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荆轲)倚柱而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大王来何操 D.沛公安在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抗洪救灾形式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②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③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 ,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④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⑤小李考虑问题总是出于公心,勇担责任,从不患得患失,所以在这个有着十年奋斗历程的团队中威望很高。
⑥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A. ③④⑥ B. ②④⑤ C. ①②⑤ D. ①③⑥
4、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将为人所并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报告文学,融合新闻报道及文学手法于一体:既要求报道客观真实,又允许借助文学创作的技巧;但要以叙事为主,不应涉及抒情、议论。
B.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先河的鲁迅,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C. 赋,起源于战国,是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篇幅长短不限,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它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陈手法。
D. 古代丧服有“期”“功”之说,期服指服丧一年;功服分大功(九个月)和小功(五个月)。服期服和功服的都是同族中血缘关系较近的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对“艺”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对“游于艺”之“游”,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阅读文学经典,沉浸其间,从容品读,自然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通过文学经典再度领悟、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之美,也早已为古今中外文学家、美学家所关注。
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文学经典通过对“艺术”的书写,将语言艺术与某一类具体“艺术形式”交织融合,使其具备了多重审美功能。由此所生发的美育,适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美育”置于“五育”之一。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阅读开始,将蕴藏于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加以发掘、阐释,引导广大读者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汲取多重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滋润的角度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
(摘编自杨晓霭《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
材料二: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一些需重视解决的问题。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
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社会普遍存在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从建筑、服饰到家居摆设,从社会审美风尚到个人审美趣味,都向着西方的标准看齐,在艺术教育科目的选择、审美理念的运用等方面,西方艺术与审美仍占据相当的优势。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以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鉴赏文学经典,可以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B.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阅读文学经典,从容品读,可以涵泳性情。
C.艺术大家们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D.当下,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只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谈及了艺术教育,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B.材料一第四段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证明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C.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是因为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
D.只要重视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就能纠正美育西化的倾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为我们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7、根据下列情境,填写相应诗文语句。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运用双关手法,既写出辗转流离所经之地的凶险,也表明自己人生际遇的悲凉等复杂情绪的两句是____,______。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由实入虚,以梦为依托写军营中号角声四起,准备检阅队伍的一句是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以景衬情,用河水的凄清环境烘托荆轲此番前去是一次悲壮出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的美好的事物,即使一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2)《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起兴,写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苏轼《赤壁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洞箫声的悲凉。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用制作衣服的材料表示自己品行高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惨淡的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12、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 刘禹锡 题君山① 雍陶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疑是水仙②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释)①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②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后两句由实转虚,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和拟人,赋予洞庭君山以浪漫色彩。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1】【1】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安在?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2】【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文中“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中的“寿”与现代汉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是敬酒献物、祝人健康的意思。
B. “守关”的“关” 指的是函谷关,它是战国时秦与六国的分界。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C.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D. “樊哙从良坐”,樊哙应该是面向西而坐。
【3】【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 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 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4】【4】翻译下列句子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的。2500多年前,伟大思想家孔子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巍峨的山川、精湛的艺术,乃至高尚的人格无不体现这种交融与共生。
上述材料给人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