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B.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
C.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D. 丈夫二十不取
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B.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C.电脑中有些网站,可以申请免费个人主页,这样,你只要将自己的信息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了解你的一切了。
D.文章里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选择组织材料。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烛之武退秦师 ③箕踞以骂曰 ④其人居远未来 ⑤共其乏困 ⑥拔剑撞而破之 ⑦素善留侯张良 ⑧常以身翼蔽沛公 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⑩籍吏民,封府库
A.①⑥/②⑦⑨ / ③⑧⑩/ ④⑤ B.①/②⑥⑩⑨ / ③⑤⑧/ ④⑦
C.①⑥⑦/②⑨⑩ / ③⑧/ ④⑤ D.①⑦/②⑥⑨ / ③⑧/④⑤ /⑩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如期而至,人员伤亡严重,救援队伍很快赶到了现场。
B. 采访中,有的同学说,我们开过关于思想道德的班会,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同学们都能举案齐眉,相互帮助。
C. 学习雷锋应该成为一种全民化的行为,当我们看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当仁不让,勇敢地伸出援助之手。
D. 高利贷具有涸泽而渔的“效应”,能够让中小企业暂时“宽松”一下,渡过眼前的难关,避免即刻停业、歇业或者破产。
5、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想起大学时代,同学们最爱听的是季羡林大师的国学课。季老讲课,语调平稳,语言朴实,旁征博引中也没有半点张扬,更没有一丝的煽情,可就是在这平静的讲说诱导中,叫你不能不正襟危坐,洗耳恭听。
②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这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没有暴力,没有侵略,没有纷争和流言蜚语,人们安心地劳动和读书,幸福地做人。
④史铁生走了,他走得安静,走得坦然,走得无悔,因为他使生命绽现了辉煌,使人生取得了最大值。逝者如斯,而他留下的精神,将永远地激励着我们。
⑤经过一番重新洗牌之后,2007年中国足球顶级联赛3月3日粉墨登场。且不论球市如何冷清,从足球本身而言,进入第四个年头的中超联赛的格局变化还是值得关注的。
⑥在电影《落叶归根》里,郭德纲因扮演劫匪操着一口河南腔,险被网友骂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很受伤”的河南人更是出离愤怒,要求郭德纲给个解释。
A. 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发愤著书
张大可
司马迁受腐刑在天汉三年十二月,出狱大约在天汉四年二、三月。这年司马迁四十九岁,出狱后被用为中书令。
中书令本由宦官充任,而司马迁因受腐刑得此官,他认为是人生极大的耻辱。他在《报任安书》中凄怆满怀地诉说他的痛苦,司马迁一气排列了十种耻辱,这都是人世间的极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极矣”。它使司马迁陷入了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这种心境下,给予司马迁以生的力量,唯有那无声的立言事业还未完成。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三重,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以求亲媚于主上”是“大谬不然”,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已五十三岁,任中书令已五年,他除了埋头撰述《史记》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这时,司马迁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心中沉不住气了,他觉得要给司马迁以鼓励,给他写了一封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积滞在心中的郁闷引发出来,爆发在回信《报任安书》中。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慷慨悲凉,理正而辞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两千多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既然宫刑是人生最大耻辱,为了人的气节尊严,就应早早自裁结束耻辱;但为了实现著述理想,立名后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可是活下去,又遭世俗非议,等于继续受辱,即“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这种既觉得应该死而又不能去死的思想纽结,折磨得司马迁神不守舍,多次想到去自杀。最后司马迁抉择了隐忍立名的自新之路。也就是说功名重于名节。当一个人功名已就,或者以死可以立功名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节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时,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司马迁正是在这一基准点上找到了死节与立名的统一。所以在《史记》中,他既表彰那些死节者,又表彰那些隐忍苟活者,把历史人物的死写得生动有情。
《史记》中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齐国布衣王蠋在齐国沦丧濒于灭亡之时,仍“义不北面于燕,自尽身亡”;田横耻于降汉,自而死,他的五百宾客闻田横死,“亦皆自杀”;李广不堪“复对刀笔之吏”而自杀;项羽兵败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司马迁称赞这些慕义而死的人,具有“高节”,“岂非至贤”,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象屈原那样“死而不容自疏”的高洁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然而,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更加难能可贵。勾践卧薪尝胆,坚韧顽强,发愤雪耻,终灭强吴而称霸王,司马迁不仅许之以“贤”,还赞其“盖有禹之遗烈焉。”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重后世,司马迁赞其为“烈丈夫”。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典军奉旗者数矣,可谓壮土”,但是,当他被刘邦捉拿,为人奴而不死,受辱而不羞,“终为汉名将”,司马迁赞其为“贤者诚重其死。”这后一种忍辱负重的志士,司马迁认为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烈丈夫”。这一观点,不仅与世俗相违,而且颇谬于圣人的是非。一般世俗观点,认为忍辱负重是贪生怕死,若被刑戮,“中材以上且羞其行”。孔孟遗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在司马迁看来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慕义而死,保持名节;忍辱负重,自奋立名,怎样处理好这二者的界限是很难的。前已述及,司马迁提出了一个“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标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要让它闪光,死得有价值。一个人若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待后人评说,而仅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抗争,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他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司马迁终于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忍辱著书,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节选自张大可著的《司马迁评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发愤著书,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司马迁就是如此。
B. 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崇高的人格。
C. 本文择取了司马迁的重要人生阶段,评述了他发愤著书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史记》的内容、体例,升华了《史记》的主题。
D. 司马迁身受腐刑,使他看清了世情的冷漠和君权的残忍本质,于是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关心。
【2】司马迁在《史记》中,主要写了哪几种人物?
