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加点词语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①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②愚顽怕读文章
B. ①铁骑突出刀枪鸣 ②行为偏僻性乖张
C. ①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②还不好生慎重戴上,仔细你娘知道了
D.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可怜辜负好韶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①虽又槁暴(虽然) ②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的方法)
B. ①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 ②江表英豪咸归附之(皆,都)
C. ①载欣载奔(且,又) ②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表原因)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小)
3、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何以伐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夫晋,何厌之有
4、下列句子中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B.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 吾得兄事之 D. 遂拔以击荆轲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D.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未来人类文明将走向“命运关同体”的判断,既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文明交往理论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又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对人类普遍交往形成的价值共识进行了中国表达。其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可以具体从三个方面予以阐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叙事的全球观。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亘古有之,与之相伴的则是各种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这种现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取景框”,以此评判文化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其他人群、组织、民族、共同体或文化形态,漫长的历史中,它从深层影响了各民族国家处理国际关系、地区关系的立论点。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不断,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晚近以来,几乎成为偏见和曲解代名词的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以人类理性选择世界的未来,已经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着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高下”“优劣”文化评判框架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叙事的超越,正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文化哲学表达。面对人类的全球性困境,长久以来,世界上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及“他者是敌手”的冷战思维,只能导致对抗、挑动战争,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美好未来。只是,形成文化哲学意义上的,既能平衡民族利益又能深刻观照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与宗教多元并存。在漫长的数千年文明史中,虽履险而能如夷、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差异相融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于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现、“和而不同”的中道智慧,而其内含的“道法自然”“天下为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理念,则为今天全球意义上的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民族交往、道德建设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方法论。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决定了在实践和操作层面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靠共识和自律来达成的。其本质和特征决定了它的约束力来自于人们对解决问题最优途径的认可,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从而隐性地取消了各个文化传统之间对等的地位,使得霸权主义再度有可乘之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总结起来即是,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选自邹广文《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具有文明交往理论的内在逻辑,又对和平和发展做出了时代新诠释。
B.种族中心主义观念直接或向接影响了各民族国家处理国际和地区关系,导致世界纷争不断。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有文化渊源和历史经验做支撑,是能够深刻观照人类命运的理论。
D.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就是共识和自律,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本论部分分别从本质、特征和实践三个方面,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较为细致地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承载的文化意蕴。
B.第二段以种族中心主义在历史上的负面影响和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文明发展的诉求,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超越种族中心主义叙事,具有全球观。
C.第三段将社会达尔文上义和冷战思维与中国的哲学观点进行对比,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文化哲学表达。
D.末段以历史上霸权主义用强制手段推广“普遍性”价值的具体事例,从反面证明共识和自律对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全球关系,更符合国际秩序的主流要求,满足文明发展的诉求。
B.中国哲学中的许多观点必将能够为今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启迪。
C.人们认可了解决问题的最优途径,就会形成共识,自觉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约束力。
D.“普遍性”的价值需要普遍性的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让强势文化做单一的评判者。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志摩深爱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愿意将自己化为康桥的一部分的强烈愿望。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诗人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喊。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讲到晋国忘恩负义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写出了村民热情好客的性格和纯朴的民风。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如火枫林,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中扎下了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听众的反应和环境氛围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献池州牧
杜荀鹤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献给地方官,意图在于展示才华抱负,与以求引荐的干谒诗情感相同。
B.“江路静”与“郡城安”,写出凶年之后、戎装断绝的安定美好生活。
C.颈联“惊断莺声”景物描写具有衬托作用,表现劳动人民的勤于劳作。
D.本诗将丰富的内涵压缩于七律短幅中,语言清新通俗、平易近人。
【2】诗人追求仁政,“仁政”在诗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乙)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与《离骚》中的“灵修美人”寓意有相同之处。
B.“子”意义丰富,既指“公侯伯子男”中的第四等爵位,又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C.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与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合称“九州”。
D.蜉蝣,一种水生植物,春夏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3】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第二段重在抒情,第三段重在说理。先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而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B.甲文节选自《赤壁赋》,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仅仅是为了记游,文章以文为赋,意象连贯,结构严谨。作者依托于景物描写,抒情说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使文章的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完美统一。
C.乙文前三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有了良朋益友、佳肴美酒,再游赤壁顺理成章,不多的几行文字,让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D.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被贬期间,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但《前赤壁赋》(甲文)重在记游、状景,字字秋色,宁静清幽;而《后赤壁赋》(乙文)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句句冬景,清冷深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李绅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见劳动辛苦;高尔基语“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可见劳动快乐。的确,劳动有苦有乐。请叙写一位你身边的劳动者,表达你对劳动苦乐的思考。
要求:(1)综合材料大意,选好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2)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不得抄袭和套作;(3)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