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江门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阅读下面诗,完成各题。

    黄 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1931年(选自《猛虎集》)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节写黄鹂飞来,极为生动地写出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立于树的神采,并表现了诗人久蛰的性灵瞬间解脱的欢乐。

    B.“‘看,一只黄鹂!’有人说”一句,“看,一只黄鹂”寥寥数字,即形象地描写出黄鹂飞来时所激起的惊慌忙乱之情。

    C.这首诗写的是黄鹂,匆匆飞来又飞走的黄鹂是诗人眼前所见,而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情怀却是诗人胸中所藏之情。

    D.此诗所表现的就是对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寻找自由轻快生涯的渴求,但诗人流露出来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

  • 2、对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山”“海”表明了曹操远大的志向。

    C.“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D.《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能为国效力的满腔豪情,同时蕴含着报国无门的悲愤慨叹。

  •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莫泊桑,法国作家,其主要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变色龙》等。

    B.《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均是宋代的写景抒情散文。前者主要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远大抱负,后者主要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C.我国古代的年龄有特定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满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D.临摹有两个意思:一是临,一是摹。其中摹指的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写,写的字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

  • 4、下列《咏怀古迹(其三)》中的诗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千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B. 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C.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D. 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屠呦呦是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首位女性获得此殊荣,也是首位非院士获此殊荣的专家,也就是说,27位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中,除屠呦呦外,其余26位均是院士

    B. 20世纪4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知道有宇宙尘埃持续穿透大气层,但他们认为,宇宙尘埃不会藏身于数以百万计的地面灰尘颗粒中,只存在于几乎无尘的环境中,比如南极和深海。

    C.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要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扩大农业农村贷款抵押物。

    D. 为增大全市商标品牌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市工商局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网”依法公开侵犯商标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开展曝光典型案例与商标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活动。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轮渡复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2】根据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3】根据上述材料,简析本文的论证艺术。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8、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六空)

    ①蒹葭萋萋 , __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_______________,英俊沉下僚。   (左思 《咏史》)

    ③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 《饮酒》)

    _______________,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⑤携来百侣曾游, 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________________,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  勰《文心雕龙》)

    ⑦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  勃《滕王阁序》)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一个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并且“__________________”,他也可以扭转这个国家的局面。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从正面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3)“诗圣”杜甫常将个人的悲伤置于国家深陷战乱的大背景中,感情格外深沉,如《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湘江秋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行路来论述对积累的重视,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默写

    (1)《侍坐》中,孔子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地说“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2)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有许多著名的文化符号,洞庭就是其中之一,杜甫和张孝祥分别在《登岳阳楼》和《念奴娇·过洞庭》中极力描绘了洞庭湖的宽阔浩大,杜甫说:“________”,张孝祥说:“________”。

    (3)在《六国论》中,苏洵感慨道,六国若能用赂秦之地“________”,用事秦之心“________”,合力抗秦,则秦国也会担心得吃饭也难以下咽。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面题目。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楼上人的眼里,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字,而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节选自《战国策》)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夫晋,何之有 厌:厌恶

    C.拔剑,剑长,操其 室:剑鞘

    D.秦穆之于晋,相之久也 与:结交

    2下列对文段(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3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 “您”。

    B.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C.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东蛮和南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D.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3)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那一刻,让我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字迹要工整,书写分10分;(2)必须写成记叙文,不写成记叙文一律25分以下。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