【3】司马迁认为忍辱负重的志士,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地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猿啼”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多用来烘托清幽的意境或抒写诗人哀怨愁苦,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 ________”和杜甫《登高》中有“________”。
(2)“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两句,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表达出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
(4)善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总是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述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5)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6)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与“青梅竹马”的情境相仿。。
(2)《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的存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中有写姑娘思念情人的两句诗,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2)孟子认为,只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天下就很容易治理了。
(3)《庖丁解牛》中用音乐效果来说明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谈到,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 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
张耒[注]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注]此诗为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通过蝴蝶飞舞和蜘蛛结网的描写,渲染了村墟环境的清幽,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
B.第五句写疏帘落落大方地邀请月影,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帘幕随风飘拂和月光朗照之态。
C.该诗用字传神,只一“纳”字,便描摹出诗人枕着潺潺溪声入眠的画面,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
D.诗人将居室环境与自然景物巧妙搭配,通过对二者的交错描写,勾勒了一幅鲜活的江村夏日图。
【2】本诗尾联蕴含作者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蓨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因平尉迟迥。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开皇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及陈平,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王甚不悦。及军还,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上幸并州,留颎居守。及上还京,赐缣五千匹,复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帝大笑,时论嘉其有让。时荧惑入太微,犯左执法。术者刘晖私言于颎曰:“天文不利宰相,可修德以禳之。”颎不自安,以晖言奏之。上厚加赏慰。
(节选自《隋书·高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B.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C.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D.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纳言,古代官职名,主出纳王命。史书记载:“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B.三军,我国古代指步、车、骑三种兵种,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不同,亦可用于对军队的通称。
C.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幸”有“召幸”与“近幸”之分,前者指帝王召嫔妃等侍寝,后者则多指帝王宠信臣下。
D.禳,祭祀名,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祈禳是佛教最富特色的法术,祈求福祥,袪除灾变。《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欲用禳星之术延长自己的寿命,却失败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颎聪明敏捷。高祖在执掌北周朝政时,因其能干聪明、擅长军事又多有谋略而重用之。
B.高颎有担当精神。朝廷危急,高颎辞母,仲方辞父,都体现了可贵的忠义与担当精神。
C.高颎深为皇帝倚重。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D.高颎直言敢谏。高颎以妲己祸乱殷商为鉴,劝谏晋王,冒着被晋王记恨的危险斩杀了张丽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2)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5】高颎辅佐隋文帝建立了隋朝,居功至伟,被后人称为“真宰相”,是难得的人才,那么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是否遇到过两难抉择呢?请找出来一处。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放后我国多次在各行各业评选“全国劳动模范”。
1959年,掏粪工人时传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接见他时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们勤务员,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1993年,北京21路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凭着娴熟的职业技能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贏得乘客广泛的赞誉,从而获得该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5年,从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世界一流“技术专家”,原青岛港桥吊队队长、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经理许振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这些劳模成长于不同时代,他们身上既有作为劳模的共同特点,更有时代赋予的不同特色。请选择你体会深刻的一则材料,体现出你对劳模的思考。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