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不是傍晚,而是古代十二时辰之一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21时。
B. 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古代只可用来纪年,不可用来纪日。
C. 禊,古代的一种祭礼。禊事,古代一种风俗,三国魏以后以三月三日为修禊日,人们这一天到水边洗涤,嬉游,以祈福消灾。
D.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每月的最末一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职能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B.每年除夕夜八点钟到来之际,城市里总是万人空巷,老老少少都守在电视机前,等待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
C.利比亚战争刚一开始,法国就派出先进的阵风战斗机,首当其冲,担任第一轮进攻急先锋的角色。
D.治理通胀是现在我国宏观经济的的主要任务,因此,单治房价不治通胀犹如扬汤止沸,最后房市调控可能一无所获。
3、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再别康桥》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给人以立体感。
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②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③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 ④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⑤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⑥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4、下列有关作家作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题目,“长沙”是词牌名,而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行”则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B.《论语》全书共20章,首创“语录体”,它和《大学》《中庸》《荀子》并称“四书”。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致云雀》的作者分别是中国作家郭沫若、闻一多和英国诗人雪莱。
D.散文《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用详实的笔墨写了自己在抗日战争年代亲眼目睹一名革命军人牺牲的事情,而《喜看稻菽千重浪》则是一则报道科学家袁隆平事迹的通讯。
5、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B.却坐促弦弦转急 (表示转折,但是)
C.潦倒新停浊酒杯 (衰颓,失意)
D.迷花倚石忽已暝 (昏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
“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
“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大家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
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
“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C.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
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3】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述。
【4】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这篇小说展现了怎样的“审美感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兴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年轻美丽。
(2)《离骚》中的“__________”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发出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慨。
(3)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氓》中女主人公自豪地表明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以桑叶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亮丽;也有人说,是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丰厚的句子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3)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中包含了宫殿依旧、宫女衰容之叹。
(4)“诚宜开张圣听, , 。”(诸葛亮《出师表》)
9、默写。
(1)______________,食野之苹。我有嘉宾,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从侧面烘托出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杜甫《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6)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的服饰,其实是用比兴手法来写高洁美德。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物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生动形象。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
11、默写。
(1)《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用雕刻作比从正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
何逊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
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
尔情深巩洛①,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注】①巩洛:指京都。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夕望”景象入手,赋而兼有比兴意味,羁旅怀乡、忧谗畏讥之情,在景物的晕染中自然流露。
B.三、四句描写竹林发出响声,江水泛着桥影,画面显得动荡不宁,让人感受到诗人宁静恬淡的内心世界。
C.“旅人”一联情景相映,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点明远望而生忧思,寒江寂寥,倍增羁旅落寞之感。
D.最后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游宦的厌倦和对归隐江湖的向往。
【2】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夕望江桥所见景色的?请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时期呼唤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今年高一语文新教村,引入“整本书阅读”,要读《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类著作。小李同学觉得高中学习负担重,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中,阅读理解能力也有限,读《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类著作很吃力,而且还要应对这样的考试,他感到非常苦恼。语文老师了解情况后,准备举办一场关于“当代高中生有必要/没必要读学术类著作”辩论会,让大家畅所欲言。
请你以正方一辩的身份写一篇辩论赛的发言稿。
要求:正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文中不得出现校名与真实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