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数罟不入洿池 D.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有泉侧出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顺流而东也 ⑤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⑥入之甚寒,问其深 ⑦常在于险远
A. ①③④/②⑤/⑥⑦ B. ①②⑤/③④/⑥⑦ C. ②⑥⑦/③④⑤/① D. ③⑥/⑤⑦/①②④
3、下列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B. 《楚辞》是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作品而成,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C.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文选》。
D.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没出事“你好我好大家好”, ① 出事便“相互推责”,已成多部门治理、多环节监管下的共同之处。安全标准也好,技术标准也罢,从本质上讲, ② 是监管的标准和态度的结果, ③ 坚持一切从严并力求做到“零风险”, ④ 在标准上就必然会达到“史上最严”, ⑤ 就可能“标准围绕监管转”, ⑥ 监管有多么松散则标准就有多低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如果 当然 只有 才能 因而 从而
B. 只要 / 只要 就 不然 因而
C. 一旦 其实 如果 那么 否则 /
D. 假使 就 既然 那么 / 所以
5、下列词语注音或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歆(xīn)享 诡秘 秋毫不犯 走投无路
B.拓(tà)片 伶俐 脍炙人口 安然无恙
C.忖度(duó) 形骸 新硎初试 数(shuò)见不鲜
D.肯綮(qìng) 寒喧 踌躇满志 放辟(pì)邪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谷仓顶上的羊
周涛
萨依巴格六月的阳光是白花花的银屑,亮得耀眼,逼得人透不过气来。偶尔有一些树,也只是些灰淡的黯绿,丝毫打不起精神。
县委副书记余会全在一群乡干部的陪同下走在士路上,脚下踏起的土未沾在裤腿上,像是不小心踢翻了石灰桶。余会全心绪茫然,他想着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妻儿,光阴两隔,一下子换了个世界,再想到他工作的那个大院里的人人事事,每想到一个 都觉得人家脸上挂着嘲讽。
下午的安排是检查新建的一个粮仓。 远远地已经可以看到了,那个粮仓挺高大,耸立在一片场院上,席棚尚未遮盖,木架像-一个庞然大物的骨架标本,空空荡荡的。
几个身穿衬衣头戴圆顶皮帽的维吾尔族村民,正在木架上扭过脸来看着他。他觉出自己脸上微微有些笑意,算是打招呼吧。
忽然,他的目光被一个东西吸引住了--谷仓顶 上站立着一只羊。那只羊仿佛不是站立在高大的粮仓顶上,而是站立在险峻的绝壁断崖之上,旁若无人,君临万物。
咦,这真是有些奇了?大白天的羊怎么跑到那么高的谷仓上去了?
“把它从上面先给我赶下来!”他命令道。
村民们照他的指示去做了,轻轻一轰, 那羊就下来了。它从谷仓顶上轻轻一跃, 就站到了土墙上,然后在墙头像散步似地踱至中端,头朝下顺势一跳, 就这么下来了。它下来后,仿佛一个高层人物来到了人民群众中间,面容和蔼,态度矜持,频频点头示意。
余会全有- -种被接见的感觉,略有遗憾的是,那只羊看也没看他一眼, 却对几个维吾尔族村民表示亲昵。尽管如此,余会全还是对这只羊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崇敬之情,因为它的确是显得太不同凡响了,其肥壮、硕大与高贵,均非凡羊可比。
他起了疑惑,就问:“这羊怎么和 一般的羊不一样?”
