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武威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 2、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鸿门宴》选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共130篇。

    B. 《秋水》选自《庄子》。其文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多用寓言。庄子,名周,战国人,古代著作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C. 《蜀道难》是古乐府题,属古体诗。作者李白,字太白,号易安居士。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D.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全诗运用了屈原创立的“楚辞”这一诗体。

     

  •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的“翔”字化静为动,形容鱼游得轻松自如。

    B.《蒹葭》中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重复的几章间,字面只有少量改变,体现了“一唱三叹”的歌谣特点,同时也使内心的惆怅、思慕、执着坚贞等复杂情感愈来愈强烈。

    C.《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古人把“风、雅、颂、赋、比、兴”并提,称为“六艺”。

    D.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写出了诗人以豁达的态度看待衰老,与他自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有相似的达观、自得、风趣。

    E.柳宗元,字子厚,曾与韩愈一起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他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将郭橐驼种树的顺应天性与他植者种树背离天性对比,突出有没有“爱”是种树乃至于治民的根本。

    F.“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三国演义》开篇的一句话。

    G.《三国演义》中的肖像描写要言不烦,“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的是刘备;“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是张飞;“髯长二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是关羽:“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则是诸葛亮。

  • 4、下列各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芳菲菲其弥章   岁亦莫止

    B. 箱帘六七十   犹可说也

    C. 匪来贸丝   蒲苇纫如丝

    D. 屈心而抑志兮   登即相许和

  • 5、指出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④辞决而行⑤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⑥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⑧合盖隆起,形似酒尊⑨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⑩自分已死久矣

    A. ① ③ ④ ⑤ ⑦   B. ② ④ ⑧ ⑨ ⑩

    C. ① ② ⑤ ⑦ ⑧   D. ③ ④ ⑤ ⑧ ⑨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

    ②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③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

    ④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材料二:

    ①汤恩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②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

    ③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④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传统又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丰富。以后虽有元和清两代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但这些皇朝都在中华文明体系下行政理事。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

    ⑤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⑥古代中国是史学大国,也是史学强国。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⑦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他在《历史哲学》中曾这样写道:“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国凡是有所措施,都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⑧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摘编自杨其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

    B.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温柔敦厚”生发出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

    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只有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长期延续发展,一直没有中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个人性情到家国情怀,呈现出乐善共荣、献身其济特征。

    B.汉代起尊崇的儒家学说,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而与社会各阶层紧密联结,体现了文化的可引导性与可塑造性。

    C.少数民族掌握最高政权并未造成中华文明中断,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种族、血缘或地域限制,保持文明本质的稳定。

    D.材料二通过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

    【3】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哪些?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题文)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①《雨霖铃》中表达即将离别的两人有万语千言却哽咽心头说不出来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如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仓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借古讽今,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⑤《过秦论》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的结局。

    (3)苏轼在《赤壁赋》中说与客人同饮时吟咏诗文,所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指《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

  • 9、名篇名句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怅问,表现了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2)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表现众人同仇敌忾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请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1)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两句以反问的语气,表明自己与小人没有调和的余地。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表达江水永流而人生短暂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女子思念恋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在《诗经·氓》中抒情主人公回忆他们青春年少时欢乐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冉有对自己治国才能的肯定,但对于礼乐教化,就只能“______________”,这表现了冉有的谦虚谨慎。

    (2)《阿房宫赋》中先写秦始皇从人民那掠尽财物,再以“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写出了秦统治者对财物的糟蹋挥霍,这种行为让天下的百姓“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其中韩、魏、楚属于“_____________”,燕、赵、齐属于“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偶书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雨下得大,来得及时,荡涤世间尘埃,流露出诗人的赞美与喜悦之情。

    B.第二句点明耕作的百姓无不为这场大雨而欢欣鼓舞,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

    C.颔联写上天降下的甘霖带来土地的丰收,隐含着诗人对上位者施恩于民的期盼。

    D.雨过天晴,星斗灿烂,但是凉风吹进了轩窗,又给诗人带来了一丝落寞与惆怅。

    【2】本诗最后一联借“浮云”说理,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跂望矣                           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B.积土成山,风雨兴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C.不如须臾所学也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D.假舟楫者,能水也                 君子生异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在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两脚为“步”。

    【3】下面对《劝学》一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论证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自身的能力。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文中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