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葫芦岛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以下选项中,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大王来何操?

    A.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 沛公安在

    D. 籍独不愧于心乎

  •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夫人之力不及此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发精兵击越   悉:尽,全部。

    B卑辞厚礼以   赠送。

    C噽乃大夫种于吴王   接见。

    D振贫死,与百姓同其劳   悼念。

     

  •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B.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和《兰亭集序》中的“岁在癸丑”都是干支纪年法。

    C. 陶渊明用通俗自然的语言写五言诗,赞美劳动生活,歌咏农村景物。诗的内容和风格都有清新自然的特色。

    D. 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句上以四六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形式上经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作者的情感。

  •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音乐分为变宫、宫、商、角、变徵、徵、羽七音。

    B. 我国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拿来主义》中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1第①段中鲁迅是怎么评价“送去主义”的(用文章原话回答)?鲁迅的评价用了什么修辞?

    2作者在第③段里用一个成语给送来的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

    3第⑤段有一个词是鲁迅说自己——“摩登”,这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4《拿来主义》一文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选文部分却多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1)屈原的《离骚》中,诗人用秀眉作比喻,表明自己因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以桑树起兴,借桑树的茂盛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蜀道难》

    (5)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

    (6)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 8、情景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

    (2)《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因为采摘白芷而加上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作者以鸟鱼自比,写出对自由生活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求贤若渴,为完成统一天下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用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表现自己渴望摆脱官场,向往回归田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事已高、身体多病、不能饮酒的境况。

    (5)《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金块珠砾,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________________?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夜眠

    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颔联雨声淅沥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睡美”形成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愤懑无奈之情。

    【2】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使者蔺相如   引:拉。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信约。

    C.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   孰:同“熟”,仔细。

    D.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靡:后退。

    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与群臣相视嘻   源不深望流之远

    B.西河外渑池   以其无礼

    C.跪请秦王   击沛公于坐

    D.既罢归国,相如功大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葬之

    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卒见相如

    A.思危 B.来于秦

    C.吾从而 D.海安、如皋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和氏璧归赵的情况下,蔺相如针锋相对、据理力辩,从历史和国势两方面说明把璧送回赵国的原因:形势由被动转为主动。

    B.渑池会上剑拔弩张,秦王恃强凌弱,竟不怀好意地提出让身为一国之君的赵王为其鼓瑟的要求,命秦御史当廷记录以辱赵王。

    C.廉颇献良计以防秦王挟持赵王,并且做出相应的军事部署,使得秦国不敢轻举妄动,彰显出廉颇深谋远虑、忠诚爱国的特点。

    D.在“廷斥秦王”“渑池之会”中,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和对比技巧,描绘出一组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高考刚刚结束,南宁小升初报名考试就开始了。这几天。南宁市几所家长们心目中的“名校”(私立学校)都出现了火爆的场面……

    ——《挤爆校门:家长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辛酸》

    材料二:焦虑,已经成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时的普遍心态。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以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境更为完宽裕的70后、80后成为中国家长的主力军、更多的物质和精力被投入到子女教育中。但伴随着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从容。而是更多的焦虑。面对各种教育资源。人们似乎有很多选择。但似乎又只有一种选择:学习,考试,成绩。

    ——《不同的梦想,同一种焦虑一一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父母的孩子。你对“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有怎样的体验、感触与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