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唐代狂草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 。唐朝狂草书风的出现,其原因是多元的,随着狂草书势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不断被发掘,狂草书势的内涵会更为丰富迷人。
①如果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②是最具抒情性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艺术样式
③也是中国写意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
④是世界造型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⑤张旭、怀素的狂草可说是书法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致
⑥那么狂草就是这个核心的金字塔尖,是“王冠上的明珠”
A.③④①⑥⑤②
B.④③⑤②①⑥
C.③⑤④①⑥②
D.②④⑤③①⑥
2、下列单句句子成分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直到今天],锯子[仍然]是(木匠们干活)的工具。
B.[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每一位经历过旧社会的中国人用血泪凝成)的经验之谈。
C.(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D.地球上[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地震。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前在学校的日子,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①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②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③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
④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⑤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⑥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
A.①②④⑤⑥③ B.①⑥②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④③ D.⑥⑤③①④②
4、选出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 )
A.以子之道//各各竦立以听 B.青麻头伏焉//裘马过世家焉
C.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岂意其至此哉 D.既泣之三日//东曦既驾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B.吴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下列有关“联想意义”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联想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因此其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
B. 联想意义是文学文字尤其是诗必须关注的,但科学文字其意义需要高度精确,不需要联想意义。
C. 联想意义,因为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所以难以控制。
D. 联想意义起源于习惯,因作者习惯走熟路,愈走愈平滑俗滥容易失去新奇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燃烧体冒烟”是直指意义,“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联想意义。
B. “月轮”是直指意义,“轮外的圆晕”是联想意义。
C. “小龙团茶”是直指意义,“天上小团月”是联想意义。
D. “做买卖”是直指意义,“端木遗风”是联想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套板反应就是文艺心理学家遇到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自鸣得意毫不斟酌的使用它们的现象。
B. 套板反应是推陈出新的对立面,如果一个作者在字词上面离不掉它,那么在运思布局甚至人生态度上也会如此。
C. 套板反应并非没有好处,由于人生来的惰性,套板反应比新创较为省力。
D. 套板反应普遍存在,我们所看到的文章,大半都是使用了套板反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历史上,首先“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抗秦大旗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杜牧《阿房宫赋》中对应这一历史事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后来刘邦率领大军首先打进关中,杜牧《阿房宫赋》中与此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
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为鱼肉。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南录后序》命名的由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以河水和洼地比兴,喻指所受苦痛也该有尽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表达人生在世虽然各有各的乐趣,但诗人唯独把爱美当做常态的句子 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3)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
11、名句理解性默写。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乡村常见的声音,表现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月亮,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12、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南征①寄洛中诸友
(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②。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③。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①离开洛阳去南方 ②赊,遥远。 ③槎(chá)木筏。
【1】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含蓄委婉
B.沉郁顿挫
C.高亢豪放
D.平淡质朴
【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两句。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惇专权擅命,监察御史常安民力折其奸。惇遣所亲语之曰君本以文学闻于时奈何以言语自任与人为怨少安静当以左右相处。安民正色斥之曰:“尔乃为时相游说邪!”林希权礼部尚书,安民言:“希为惇谋客,惇肆横强很,皆希教之。”又论:“蔡京奸足以惑众,辨足以饰非,巧足以移动人主之视听,力足以傎倒天下之是非,内结宦寺,外连台谏,合党缔交,以图柄任。陛下不早逐之,它日悔将安及!”是时京之恶尚隐,人多未测,独安民首发之。章疏前后至数十百上,度终不能回,遂乞外,帝开慰而已。
安民语直忤旨,章惇从而谮之。曾布在枢府,与惇不协,见安民数论惇,意谓附己,于上前屡称安民。及安民论布与惇互用亲故,于是二人者合力排之。布乘间袖安民旧与吕公著书以进,谓安民乞公著消减先朝奸党,援引其类,百世承续。一日,帝谓安民曰:“卿尝上吕公著书,以东汉不道之君比朕,可乎?”安民曰:“臣与公著书,劝其博求贤才,尝引陈蕃、窦武、李膺事,不谓恶臣者指摘臣言,推其世以文致臣,虽辨之何益!”先是安民与国子司业安惇、监察御史董敦逸同在国子监考试所拆号,安民对敦逸称“二苏负天下重望,公不当弹击”,至是敦逸奏讦安民前语,谓安民乃苏辙之党,平日议论,多主元祐,安民由是得罪。壬戌,谪安民监滁州盐酒务。帝初命与安民知军,惇乃进拟送吏部,降监当。明年,敦逸论瑶华事,帝怒,欲贬之,谓执政曰:“依常安民例与知军。”乃知帝初不知安民降监当也。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惇遣所亲语之曰/君本以文学闻于时/奈何以言语自任/与人为怨少/安静当以左右/相处/
B.惇遣所亲语之曰/君本以文学闻/于时奈何以言语自任/与人为怨少/安静当以左右相处/
C.惇遣所亲语之曰/君本以文学闻/于时奈何以言语自任/与人为怨/少安静/当以左右相处/
D.惇遣所亲语之曰/君本以文学闻于时/奈何以言语自任/与人为怨/少安静/当以左右相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台谏,台官与谏官之合称。唐宋时虽各有所司,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之。
B.朕,作代词时,秦以前指第一人称代词“我”,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隋炀帝时;改晋武帝时所设国子学为国子监。
D.壬戌:干支之一,可用来纪年、月、日,此处和苏轼《赤壁赋》首句中的该词一样,都用来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安民面对章惇派来游说的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是来给权相说话的,并认为章惇的放肆专横,与礼部尚书林希的教唆分不开。
B.对于蔡京的行为品格,常安民看得非常全面,认为蔡京既狡诈又有口才,既机敏又有能量,内外结交,将会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C.常安民多次批评章惇,章惇趁常安民忤逆了皇帝而进谗言;曾布与章惇不合,在皇帝面前称赞常安民,但后来又联合章惇排挤他。
D.常安民写给吕公著的信被曾布偷献给皇帝,引起皇帝询问;常安民让董敦逸尊重苏轼、苏辙;但他被告发是苏辙的同党并获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京之恶尚隐,人多未测,独安民首发之。
(2)不谓恶臣者指摘臣言,推其世以文致臣。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卞之琳的《断章》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小诗写得很有意思,你在看风景的同时,也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然,生活中处处都有风景,山水可入文章,人间烟火亦是风景。
请以“风景”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