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台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南形胜(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 今君与廉颇同(位次,爵位)

    B. 料峭春风吹酒醒(温暖的)   不知将军之至此也(宽恕)

    C. 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如惠语以单于(辞让)

    D. 瑞脑销金兽(香炉名)   帝在帷幄(拉)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②又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之 ⑤使使以大王 ⑥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 3、下列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句子不一样的是

    A. 项伯杀人,臣

    B. 其筋骨,饿其体肤

    C. 顷之未发,太子

    D.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大王

  • 4、下列关于天文历法的古代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牛:下午1—3时,即丑时

    B.狗:晚上7—9时,即戌时

    C.猴:凌晨3—5时,即申时

    D.羊:凌晨1—3时,即未时

  • 5、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知识分子可能是社会结合上最松散或散漫的一种群体,它的成员也最容易产生歧异和争论,而且在纷争起来最不容易妥协,_______知识分子不是大众,也不是严密的组织,但他们还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各样的“小众”,当然,也可以非常独立地几乎就是他自己。

    ①它却也可以使一个人在最遥远的国度或者最预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自己的同道并终身不渝

    ②因为这里涉及的是理念、真理,而不是利益、物品

    ③尽管在其内部也互相竞争或排斥

    ④但是,“知识分子”又可能是一种精神联系最紧密的群体

    A.②③④①

    B.④②③①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袁行霈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挺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③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辦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诶的世界之中。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他读董挺诗时的感受也正是这样的:“杳如搏翠屏、浮层澜,视听所遇,非风尘间物。亦犹明金粹羽,得于遐裔。”

    ④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________________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⑤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有改动)

    【1】请在第②段两处□处,分别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两者交融后形成了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境生于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文中“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一句,形象地描述了所有读者赏析意象之美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体验。

    D.借鉴英美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古典诗歌的意境,对于把握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未必有所助益。

    【3】第④段画线处需填入诗歌例句,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陶渊明《咏贫士》)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4】有人认为文中②、③段引用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称赞董挺诗的两处有些多余,可以删去,你怎么看?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一文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个体在天地间的短暂和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诗中道出郁积于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用心一”。同篇中与之相反,论证“用心躁”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_______”;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

    (4)小丽在写文学短评时,想以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来写景的古诗句作为例子。同学告诉她,这类句子很多,比如《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就是。

    (5)唐宋诗词中有不少以反问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表达强烈情感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

  • 10、情景填空

    (1)道儒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于》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人要“活到老,学到老”;“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每个人在本性上没有差别。

    (3)“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一致。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传说来凸显山势险峻,增添浪漫气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派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兵车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青海边的古战场上,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琵琶声在达到高潮并戛然而止时的震撼效果。

    (5)李商隐的《锦瑟》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明珠美玉,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释】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重阳后数日。当时词人在戎州贬所。

    【1】下列对词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黄菊”“晓寒”既点出季节与时间,同时也自然引出下句饮酒之事。

    B.“醉里簪花倒著冠”塑造出一个头上插花倒戴帽的放浪形骸的醉中狂士形象。

    C.“且加餐”化用古诗十九首中“努力加餐饭”一句,表达了要保重身体之意。

    D.“付与时人冷眼看”,词人将黄花呈给白发之人,冷眼看世人对自己的态度。

    【2】“风前横笛斜吹雨”一句中“风”“雨”,既指自然的风雨也指人生的困难,下列诗句中的“风”“雨”与其含义一致的一项是(       

    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B.轻风拂柳冰初绽。细雨消尘云未散。(晏几道《玉楼春》)

    C.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冯)异为人谦退不,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之。

    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威信。弘农群盗称将军者十余辈,皆率众降异。

    1解释加点字词。

    ①(冯)异为人谦退不_________   ②光武以此_________

    ③所至皆威信_________在平定安集之耳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2)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步入高中,很多同学感觉记叙文不好写了,也写不好了,很是苦恼。老师们把大家记叙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归纳为:

    (1)主题肤浅,没有见地;

    (2)思路固定,缺乏设计;

    (3)素材陈旧,缺少新意;

    (4)堆砌辞藻,华而不实。

    任务:你的同学在记叙文写作中有没有上述苦恼?请自选其中一个问题,为同学提供改进建议。要求:建议切实可行,条理清晰,语言得体。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