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盐城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②不知老之将至

    B. ①久之,能足音辨人 ②引为流觞曲水

    C. ①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②急星火

    D. 去,以手阖门 ②天涯若

  • 2、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 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微不足道,但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如果微量元素缺乏,会造成特殊的生化紊乱、病理变化及疾病。

    ② 当杨扬得知中国体育代表团需要她再次复出,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带领年轻选手冲击冬奥会时,她当仁不让地回到了中国短道队的集体里。

    ③ 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要防止和克服的是穿靴戴帽、堆砌材料、空话连篇、套话成串、“大而全”、“小而全”等言之无物的八股文。

    ④ 在静安区某停车场内,上万辆共享单车因违规停放被统一集运到这里,各色各样,密密麻麻,野生藤蔓随意缭绕,从空中俯瞰蔚为壮观

    ⑤ 每到3月12日,许多人自发走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栽种一片新绿;就连各国政要也都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呼吁大家保护绿色家园。

    ⑥ 昨天偶遇睽违多年的老同学,长期分别,短暂相聚,我们却没有拘谨不适,反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忆起彼时的人事物情,不觉失笑。

    A. ①④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您这样的大作家能够光临寒门,我们一家人真是不胜荣幸啊!

    B. 前日看到你家的艰难处境,俯念你我相交之情,特赠薄礼,望笑纳。

    C. 昨日买到一本古典诗词辑录,觉得你会喜欢,借花献佛,还请收下哦!

    D. 十多年不见,久违了啊,老同学你在海外多年,现在真的是今非昔比了。

  •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一项是()

    A.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在天地之间寄托蜉蝣一样的生命,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颗米粒。

    B.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出去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C. 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译文:太尉说:“我还没有吃晚饭,请姑且(为我)准备点粗劣的饭食。”

    D.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文: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与“尽”相会合。

  • 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游(fú) 饥(jǐn) 枕籍 怅寥廓

    B.时(chà) (xià)隙 蓊郁 苏子愀然

    C.吐(bǔ) 坍(pǐ) 袅娜 羽扇伦巾

    D.(yù)帖 讷(nè) 幽僻 舞榭歌台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质原本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也指风度、模样。借用到书法上来,讲的也是其稳定的个性特点。书法的气质便是在色彩、布局、笔墨、线条中展现。那么,除了表现之外,书法的气质来源于哪里呢?一个人的气质是一个人内在涵养和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内心平衡及文化修养的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同样,书法的气质也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书法的气质首先来源于法度,书法的“法”就是方法和尺度。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字由篆而隶,进而有楷、草,在书写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法度。从单字结构到章法布局,再到笔墨精神,都有一整套行为规则,不同的书写者如何拿捏运用这些规则,便是“度”。面对同一规则,每个人运用的度不同,所以形成了风格迥异而又内在统一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气质,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这种累积,不仅是总和,更多的是特质。文人,是笔墨里生出来的魂灵,这样的魂灵,源于笔墨,而又付于笔墨。书法是他们的心迹,如果说“迹”是书写,由心而生的迹则是书法。书法最讲心迹。“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讲的便是这个道理。中国文人的气质成就了书法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的气质也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气质,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讲书法,最具特点的两句话是:结构严谨,法度庄严。两个“严”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书法的高度自律精神。

    法籍华人哲学家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书法的地位和意义。书法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汉字最初多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书写要求更加简便、快捷,汉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符号化。而书法把这种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统一起来,用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各种书写风格,把这种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维、情感与生活的统一。从《兰亭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欣喜、《祭侄文稿》“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痛,到弘一法师临终写的“悲欣交集”,无不表现出活生生的灵魂与现实的对话。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书法便是这种结晶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说,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

    (摘编自《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质原本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也指风度、模样,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个性特点。

    B.作为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书法的气质来源于法度和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

    C.中华文字在长期的书写中经历了篆、隶、楷、草的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法度。

    D.书法的气质影响了中国文人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发出后文对“书法的气质"的分析论述。

    B.第二段论述了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是书法的气质的重要来源这一问题。

    C.作者举《兰亭序》《祭侄文稿》等例,论证了书法的书写风格“极高明而道中庸”。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的气质在其色彩、布局、笔墨、线条中展现出来,而每一幅书法作品的气质都完全不同。

    B.一个书写者需要在单字结构、章法布局、笔墨精神多方面下功夫,才能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C.书法作品的风格迥异而又内在统一,是因为不同的书写者对同一规则拿捏运用的“度”不同。

    D.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居多,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汉字也越来越抽象和符号化。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词人由眼前忆及往昔不平凡的生活。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白居易在《琵琶行》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追述婚后生活,认为错不在己,于是用“__________,二三其德”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

    (2)《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蕙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 9、书写题

    请默写《琵琶行》选段。注意字迹清晰,卷面工整。

    从 “大弦嘈嘈如急雨” 默写到“四弦一声如裂帛”。

  • 1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献血。

    (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④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

    南朝梁   何逊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

    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

    尔情深巩洛①,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注】)①巩洛:指京都。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开篇点题,以景语导入,写“夕望”所见之景。夕阳西下,飞鸟归巢,残霞半消,一派日暮景象,羁旅之情,归去之心在景物的晕染中流露出来。

    B.三、四句描写竹林摇曳发出的沙沙声,那长流的江水泛着桥影,整个画面显得动荡不宁,让人感受到诗人宁静恬淡的内心世界。

    C.“旅人”一联点明远望而生忧思,寒江寂寥,倍增羁旅落寞之感,在全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D.最后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游宦羁旅的厌倦和对归隐江湖的向往。

    【2】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夕望江桥所见景色的?请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邻国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凶:收成不好,荒年

    B.谷不可食也胜:尽

    C.颁白者不负于道路矣戴:顶在头上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检验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如寡人用心者

    A.邻国民不加少

    B.填然鼓

    C.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梁惠王“尽心”治国但仍“民不加多”的困惑,以此引出下文孟子的论述。

    B.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特点,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讽刺其治国并未尽心。

    C.第四段孟子正面阐述他的“王道”主张,描绘出实施“仁政”后理想社会的蓝图。

    D.孟子善于把握谈话对象的心理,步步推进,并运用排比句式,使论辩更富气势。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海子在凄凉的大地上看到未来,梭罗远离城市看到了神的一滴,鲁迅在祝福声中看到祥林嫂们悲惨命运,朱自清在颇不安静的心境下看到荷塘月色。……

    一个人眼中会看到什么风景往往和他本人有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