乡长询问了村民,然后转告他说,这是一只野羊。村里的人上山打猎打死了它的母亲,把它牵回来了,养大了,成了现在这样子,它体重八十多公斤,喜欢上房,厉害得很。
余会全听了,心想,这就是这只家养野羊的身世了,难怪如此行为怪异、气概不凡呢。这是只无意间从野生世界闯进人类社会的大角盘羊,在适应了村民习俗的同时还完好地保留了它的天然习性。他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一种什么深远的意思一闪而过,他能感觉到有一种原始的滋味令他触动。
他凝视着那只羊,它皮毛灰黄,油光发亮,肌肉发达而饱满。再细看它的一双眼睛, 褐黄色的一对,没有一丝哀告的神色,里面全是桀骜不驯的野性之光。它是骄傲的、高贵的,甚至对陌生人透出一种藐视。余会全想,这才是一个充满了自信和自豪的生命呐。
他凑过去想摸摸它,可它跳开了。
余会全想起了羊在谷仓顶上的自在模样,但想象不出羊是怎么跃上这三米多高的土墙的。“能不能再让它上去?”他对身边的人说。
村民们围过去轰那只羊。开始羊不太情愿,但轰了几下,它只好当众表演了。它朝土墙冲过去,奋力一跃,让自己停顿在土墙的半腰上,然后在土墙的陡壁上做起了慢动作,先用两只后蹄扣住墙壁,再支撑全身,空出两只前蹄仰身再次一跃,把八十多公斤的身体稳稳地送上了墙头。
剩下的事对它来说就是轻而易举了,就像一个完成了高难度动作的平衡木选手,放心大胆,充满自信,它的四蹄踏出清脆的响声,轻盈地跃上谷仓顶,像帝王一样居高临下。
余会全想,是啊,总有一种东西高高在上,是我们所难企及的。他想不到这只羊竟会如此强壮,想不到这只羊竟会如此聪明,它跃上土墙时运用了完美巧妙的方式,使不可能完美的事物完美实现。
余会全看着那只羊——谷仓顶上的羊,它正高傲地昂起头颈,如站在悬崖巅顶,遥望远方。余会全意识到了,他永远不会忘记这只羊。
十多年后,副市长余会全在省委党校的结业典礼上讲话,他说起了这件往事,他说:“萨依巴格乡六月的阳光是白花花的……谷仓项上,站立着一只羊。”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到阳光的炙烤使人和树都失去了生机,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既渲染了故事的气氛,又烘托了余会全改变工作环境后茫然的心境。
B.在听说这只羊的来历之后,余会全内心情绪激动,觉得自己目前的尴尬处境,与这只从野生世界闯进人类社会的羊的境遇相似。
C.小说写维吾尔族村民头戴圆顶皮帼,写粮仓木架像个庞然大物的骨架标本,写大盘角羊聪明、自信、强壮,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对余会全的心理描写,写出他萎靡的精神状态,与下文羊高傲自信的精神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2】小说以“谷仓顶上的羊”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身为副市长的余会全在省委党校的结业典礼上讲起谷仓顶上的羊”,这个结尾既是理解余会全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玉不琢,不成器”,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强调了同样的道理。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_______________。
(2)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鱼我所欲也》全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中概括三峡春冬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 。
(3)《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
(4)《观沧海》中对景物总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描写男主人公看起来憨厚老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清人王夫之评价《诗经•采薇》中有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这四句诗是:“________,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_____,_____”。
(4)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描绘了遥远而轮廓模糊的村落,依稀有袅袅炊烟升起的两句是“______,_____。”
(5)曹操的《短歌行》中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欢宴宾客的典故来表达诗人招贤纳士的热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写虽有美好景色为伴,却“___”,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2)苏轼的《赤壁賦》中,作者写划着一只小船,在船上相互劝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立下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虽然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乐趣,但他以“________”表明自己坚持修身洁行,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注】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是六朝古都,词的前两句就是盛赞它的繁华的。“自古”二字点明金陵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则指帝王之气。
B.上片的末句借用了李白的诗句。这里的“晋代”指的是东晋。“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借指达官贵人,社会名流。
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词人的悠闲自在。“回头”一语双关,视角由楼内转向楼夕卜,又从历史回忆过渡到眼前实写。
D.词的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以“空自流”的长江之水的无情,来衬托词人内心之有情,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
【2】本词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B.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C.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D.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稷”“社”是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祭坛。
B. “国”指的是国都,又如《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去国怀乡”中的“国”即为此意。
C. “干戈”“干”是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战争。
D. “萧墙”指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古时臣子朝见国君,到此处便会肃然起敬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在第二段中,列出了理由“东蒙主”“邦域之中”“社稷之臣”。
B. 孔子批驳了冉有的观点。用“虎兕”“龟玉”作比,论证了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C. 孔子主张用“修文德”的方式使远人归附,“文德”即仁义礼乐,季氏采纳了孔子的主张 。
D. 文中有三处反诘句“何以伐为”“ 则将焉用彼相矣”“ 是谁之过与” ,使批驳力更强。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学生要老师教会他所有的智慧。老师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一个苹果,放到嘴边大大地咬了一口。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才又张开嘴,将口中已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中,然后对着学生说:“来,把这些吃下去!”学生惊惶地说:“这……这怎么能吃呢?”
老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正如汲取别人的智慧,必须经过你亲自去咀嚼,去实践。”学生恍然大悟:苹果新鲜而甜美的滋味,是需要由自己来品尝与体会的。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