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明同学作为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作为新生的一员,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发言,我殷切地期望大家在新学期伊始,能够撑起勤奋的风帆。
B.关于如何度过三年的高中生活,刚才校长的一席话可谓抛砖引玉,下面我说说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C.丹心系杏坛,育得桃李开。在全体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曾在这里放飞了梦想。
D.在这美丽的校园中,我们要率先垂范,用自身的文明言行爱护校园,并引导他人也做文明的传播者。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示例一致的一项是
示例: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A. 而今安在哉?
B.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他们与时代一同呼吸,以独立的姿态成为了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柱梁;如今,正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 、 ,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 、 与 、钱穆的严谨学业?
A. 周作人的平和 林语堂的幽默 鲁迅的自由思想 胡适的社会批判
B. 周作人的苦茶 林语堂的菜谱 鲁迅的社会批判 胡适的自由思想
C. 林语堂的幽默 周作人的平和 胡适的思想自由 鲁迅的批判社会
D. 林语堂的菜谱 周作人的苦茶 鲁迅的思想自由 胡适的批判社会
4、下列各句中加下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亚洲合作不能期望一步登天,必须要立足现有合作渠道,分步骤进行。
B.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C.王羲之是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的行书书法入木三分。
D.他开会大谈如何防腐,暗地里却受贿,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A. 正确 B. 错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散文(节选)
梁实秋
与“散文”对应的名词,严格地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包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建筑就是冻凝的诗”。柏拉图的对话录,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限,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有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
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比韵文更为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也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在韵文里,格式是固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消按照规律填凑起来,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Car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伯风(Buffon)说:“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1】根据文意,下列对于“散文”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和我们人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天天说的话、写的文章都是散文。
B. 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限制,是最自由的,因此驾驭起来相对容易些。
C. 散文是一种翻译,它能够把我们头脑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呈现出来,最能显现作者真实的个性。
D. 散文的妙处很多,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它比其他文体更有艺术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和散文相对的文体严格地讲应当是“韵文”,而“韵文”和“诗”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B. 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包含着诗,而号称为诗的,里面的材料却仍然是散文。
C. 在韵文里,格式是固定的,韵法是相同的,即使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读起来也会感到声调铿锵。
D. 散文和韵文的区别在于节奏和韵律这些形式要素上的不同。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散文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所以,我们鉴赏散文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对于散文那流动的情感,更是无法把握。
B. “诗”时常可以用各种媒介物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观看体操比赛、欣赏交响乐等也能体会到一种诗意。
C. 要写出好的散文,富于感情、思路清晰都是作者需要把握的重要因素。
D. 伯风说:“文调就是那个人。”因此,提升人品,也有助于提高文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认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玉不琢,不成器”,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强调了同样的道理。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流水为喻,告诉客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道理。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一文中,荀子阐述学习方法时,从反面论证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回忆了自己和同学们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并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的往事。
(2)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决不与祸国殃民的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说“____,____”可以看出。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一再追问孔子,孔子才说出对子路“哂之”的原因:“_____,___。”
(3)在《鸿门宴》中,樊哙用“如今____,____”的比喻,说明了沛公当时危险的处境,要求沛公不辞而别。
12、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
(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少力学,数举于乡。试掾御史台,会盗杀卜者,有司纵迹之,获僧匿一妇人,搒掠诬服,狱具,德辉疑其冤,其后果得盗。
岁丁未,世祖在潜邸,召见,问曰:“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世祖然之。又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尽设施者甚多,将如之何?”德辉指银盘,喻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人,传之无穷。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否则不惟缺坏,亦恐有窃而去之者矣。”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又问:“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者也。男耕女织,终岁勤苦,择其精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育。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岁戊申春,释奠,世祖曰:“孔子庙食之礼何如?”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世祖曰:“今而后,此礼勿废。”
世祖即位,起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下车,击豪强,黜赃吏,均赋役。耄耋不远数百里来见,曰:“六十年不复见此太平官府矣。”戴之若神明。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有以身佣藉衣食,岁久掩为家奴,悉遣还之为民。至元二年,考绩为十路最。德辉天资刚直,博学有经济器,望之知为端人,然性不喜嬉笑,卒年八十。
(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 )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B. 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C. 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D. 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未:和下文中的“戊申”一样,都是由天干地支组合成的六十组计时序号中的一组。“丁”与“戊”是天干,“未”与“申”是地支。
B. 世祖:皇帝的庙号。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他们虽然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
C. 豪右:原是西汉时期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东汉建立时,豪右势力助刘秀建立并稳固了政权,发展成为东汉时的豪强地主,并成为此后门阀士族的雏形。
D. 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一般是五六十岁的年纪。六十岁又可称作“花甲之年”,七十岁则为古稀,百岁为期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德辉巧用比喻,委婉劝谏。认为开创国家大业像制作银盘,要精选白金良匠按规制作,还要寻求谨慎厚道的人来掌管,世祖认为他说得对。
B. 张德辉善于应对,尊儒重道。他直接为儒臣开脱,指出正因不重用儒臣,金朝才灭亡;在祭祀孔子时,让世祖知道尊儒重道的意义。
C. 张德辉一心为民,百姓爱戴。他任河东南北路宣抚使时,刚一到任,便打击豪强,罢免贪官污吏,平均赋役负担,百姓把德辉奉若神明。
D. 张德辉治理有方,政绩显著。德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至元二年时,朝廷考核地方官吏政绩,德辉是十路宣抚司中最优异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者也。”
(2)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14、以“在风雨中_____________”为题作文。
要求:(1)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2)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或议论类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