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文山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亦反其本矣?   至此乎?

    B.方六七十,五六十   宗庙之事,会同

    C.摄大国之间   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D.人刀俎,我为鱼肉   大王不取也

  • 2、下列各句中画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只有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阻止劣质食品甚至有害食品登堂入室,真正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②现在震区的气温已经非常低,而周三和周四还会下雨。这种状况对于没有电也没有暖气的受灾居民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③中东、西亚地区的民族问题盘根错节,希图用 “ 简单化 ” 的手段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

    ④活跃于北京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挂号的患者和家属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医院就诊秩序明显好转。

    ⑤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言从楼起, 但意在楼外, 写景抒情曲尽其妙, 炼词造句独具匠心, 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⑥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这种中国地方戏曲已在全球戏剧艺术界崭露头角,有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推广。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①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②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

    ③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④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⑤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⑥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A.⑥④⑤①②③ B.⑥④⑤①③②

    C.④⑥①②③⑤ D.④⑥②①⑤③

  • 4、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 ,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A.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般 身体弯得像弓一样 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B. 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廋 身体弯得像弓一样 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C. 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 身体像弓一样的弯 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D.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般 身体像弓一样的弯 面色惨得像死人一样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全国与“电子商务”关联度最高的城市,杭州一骑绝尘,阅读数大幅度领先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这背后是杭州电子商务产业连续6年保持30%以上高增长的发展态势。

    ②往往越单纯专一的人,就越容易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而那些想法很多、在许多方面都想显露一手的人,则往往终其一生而无所事事

    ③在事故的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四处寻访证人,试图以此打开缺口,但是不少受访人三缄其口,不肯配合,致使调查工作陷入困境。

    ④参加了今年高考作文阅卷的陈老师深有感触的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⑤云南景区有一些玉器商人为牟取暴利,大量仿制古玉器诱骗玉器爱好者,造成了目前玉器市场上鱼目混珠的局面。

    ⑥今年是建军90周年,全国各地正以各种形式纪念缅怀革命先烈,颂扬他们敢为天下勇的英雄气概,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A. ①③④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问题老人”现象,有各种解释,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句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一断言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症候对个体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首先,如今的中国城市社会,是一个大移民社会。当我们说“这一代老人”的时候,对象事实上非常含糊。一般理解,就是那些不再工作但常常出现在公共场合的老人,他们已经退休或到了退休年龄,而且体力尚好,大部分出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后10年。这一代老人最大的特点是跨越了农业中国和工业中国两个大时代。此外,其中大部分人还跨越了农村中国和城市中国两个空间。这一代老人,就是跨越了这“猝然发生”的变化,来到了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

    这些不工作但常常出现在公共场合的老人,与周边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建基于传统熟人社会的生物血缘纽带,而是立足于现代陌生人社会的契约规则纽带。在一个陌生人社会,面对自然人,舆论的力量大打折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更是早已表明,一个人如果处在“匿名”状态,自我约束意识就会削弱。

    其次,技术性孤立也是“问题老人”出现的重要原因。

    人的孤独存在,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显著区别。过去,客观地看,它是中性的,既不积极也不消极,从情感出发,孤独存在就是一种病态。而今天,强大的技术让它不再是一种病,而是人的正常又甘愿的存在方式了。这个强大的技术,是智能手机终端及其后面的整个支持性技术系统。一开始,是年轻人随时随地都在玩手机,而近些年来,老人也被传染,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一种技术导致的自我孤立,但技术让孤立本身变成了一件深具乐趣的事情。结果是,人们在情感上和生活问题上彼此需要的程度下降了,人类的社会结合本能也在退化。不可避免地,人也会变得自私,变得对自身越来越爱惜,但对他者的戒备和敌意却在不断升级。没有责任感的自爱,作用于他人便是敌意。

    这是个社会大背景的问题,在整体层面上往往无计可施。对“问题老人”,空谈社会教育或重复道德教条都没有意义,或许只能寄希望于个体的自我救赎和家庭成员的协助矫正。我们能做的,似乎只剩下用足够的耐心,去等待这些老人“浪子回头”——没错,这个说法非常尴尬。

    (摘编自《问题老人与时代症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问题老人是指出生于建国前后10年的老人,他们不再工作但常出现在公共场合。

    B.这些问题老人都经历了农业中国和工业中国、农村中国和城市中国两个时空。

    C.问题老人与周边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现代陌生人社会的契约规则纽带。

    D.在陌生人社会,自我约束意识被削弱,舆论的力量对问题老人的影响不复存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借引用得出观点,明确指出时代症候对个体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B.文章主要从大移民社会和技术性孤立两个方面论述了问题老人出现的社会原因。

    C.文章在论述技术性孤立时,让我们看到了当前人类的社会结合本能的退化倾向。

    D.文章分析了问题老人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可行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显著区别是人的孤独存在,它是中性且病态的。

    B.技术使人孤立。近些年来,老人也爱玩手机,程度比年轻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C.技术让孤立变得有乐趣,使人们在情感上和生活问题上彼此需要的程度下降。

    D.对“问题老人”,在整体层面上往往无计可施,或许只能靠个体和家庭的努力。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史记》曾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又说“孔子设礼稍诱子路”,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哂”的原因。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3)烛之武劝说秦伯,语气谦恭,却极有份量,以“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 8、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______________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9、按要求填空。

    (1)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竹枝词》)

    (2)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3)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

    (4)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毛泽东伫立在橘子洲头,忆起往昔不平凡的岁月,引用典故,写下“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 10、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自牧归荑,洵美且异。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邶风·静女》)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描写沦陷区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现状的句子是“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互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C.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 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的坐卧不宁,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

    D.尾联回应“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横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

    字之曰德曜,名孟光。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疾且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子于赢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 “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B. 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

    C. 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 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结合以上材料,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