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熊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B.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C.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D.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B.山东,即山的东面,这“山”既可指崤山、华山,也可指太行山。文中“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C.社稷,指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后来“社稷”也就成为国家代称。
D.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因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自称为寡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善得民心。他不但下令修缮整治河上要塞,还让百姓开垦耕种秦朝原来的苑囿园池,甚至亲自到陕县安抚关外父老
B.汉王从善如流。他听取韩信“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的建议,领兵回军,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章邯。
C.汉王御人有道。他用封邑激励诸将投奔他,以扩大地盘;韩王郑昌不从,他就派韩信攻打,击败了对方军队。
D.汉王善抓时机。汉王为义帝发丧,举哀三天,并乘机派使者通告诸侯攻打杀义帝的罪人,抓住了讨伐项羽的绝佳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2)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雨是山峦间翩然而至的精灵,雨是湖面上随风微步的舞者,雨是小河里轻轻溅起的欢快。我喜欢它潇潇洒洒的淋漓,也忧愁它缠缠绵绵的悱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细数秋雨吧。
秋雨引起了你怎样的情思,雨中的什么人或者事情令你难以释怀?秋雨又勾起了你什么样的深深记忆?
请仔细阅读上面材料,选准角度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